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课件(28张ppt)(完美版课件)
合集下载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共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堂突破
[结构图示]
①_生__命__的__易__逝___
Hale Waihona Puke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永久 ②_生__命__的__赞__歌___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对爱情的渴望带解来除狂孤喜独
了解心灵
我为什么而活着③_对__知__识__的__追__求___了 理解解星思辰想力量
孩子受饥荒煎熬
对人类的同情④_无__辜__者__饱__受__折__磨___
参访团成员的目光。
B.站在树下看这棵挺拔高大的梧桐树,必须俯.瞰.才能看到它那像
把大伞似的树冠。
C.在政府支持、各方合作之下,“非遗+扶贫”为非遗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土壤,一些非遗产品在濒.临.困境之时重新焕发
生机。
D.节俭非吝啬,“抠门”不丢脸,餐桌文明是个人修养与社会素
质的重要缩.影.。
16 散文二篇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文章包含的人生哲理。(重 点) 2.厘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学习文章层层推进阐明哲理 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作家。他创作的童话、寓言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哲 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主要著作有散 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 资 《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料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 速 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 读 社会活动家之一,除哲学、数学、文学外,他的著述还涉及教育 学、社会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在教育上, 他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 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主要著作有《哲 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课件(共2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课堂小结
哲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散文的学习方法
1、把握主要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特点,细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思想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六、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天上的星星》贾平凹
自主阅读:《人间草木》汪曾祺
昆虫类动物生命一般较为短暂,被称为朝生暮死。生命短暂的蜉蝣一般能活34天。蜂在地底下生活6-8年,成虫后,在地上仅能活3-10天,雄蜂或雄螳螂一交 尾便被雌的咬死,但是蜂王却能活20年。白蚁的寿命可达30年以上。
话题导入
教师小结:
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终究都要走向生命的尽头。对生物而言,从出生到死亡, 这是生命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家严文井却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生命》。
互动点拨
1.精读赏析:选取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 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④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预设:“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合起来”指的是人类的生命。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 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如一年一年的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 消逝了,整体生命却永远存在。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生 机盎然。
互动点拨
1.精读赏析:选取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 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那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 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 然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遏制:制止,控制。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则告诉我们如何达到永久。
两篇文章互为注解,相辅相成。
结构(写法) 悲观论述生
命的易逝,表现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对生命的无奈。
作者为什么说“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 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 缘”?
“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本句大致 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 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 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了解人类心灵; 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著述 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罗素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在95岁高龄时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人们 称赞他“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 心大众”。知识取之于人们的生活,又无私奉献给生活 中的人们,这就是伟人的气度和襟怀。
用生生不息的小草、蹦蹦跳跳的小牛犊来喻指人类 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 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 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 永远存在。
分开来:指生命离开肉体 合起来: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把生命比作永不会疲倦的旅客,在一个地方待了一 会儿又离开去了另一个地方,喻指生命在不同的人之间 传递,它是永远存在的。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则告诉我们如何达到永久。
两篇文章互为注解,相辅相成。
结构(写法) 悲观论述生
命的易逝,表现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对生命的无奈。
作者为什么说“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 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 缘”?
“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本句大致 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 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 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了解人类心灵; 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著述 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罗素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在95岁高龄时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人们 称赞他“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 心大众”。知识取之于人们的生活,又无私奉献给生活 中的人们,这就是伟人的气度和襟怀。
用生生不息的小草、蹦蹦跳跳的小牛犊来喻指人类 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 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 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 永远存在。
分开来:指生命离开肉体 合起来: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把生命比作永不会疲倦的旅客,在一个地方待了一 会儿又离开去了另一个地方,喻指生命在不同的人之间 传递,它是永远存在的。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26张PPT)

课堂小结
我
总说三种追求
为
什
分说三种追求
么
而 总结收束全文
活
着
追求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人类苦难
条理清晰语 言生动
承上启下。“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7.“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 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 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人类应有的生活是充满爱、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社会中 的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 公。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句话体现出一个伟 大思想家希望从苦难中拯救人类的良知。
(1)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 辛苦是值得的。(2)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 得的。 (3)苦中伴随着乐,现实是苦难的,但是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 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4)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 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这三个追求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 的逻辑关系。
①追求爱情,能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本能的追求,属 于个人情感领域。 ②追求知识,既使自己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 从而造福人类。 ③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 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任务二:感悟生命真谛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梳理作者论证思路。
《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1段:开门见山地作出回答“_我__为__什__么__而___活”着。 第2-4段:作者对他的人生_三__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追求_爱__情。爱情可以带来__狂_,喜解除___孤,寂使人看到想象中仙境的缩影。爱情使人生 活得更好,所以作者追求的是生活中的___美___好__的。事情 第3段:追求_知__识。知识可以让人了解人__类___自_,身了解__自_,然了解__科_。学 第4段:对_人__类__的__苦__难___不__可__遏的制同情。希望减轻人类苦难却屡遭挫折,自己也变得痛苦。 第5段:作者总结上文,“_这___就__是__我__的___一__生__,__我___觉__得__我__活_”着。值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 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 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 动着,永远不朽。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种感情” 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 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 比喻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形象地写出 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 境,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 难。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永恒
九死未悔的爱国诗人:屈原 卧雪啮毡,持节不屈:苏武 主动请缨,马革裹尸:马援 青山处处埋忠骨:岳飞 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 两颗小行星,一颗是 编号为8117的“袁隆 平星”,一颗是编号 为17606的“吴孟超 星”——两位科学家 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 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01
寻找生命感悟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第3段作者写寻求知识包括了哪几个方面?
