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汇编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②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③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④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⑤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名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__。
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
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
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适合②空;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适合③空;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适合①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APEC北京会议鲜明的主题,体现出中国对亚太持久发展繁荣所作的深入思考和安排。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篇一: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试题部分】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①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
②邓攸:西晋人。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
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己,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一、【新课标 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照答案14. 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希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近10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近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1(2009-2014)2014年(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013年(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解析)一、(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元稹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
②戛:敲击。
③流传:流俗,平庸。
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2.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
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
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
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汇编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8.(4分)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4分)“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福建卷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⑴“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⑵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参考答案:6.(6分)⑴(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⑵(示例)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⑴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⑵“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10.(7分)⑴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然的情怀。
⑵①四月乍暖,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
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⑴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⑵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14.(8分)⑴(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⑵(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⑴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分)边塞
⑵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参考答案:10.(8分)⑴边塞⑵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参考答案:9.(10分)⑴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分)
⑵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4分)
⑶结句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4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⑴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⑵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参考答案:14.(8分)⑴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⑵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参考答案:8.(5分)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