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学科,它贯穿于社会信
息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在不断走向深入中。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特殊性,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论述了加强师资和就业培养,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的科研研究,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培养;就业培养;教学方法;科研
研究
Abstract
一、师资培养
1、招聘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具
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优秀师资力量,既让师资团队素质更优,也能满足企业
实习和毕业实践的需求。

2、定期举办专业讲座,邀请行业大咖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讲,为本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3、强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学术视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
学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精选全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附件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规格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四、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五、课程设置:(总学分:173)(一) 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49)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总学分:34)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0)3、自主修习课程(总学分:5)(二)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124)1、学科基础课程(总学分:65)2、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24)3、网络系统集成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网络系统集成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4、网络系统运维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网络系统运维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网络系统运维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5.专业任选课(总学分:10)六、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总学分:36)七、本专业为全校学生开出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1)附件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附件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规格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四、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五、课程设置:(总学分:174)(一) 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49)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总学分:34)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0)3、自主修习课程(总学分:5)(二)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125)2、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24)3、WEB应用软件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WEB应用软件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WEB应用软件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4、3G移动软件方向(总学分:25)①3G应用软件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3G应用软件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5、软件界面艺术设计方向(总学分:25)①用户界面艺术设计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软件界面艺术设计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6、专业任选课(总学分:10)七、本专业为全校学生开出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9学分)附件四:软件工程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机关、学校、科研院(所)、金融证券、邮电通讯、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开发、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计算及工程计算方法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5.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6.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概论、网络程序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共40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劳动、两课实践、社会实践、计算机基础训练教学实习、应用软件教学实习、电子工艺、工程训练、计算机组装与测试、生产实习、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创新与创业技能培养、毕业论文(设计)和公益劳动等。

六、学分分配比例注:学分比例=额定学分/160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毕业条件毕业额定学分160(课内)+8(课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 学科门类:工学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运维部署、大数据可视化的能力,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一)素质要求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2.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与创业意识。

3.能够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大数据行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行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大数据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可行的建议或措施。

5..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知识要求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大数据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大数据应用系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能力要求1.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大数据领域的基本原理及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实验分析、工程推理、数学建模、工程经验提炼等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实施,以获得有效结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德育方面热爱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全局观念、法治观念和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智育方面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软硬件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熟悉计算机系统原理、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系统构造和分析过程。

2 .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4 .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开发管理、使用和维护。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能力。

三、修业年限:标准学制四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五、毕业最低学分:167.5学分六、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七、专业课程:JAVA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实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与CAD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 .综合性课程设计:12学分2 .专业见习、实习:8学分3 .毕业设计:6学分4 .专业实践、竞赛、讲座等:4学分5 .课程实践等:12.17学分九、主要专业实验1 .基础系列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导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软件)一、专业概述从20世纪末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传统企业纷纷采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政府、事业部门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带来了数量巨大的需求缺口。

二、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建设与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拥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独立承担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毕业后可进入信息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国家机关、高校、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发与应用、教学等工作。

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

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

3.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作适应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

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

5.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协调事务能力。

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文献检索能力。

6.应用知识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能掌握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和选择的一定能力。

能分析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定能力。

在综合类实习、实验中具有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Training Objectives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较熟练地使用IT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项目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

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管理人才。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foundation, Widening caliber, Improving quality, Extending c apability”, by adopting a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broad major, subdivided direction, modularization and tutorial system, this major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talents who are equipped with good political mentality,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master knowledge in natura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can use IT technolog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killfully, and possess ability of project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nd have a spirit of innovation. It also cultivates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engage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have high competitiveness and 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related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基本规格Basic Specifications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初步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合07、08、09年级)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162.5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68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2、学科群基础课:(23学分)02*(数学类课程):(6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02*(管理类课程):(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02*(电子类课程):(8.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4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1学分);02*(计算机类课程):(3.5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B)(3.5学分);3、专业课:(≥55.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02*(计算机类课程):(41.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结构(4学分)、图论(3学分)、计算机导论(1学分)、数理逻辑(3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5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并行计算(3.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选≥14学分,共50.5学分)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33*(控制类课程):(3.5学分)计算机控制基础(3.5学分);33*(信息类课程):(5.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基础(3.5学分)、信息论基础(2学分);33*(计算机类课程):(40学分)运筹学基础(2学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2.5学分)、人工智能基础(3.5学分)、计算机图形学(3.5学分)、网络数据通讯(2学分)、设计与测试(2学分)、自动机理论与计算导论(3学分)、计算机体系结构(3.5学分)、计算机与网络安全(2学分)、多媒体技术(3.5学分)、数字图像处理(3.5学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现实(2学分)、并行程序设计(3.5学分);33*(电子类课程):(3学分)电子系统设计(3学分);4、高级课:04*(计算机类课程):(3.5学分)并行程序设计(3.5学分)。

本专业主干课程:代数结构、数据结构、图论、计算机导论、数理逻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算法基础、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编译原理和技术、并行计算、软件工程。

