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课文讲解+知识点永久的生命一、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6散文二篇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6散文二篇 课件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 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 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 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 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罗素的这些言论都写 于1925年以前,他能 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 思 、 列宁主义的态 度,预料到中国可能 会发生的抗日战争, 预料到没有外 国人奴 役的、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
的诞生!
朗读课文
字词注音:
è
遏制

孤寂
yuán

边缘 微薄

战栗

赐予
精读研讨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 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 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4. 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
课内练习
1.比较阅读<<坦然看生活>>
2.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 素说他为了支配他的三种感情而 活,并且认为是“值得活的”。 你又为何而生?
比较阅读的发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 ,三 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 《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 意旨。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 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 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 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 信……正所谓:
具体内涵? 5. 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6. 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第3段作者写寻求知识包括了哪几个方面?
1.了解人类心灵; 人 2.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 自然
人 类 知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 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谈谈你对第4段开头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 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 类苦难的良知。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 散文的特点。(重点)
2.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 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 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 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 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 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 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 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 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 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 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 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 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 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 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 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
多音字
( há)o呼号 号
( hà)o号角
( chà)n震颤 颤
( zh)àn颤栗
词语集注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 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1. 作者简介。

-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

严文井的散文清新优美,富有哲理。

2. 文章主旨。

- 这篇散文通过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虽然认识到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但却赞美了生命的神奇和不朽,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对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3.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 - 4段):感慨生命的易逝。

- 作者开篇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引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用“地面上的小草”和“小牛犊”的生长、死亡等例子,形象地说明生命的脆弱和易逝。

- 第二部分(5 - 6段):赞美生命的永久。

- 作者在这部分从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来阐述生命是永久的。

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这种“生之力”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所以生命是永久的。

4. 写作特色。

- 富有哲理:文章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如“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这句话通过花朵的凋谢与生命的永存的关系,传达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对比手法:文中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整体的永久进行对比,如把个人生命的有限和小草、小牛犊的生命短暂同生命的永恒进行对比,突出了主旨。

5. 重点语句赏析。

-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 赏析:花朵虽然会凋谢,但它在盛开时带给世界的色彩和芬芳却是永恒的,这象征着生命个体虽然会消逝,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却可以永存。

作者运用形象的描写,以花朵为喻体,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永恒的理解。

-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 赏析: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地写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永恒性。

生命在一个个个体中短暂停留,个体生命消逝后,生命本身却依然延续,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抽象的生命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6张PPT)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è zhì( 遏制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 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 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濒临 ) 绝望的边缘。
(11)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fǔ kàn(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 (深渊 )。 (12)我希望知道xīng chén( 星辰 )为什么闪闪发
(5)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 那些小niú dú(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 遍身金黄的róng máo(茸毛)。 (6)那些个体xiāo shì(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7)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fán zhí( 繁殖)着, màn yán(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8)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 凋谢 )的花朵里永 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繁殖fán zhí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 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 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凋谢diāo xiè 指(草木花叶)脱落、 衰落、零落。
臼齿jiù chǐ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 形如臼。
蔓延 màn 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六、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11.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 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 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 题作出了响亮地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思 想——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从中
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
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 》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 》课件(共53张PPT)

作者从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写起,表明
看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 为后面的扬蓄势。所以这是作者使用了欲扬先
抑的手法。
3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小草虽然卑微而柔弱,但是每个严寒
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
钻出来,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 是这样。小牛犊、其他生命也像它一样永
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 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
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
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 索和联想的空间。
掌握字音
jiù
臼齿 màn
xuàn
炫耀 diāo
róng
茸毛 dí
蔓延
凋谢
洗涤
理解词义
臼齿: 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 其形如臼。
远延续下去。所以从外在现象来说“生命
自身”是不朽的。
4
第三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生
命个体一个个单独来看,它们是暂时的。“合 起来”指的是将所有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整体,
生命是永久的。
5
作者说“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样 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员。主要著作有散文集 《山寺暮》,童话集《南
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 寓言集》,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
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 心的“散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文井(1915——2005),原 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 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 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 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 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 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 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 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 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 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何而生》 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 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 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 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①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 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②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生生 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 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 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 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 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 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 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 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 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 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 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 无依的老人。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 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 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 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 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 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 ②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 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 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 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 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作者为什么把;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
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 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 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 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 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 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 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 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 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
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16 散文二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永久的生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为我什为么什而么活而着活着
作者 罗素 生卒年 1872—1970 国籍 英国
评价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 理》《物的分析》等
è
遏制
kàn
俯瞰

飓风
yuān
深渊
bīn
濒临
fěng
嘲讽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 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 不可遏制的同情。
对爱情的渴望 我为什么活着 对知识的追求 博大胸怀
对人类的怜悯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 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 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 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结合文章观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 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