1.了解人类心灵; 人 2.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 自然
人 类 知
识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 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谈谈你对第4段开头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 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 类苦难的良知。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 散文的特点。(重点)
2.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 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 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 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 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 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 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 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 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 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 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 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 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 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 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 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
多音字
( há)o呼号 号
( hà)o号角
( chà)n震颤 颤
( zh)àn颤栗
词语集注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 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 散文二篇 (共27张PPT)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第三次先学后教: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自学指导:
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 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 给世界以芬芳”?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 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字词积累: 臼齿( jiù ) 兴味( xìng ) 洗涤( dí ) 卑微(bēi ) 土壤(rǎng ) 炫耀 消逝(shì) 繁殖(zhí) 凋谢( diāo )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请举手。 2、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的准确。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内容
4、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 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 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 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 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 更加痛苦。
第三次先学后教: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自学指导: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
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当堂检测: 完成课时作业本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 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字词积累: 遏制(è ) 飓风(jù ) 肆意(sì) 濒临(bīn ) 牺牲 孤寂 俯瞰(kàn ) 嘲讽 云霄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请举手。 2、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的准确。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追求三方面的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我 为 什 么 追求知识 而 活 着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从他对知识方面的追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知识带他 走出孤独,走向更大的世界,同时他用知识去创 造,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带他走向快乐。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我
带来狂喜
为
什 么
渴望爱情
摆脱孤寂
而
活
体会美好
着
人生境界
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 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 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 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 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 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 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
屈 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 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为何而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阅读第一部分,体会下面语句涵义。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 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 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精读细研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思考罗素为 什么而活着?
精读细研
1.朗读《永久的生命》,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个体生命是短暂 的,生命本质是永久的,我们要赞美生命。
2.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 命”的?文章有何特点?
可怜
生命短暂
感谢 生命流转
30岁的生命和衬衣为例 小草和牛犊为例
赞美 生命永存
花朵为例
小结:哲理散文以形象说理, 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品味语言
两篇文章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与大 家分享。
个人的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 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 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 人寻味。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 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 思?
16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知识链接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 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 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 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 动。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 家蒙田所创的。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 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 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素养)
概括主旨
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 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 热爱和赞叹。
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 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 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 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孤苦无依的老人
难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合作探究
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 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 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 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概括主旨
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 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 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3.第5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写法探究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 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 ②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 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 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 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 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同情苦难
•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 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 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 月牢。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 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 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生难字词
兴味(xīnɡ ) 洗涤( dí ) 卑微( wēi ) 茸毛( rónɡ) 蔓延(màn ) 遏制( è ) 濒临( bīn ) 俯瞰( kàn) 星辰(chén )
认识作者
严文井(1915—2005) 作家。原 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 蔓、严森、司徒丹等。湖北武昌 (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 集《山寺暮》言集》,长篇小说《一个 人的烦恼》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画出本文思路导图,体会作者的人格魅
力
爱情带来狂喜
渴 望 爱情摆脱孤独
爱 情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博 大
我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为追
的 情 怀
何
求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和
而 生
知 识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崇 高
饥饿中的孩子
的
人
同 被压迫被折磨者
格
情 苦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 矛盾吗?
本文作者阐释自己的人生观
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追求知识
•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 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 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 论”。
认识作者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 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 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 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 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 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 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 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 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 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