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作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作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作文
12月11日通过单位组织观看了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
该片讲述中国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改革开放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崭新变化的故事。
影片在40 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远去的.牧歌》展示了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四个季节的壮阔美景。
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视角,全景还原了哈萨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
作为一名新疆铁路工作者,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可以联想到在这40年间我们新疆铁路的巨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乌铁人发扬了乌铁人的“五种精神”,立足岗位,扎根边疆,不离不弃,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创造辉煌,呈现出乌铁人对大美新疆的热爱和对新疆铁路的无私奉献,展现出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间新疆铁路为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远去的牧歌》像是一首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一首歌,悠然回荡,激励和讴歌一代代新疆人在这边广袤而富饶的大地上,不断的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在牧民由原来的转场生活,逐渐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广大牧民不在亲自赶着羊上山奔波,而是选择定居生活,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时间在城市里打工、创业、享受现代化生活,在夜色下唱起牧歌,感受新时代。
车间员工《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车间员工《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远去的牧歌》反映了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校园生活保持
的游牧生活和新生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豪迈宽
广的之间和与自然生灵性格特征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中羊皮别克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羊皮别克,一
个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理应按照游牧名族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游牧去跨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他却奏响的整个影片中最不和谐之
音符,被冠以“不务正业”的头衔。
靠着倒卖羊皮发家,贩卖山羊绒、虫草过活,在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羊皮别克山庄。
羊皮别克,一个社会的缩影,敢于打破传统,去不断发掘,从羊
皮到山羊绒再到虫草,反应了中国社会在不断的不断改进,发现、创
新和进步的一个过程。
但是在赚钱生活和保护草原之间,面对如此现
代性的矛盾,羊皮锐志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做出选择,也符合目前的甚或,许多企业、单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来换取生存和发展。
最后,由政府出面,将游牧的哈萨克人民定居了下来,修建了紧固的住所,给于了供牛羊栖息的场所,一方面改善了哈萨克斯坦人民生活生
活的水平,过上了安居、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反映出党的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
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思想。
影片最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柏油马路和开片中的转场之路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映射出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引领下,沿着之路奔
向小康。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参加工作以来,回家乡的时间屈指可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会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这次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又一次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部电影通过选取不同年代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场景,深刻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牧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哈萨克民族与时代同进步,融入中华民族发展波澜壮阔的史诗生活画卷。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哈萨克族的生活变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我来自老家农村,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玩具,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如今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对一些村中的老人来说,他们就没有年轻人这么容易接受新事物了,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主动接纳新事物,并创造新事物,有的人只能被动接受新事物,被时代推着向前迈进。
而今天伊犁公司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前行,虽然前行的途中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是有了阿希人拼搏奉献的无畏精神,就一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带领各族员工走向新的辉煌。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文/王永平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
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
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
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
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
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
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
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
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
12月1日公司组织全体不当班人员在哈密友好国际影城统一观看《远去的牧歌》,他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诗意呈现变迁画卷的献礼作品,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四十年、全面表达出了哈萨克牧民迁徙劳动的生活变化,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密不可分的食物链关系,并延伸出了人类对生存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在未观看过此类电影以前,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影响一直都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好客、歌声动听、奶茶飘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阿肯弹唱、姑娘追...的美好印象中,虽然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但通过影片的观看才让我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艰辛。
他们因时而动、南北转场、千里迁徙,尤其每当转场的时候,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奔赴到下一个牧场。
而在转场路上,牧民们赶着牲畜遇山翻山、遇河过河,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然而每一次的转场都有可能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途中只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他扛,擦干眼泪的她只能选择做一个无所畏惧的女强人,还有我们的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依然选择了后者,只因为他们哈萨克族牧民因逐
第 1 页& 共 2 页。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电影《远去的牧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它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与爱情的坚守。
电影从一开始就打动了我的情感。