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399 / 23399 / 23400 / 23400 / 23401 / 23401 / 23注1:文化素质类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选修,要求学分为8,其中创新类学分为2,综合素质类学分为2。

创新类的课程只有大三和更高年级可以选修,其他课程年级不限。

注2:灰色标记为选修课。

注3:小计中*号课程为选修课程。

(提醒一下:同学们要在四年级上学期结束前修完公选课及体育课,否则有可能不能按时拿毕业、学位证。

注4:“代数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

希望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最好在第二学期学习“代数结构”,否则在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仍然必须学习并通过该课程。

402 / 23402 / 23六、课程简介课号:01001课程名称(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英文):学时:10/30学分:1开课学期:秋预修课程:无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通修课主要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全校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阶段计算机方面的入门级课程。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概念及操作、基础知识及应用、以及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常用软件。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在讲授中始终贯彻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组织内容,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

主要讲授:计算机的概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数字信息编码;操作系统的概念及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技巧、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协议、地址及域名)、上的常用应用(、、、、等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高级技巧;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共享技术;演示文稿的制作。

<返回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课号:01002课程名称(中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名称(英文):C学时:40/30学分:2.5开课学期:秋预修课程:01001计算机文化基础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通修课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介绍C语言的基本概念,讨论C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和函数的定义及使用,突出函数、指针类型和结构类型的讲授,强调在程序设计中对指针与结构的使用和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计算机在本学科的作用。

程序设计是各类系统开发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领域中的大多数概念,因此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科技工作者的一门必备基础。

主要讲授:C语言的程序结构(特点,基本结构,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的定义,运算符的种类,优先级和结合方向,表达式的类型和值,基本输入与输出)基本语句和程序结构设计(基本语句,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常用算法的程序设计)数组(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数组,数组类型的应用)函数(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函数调用,函数的参数与返回值,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及动态和静态存储变量,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预处理(宏定义,处理,条件编译)指针(指针概念,指针变量和指针运算,指向数组、字符串和函数的指针,返回指针值的函数,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引用和初始化,结构体数组和应用,指向结构体的指针和动态申请存储空间,链表、结构体应用,共用体和枚举类型)位运算(位运算符,位运算)文件操作(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文件的定位)。

<返回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课号:02001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基本理论课程名称(英文):学时:60学分:3开课学期:春预修课程:01002多变量微积分、01003光学与原子物理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主要内容:基本电路理论是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等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为今后从事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电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电路分析和电路综合。

电路分析是在已知电路结构及元件性质的条件下,求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电路综合是已知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求得电路的结构和组成。

电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解电路分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元件及其模型,支路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特勒根定理,置换定理,叠加定理,互易定理,戴维宁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线性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线性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双口网络及其参数,网络函数,频率特性,电路谐振现象,非线性直流电路等。

<返回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课号:02701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基本理论实验课程名称(英文):学时:30学分:0.5开课学期:春预修课程:01002多变量微积分、01004线性代数、01002电磁学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主要内容:电路基本理论实验以其鲜明的理论应用性和技术实验性特点已成为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

实验基本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掌握基本电路参数测量和电阻电路,电路特性的测试和分析能力。

主要讲授:了解和掌握示波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和数字万用表常用仪器使用。

学会对有源单口网络等效内阻的测量。

验证、、特勒根定理,掌握戴南等效电路参数测定方法。

掌握受控源和运放方面的内容。

了解负阻变换器和回转器的基本原理及其运放放实现。

掌握动态电路特性测试和分析能力。

了解串并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并设有电路参数测定设计实验。

增加实验。

<返回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课号:33001课程名称(中文):代数结构课程名称(英文):学时:60学分:3开课学期:春预修课程: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内容:“代数结构”是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原理”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

它主要讲授计算机科学所需要的代数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和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工具。

内容主要包括集合、映射、关系等基本概念和初等数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基本的代数系统--群、环、域、格的基本性质,其中强调的是代数结构本身(而不是结构中的元素)以及不同代数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返回指导性学习计划表>课号:33002课程名称(中文):数据结构课程名称(英文):学时:60/40学分:4开课学期:秋预修课程:01002 C语言程序设计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内容: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地讨论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以及查找的各种方法及其综合分析比较;介绍内存空间的动态分配与回收算法,以及可利用空间表的结构;培养学生数据抽象和程序设计的能力,算法时、空复杂性的分析能力。

主要讲授:线性表(特征与定义,顺序和链式表示与实现,基于线性表的算法设计);栈和队列(特征与定义,表示与实现,循环队列);串(定义,存储结构,简单的模式匹配);广义表(定义,存储结构,递归算法);树和二叉树(二叉树的定义和表示,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树和森林,哈夫曼树,树与等价问题,回溯法和树的遍历,树的计数);图(图的定义和表示,图的遍历,图的连通性问题:深度优先生成树和广度优先生成树、最小生成树、关节点和重连通分量,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动态存储管理(可利用空间表及分配算法,边界标识法,伙伴系统,无用单元收集);查找(静态查找,动态查找,散列查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