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记常识,“弱冠”指男子多少岁?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指男子二十岁,《礼记》里面记载“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家人会为他举行加冠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弱冠之礼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是留着长头发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就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这就叫行冠礼。
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在古代因为数字还没有出现,所以人们就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人的不同年龄阶段。
据在《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Come on,baby!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髫tiáo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3-15岁(男) —舞勺之年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 鬟huán鬓bìn低。
史上最全语文文学常识

史上最全语文文学常识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暴尸街头,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新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习俗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
诗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C.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母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飞鸟集》《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有误,《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文学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A.十五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4.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A.射 B.御 C.礼 D.武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
C.《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
D.《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她还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与古体诗不同,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B.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起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宋代。
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都分为上下两阕,不讲求对偶和押韵。
C.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分为四折,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没有宾白,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D.赋是兴起于汉代的一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咏物说理,语言讲究铺陈文采,形式上每句字数以四字六字为主,兼用散句,讲求押韵。
7.下列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B.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C.《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都是山水游记。
文学常识积累200题(含答案)

B《童年》《在草原上》《我的大学》
C《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
D《童年》《在人间》《圣诞节的故事》
答案:C
45、“六亲不认”中的“六亲”指哪六亲:
答案:父、母、兄、弟、妻、子
4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A.鼓 B.锣 C.钟 D.木棒
答案:B 47.《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成语是: A 如虎添翼 B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 事与愿违 D 气宇轩昂 答案:B 48、他是法国十六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巨人传》,请问他是谁? 答案:拉伯雷 49、“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答案:二十岁 50、古代主要节日之一,在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是哪个节日? 答案:寒食节 51、古代的刑罚中的车裂:又叫“五马分尸”是谁发明提出的? 答案:商鞅 52、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所以又有别称,下列哪个不是因此而称名的? A 桂轮、B 蟾宫、C 桂宫、D 桂魄 答案:B 5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 A、慧思 B、慧能 C、神秀 D、玄奘 答案:B 54、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它是由谁提出的: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董仲舒 答案:D 55、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A、射 B、御 C、礼 D、武 答案:D 56、泰戈尔是著名的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哪个国家的人? 答案:印度 57、我国的四大名亭: A 赏心亭 孺子亭 爱晚亭、湖心亭 B 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C 陶然亭、爱晚亭 烟水亭 琵琶亭 D 醉翁亭、赏心亭、御碑亭、湖心亭 答案:B 58、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答案:《狂人日记》 59、小说三要素是: 答案:环境、情节和人物 6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 顽怕读文章”指的是: 答案:贾宝玉 61、史学双璧:史记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记常识,“弱冠”指男子多少岁?
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谁之口?
3、“一问三不知”具体指哪“三不知”?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一名篇?
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谁的名言?
6、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时,应该用下面的哪种称谓?
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形容的是哪一场起义?
8、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什么?
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10、“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11、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12、西湖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1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指的是?
14、“一琴一鹤”形容的是?
15、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的是?
更多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