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导演通过逼真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交流,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小村庄,与角色们一同生活、奋斗。
《远去的牧歌》通过展现农民们艰辛努力的生活,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面对的是严峻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现实条件,但他们从不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土地。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对于坚持和努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中的爱情线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
两位主角的纯真爱情面对着生活的考验,但他们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定地为爱奋斗。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反思爱情的真谛。
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摄影技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美丽的山水和独特的乡村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摄影师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山村的宁静。
这种景色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也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远去的牧歌》是一部情感真挚、唤起共鸣的优秀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与爱情的坚守,让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追求。
这部电影让我对农民的辛勤努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给更多的观众带来感动与启发。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3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3篇
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总说,幸福是奋斗出来了.**族人民要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始终坚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不畏艰辛、奋发进取、锐意创新,为实现稳定和**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我从小在富蕴地区,与哈萨克族牧民有交往,常用我们的食物换他们的奶疙瘩,也见过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
这部唤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游牧风光,大规模转场,人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太。
中胡玛尔和老鹰、马、的情感,人羊情、人与人及人与草原的情感,都让我。
这部更远的意义就是建设生态文明,这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到民族未来.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特色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建设**方面和全过程,让草原回归自然,留着绿水青山,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
回想起剧中的一幕幕场景,也深深的感受到的40年里给**族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哈萨克民族人民告别游牧生活走向定居,不仅仅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更是为了美丽.这更加让我们坚定以总为核心的带领下,我们全疆**族人民稳定,繁**盛,安居**,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
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7篇

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7篇远去的牧歌这样的一部纪录片整个场景是波澜壮阔的,再现了游民民族的风味史诗!或许这样的放牧生活正在远去,但是新的美好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这种精神气不会消失,在悠悠的天地间,哈萨克民族人民快乐而幸福着。
篇一《远去的牧歌》影片除了视角独特,还展现了史诗格局。
以四十年的跨度,冬春夏秋的季节轮回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史。
这种呈现,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认知价值,尤其是在“牧歌”远去之后,为观众呈现游牧时期的生活方式、生活细节和生活状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为空间的关系,牧区之外的民众不了解那里的生活;因为时间的关系,当今的民众对于曾经的作为历史存在的游牧生活实情也并不掌握。
这种情形下,影片通过历史考证和民俗研究,再现游牧时期的一些民间仪式和生活细节,弥足珍贵。
影片也表现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庆典仪式,纳吾鲁孜节,草地舞会,婚礼场景,孩子的学步礼,胡玛尔吹奏的民族乐器斯布孜格,驯养山鹰的要领,特别像地锅烤馕、酿制奶酪等日常生活细节,都十分考究地予以影像呈现。
影片全方位的展示了游牧部落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大量的细节和仪式,使影片成为了哈萨克村落游牧生活的百科全书。
篇二有幸先睹天山电影制片厂历经三年精心创作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片《远去的牧歌》,宛如聆听了一个精彩的新疆草原牧民近40年来改革开放的精彩故事,吟诵了一首哈萨克民族心灵嬗变的优美诗篇,思绪联翩,畅游在审美愉悦的海洋之中。
久违了,如此努力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用心、用情、用功的讴歌改革开放的精品力作!篇三《远去的牧歌》它以高远的创作立意、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美学追求、真诚的艺术态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民族题材电影、新疆题材电影、重大题材电影的新空间、新路径、新可能,为中国电影艺术带来一种可贵的丰富和一次难得的拓展。
篇四电影《远去的牧歌》是一部当今中国电影作品中少有的、独特的生态电影。
它所引出当今人们对自然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考,这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永恒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在看《远去的牧歌》之前,我专心捧读了新疆散文大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在哈萨克牧场》这三本书。
这几篇意境壮阔、词句瑰丽的散文在当时也可称为是散文界的标杆,但作为五六十年代的遗篇,时间、光阴还是慢慢地冲淡了它们的影响。
直到这次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一声牧歌,开启了《远去的牧歌》的大幕,才又把我拉回到书里的天地草原。
哈萨克族牧民以游牧为生,跟随四季转场,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矛盾、恩怨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条。
看着银屏上几乎不做任何装饰、粉抹的哈萨克男、女,以及桩桩件件吵闹、怒骂、喜怒哀乐,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
我想举起双手感叹,好近!好真实!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尤其是哈迪夏,我几乎想冲口喊出:哈萨克族出来个哈迪夏!这就是我久藏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演员叫什么?不知道,只记得了角色哈迪夏,她就是哈迪夏,哈迪夏就是她。
教育孩子,她没有假模假样华丽的语言,只是朴实地说:“就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你想想,树没了,鸟儿就不来了!鸟儿不来了,虫子就多了,虫子多了,就要闹虫灾了”。
与其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以深远的现实教育,还毋宁说,是哈迪夏的心胸、心怀,给了我震撼,游牧滋养
了她,呵护生灵的慈爱又开阔、积累了这位母亲的眼界和人生高度。
好一位哈萨克族母亲!
故事情节推进中,看不到一点当今某些影视剧中哗众取宠卖弄搞怪的做作,只有平实的哈萨克族游牧转场,跟现实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一样,他们就是这么真实的活着的,纯朴、善良、简单,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都会觉得他们不是在演戏拍电影。
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婚丧嫁娶,牧羊人牧马人(生儿子、生女儿)的喜宴,婚礼上的载歌载舞,那种欢乐就是全民盛宴,男女老幼各个都喜在眉梢、幸福满满,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中,叫人不由得跟着陶醉。
飞毡盖毡房包顶的场景,很叫观众眼前一亮。
只是电影太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两个健壮的哈萨克族巴郎子跃马飞毡时,没有盖得太到位,也缺了些艺术的美感。
应该是一个电影特技,毡子被他们飞起来,慢慢飘落在毡房的顶部。
啊……,马背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响应党和政府的定居兴牧
的政策,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真真切切的现代游牧大戏,戏里呈现的是进步、发展以及演变的游牧文化。
电影的结尾,哈萨克族牧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开车在新修的宽阔柏油大道上转场,浩浩荡荡的车队,奔驰的骏马,犹豫不前不断回眸思乡的驼队,背景里千山万岭、天空高远,一个画面传达了祖国北疆浩瀚大地润物无声却又义无反顾的文明进程。
耳边只剩远去的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