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应用第6章1节2010SGQ
微机原理与应用

1.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代表:采用8088CPU的IBM PC机,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二个里 程碑,进一步推动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带动了全社会 的微型计算机热。
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四代:32位机发展阶段(1985-1993) 代表产品:Intel 80386、80486 特点:内存容量达到1M以上,硬盘技术不断提高,发展了32 架构和32位的总线结构,各种品牌机涌向市场,如COMPAQ、 DELL等以及国内的一些名牌产品。 应用:办公自动化、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软件上采用数据库和
软件工程,把软件设计提高到工程设计高度提出了规范化设计 方法。
第五代:“非冯。诺伊曼”计算机时代。 冯。诺伊曼结构具有程序存储和程序的顺序执行的特点。
第六代:神经网络计算机时代,光计算机时代,生物计算机时 代。
系统软件依赖于机器,应用软件更接近用户业务。
1.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过程
计算机的硬件是运行程序的基础,存储器既能存 储程序又能存储数据。
指令的操作包括: 基本运算 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存储器与外设的信息交换
一、基本概念
指令——计算机的每种基本运算或操作称为一条指令。
①计算机能直接完成两数加、减、逻辑乘、逻辑或以及数的取反、 取负、传输等许多基本运算和操作。 ②指令在微处理器中以代码形式出现并实施控制。
微机原理第五版6-10章习题解答讲课讲稿

微机原理第五版6-10章习题解答第6章习题解答(P271)⒊依照编程方式的不同,ROM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重点说明E2PROM与FLASH存储器的区别)?解:依照编程方式的不同,ROM分为三类:⑴掩膜型ROM(ROM),其特点是:用户将要写入芯片的数据提供给芯片生产商,在生产该芯片的最后一道掩膜工艺时,将数据写入芯片,用户以后只能读出不能写入;⑵现场可编程ROM(PROM),其特点是:由于内部器件的一次性编程,不可再生特性,所以用户只可在现场一次性对芯片编程,不能更改;⑶可改写的ROM(EPROM),其特点是:用户可多次对其编程。
其中用紫外线擦除再用电编程的EPROM,必须从用户板上拆下后用紫外线照射擦除,再用专用编程器对其进行改写,使用不方便,目前很少使用;可用电擦除的E2PROM,可在用户板上用电信号对其进行字节或全部擦除和改写,使用很方便;FLASH是一种新型的电擦除EPROM,它具有E2PROM的所有特性,还具有集成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ROM存储器。
⒍对下列RAM芯片组排列,各需要多少个RAM芯片?多少个芯片组?多少根片内地址线?若和8088 CPU相连,则又有多少根片选地址线?(1) 1K×4位芯片组成16K×8位存储空间;解:当用单片容量为1K×4的RAM组成总容量为16K×8的存储器时:①需要的总芯片数为(16×1024/1×1024)×(8/4)=32(片)②需要的芯片组数为16×1024/1×1024=16 (组)③片内地址线数为log2(210)=10(根)④芯片组选择地址线数为log2(16×210)-10=4 (根)(2) 8K×8位芯片组成512K×8位存储空间。
解:当用单片容量为8K×8位的RAM组成总容量为512K×8的存储器时:①需要的总芯片数为(512×1024/8×1024)×(8/8)=64(片)②需要的芯片组数为512×1024/8×1024=64 (组)③片内地址线数为 log2(8×210)=13(根)④芯片组选择地址线数为log2(512×210)-13=6 (根)⒎某微机系统的RAM存储器由4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容量为128KB,若4个模块的地址连续,起始地址为10000H,则每个模块的首末地址是什么?解:根据题意,128KB模块的末地址为217-1=1FFFFH,所以各模块的首末地址分别为:模块1首地址:10000H,末地址:10000H+1FFFFH=2FFFFH模块2首地址:30000H,末地址:30000H+1FFFFH=4FFFFH模块3首地址:50000H,末地址:50000H+1FFFFH=6FFFFH模块4首地址:70000H,末地址:70000H+1FFFFH=8FFFFH⒏设有4K×4位SRAM芯片及8K×8位EPROM芯片,欲与8088 CPU组成16K×8位的存储器空间,请问需要此SRAM及EPROM多少片?它们的片内地址线及片选地址线分别是多少根?假若该16K×8位存储器空间连续,且末地址为FFFFFH,请画出SRAM、EPROM与8088 CPU的连线,并写出各芯片组的地址域。
微机应用06

总线时序(Timing)
• 描述总线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总线信号间的
相互关系 • 采用时序图形象化地表现时序
指令周期
• 一条指令从取指、译码到最终执行完成的过程
总线周期或机器周期
• 伴随有数据交换的总线操作
T状态
• 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节拍,对应时钟周期
8086的写总线周期
时序图
完成对存储器或I/O端口的一次写操作 T1状态
力的控制总线呈现高阻状态
其他引脚
RESET
• 复位,高电平有效的输入信号 • 有效时,将迫使微处理器回到其初始状态 • 8086复位后,寄存器CS=FFFFH,IP=0000H
CLK(Clock)
• 时钟输入,频率稳定的数字信号 • 微处理器的基本操作节拍 • 频率的倒数是时钟周期的时间长度
总线时序
STROBE*(选通)信号
• 输出低有效,才能使打印机接收数据
ACK*(响应)信号
• 打印机接收数据结束回送负脉冲响应信号
BUSY(忙状态)信号
• 打印机忙于处理接收到的数据,不能接收新的数据
数据传输类型
读数据传送:数据由从设备到主设备 写数据传送:数据由主设备到从设备 猝发传送(数据块传送)
BE7*~BE0*(Bank Enable)
• 8个字节允许信号,译码产生A0~A2 • 用于表示读写字节、字、双字或4字数据
AP(Address Parity)
• 地址输出时,产生偶校验位
APCHK*(Address Parity Check)
• 地址输入时,出现校验错,输出有效
《微机原理与应》课件

• 微机原理概述 • 微机硬件组成 • 微机指令系统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微机系统软件 • 微机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微机原理概述
微机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微机原理的核心概念
详细描述
微机,也称为微型计算机,是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的计算机系统。它具有高 效、可靠、灵活和低成本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02
微机硬件组成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是微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 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CPU的性能指标包括时钟频率、指令集、核心数 等,时钟频率决定了微机的运算速度,指令集决 定了微机能够执行的操作,核心数决定了微机的 并行处理能力。
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运算器负责进行算 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控制指令的执行顺序 。
微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更广泛、更深层次
详细描述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微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从传统的工业控制、办公自动化等领域,扩展到了智能家居 、物联网、云计算等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
新一代微机的展望
总结词
更绿色、更安全、更可靠
详细描述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发 展,新一代的微机将更加注重节能和 环保,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安全和可靠 性,以满足各种复杂和严苛的应用需 求。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包括存取 速度、容量和可靠性等,存 取速度决定了微机的运行速 度,容量决定了微机能够存 储的数据量,可靠性决定了 存储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输入输出设备
01
输入输出设备是微机中用于 输入和输出数据的部件。
02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 鼠标、触摸屏、扫描仪等, 用于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传输 给微机。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

3.单片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CPU+RAM+ROM+T/C+I/O接口+UART一块芯片
2,3 间的差别在于:
CPU不同 复杂和简单:外 存设 贮不 器同 量不同
操作平台不同
软件:编译器 和仿真系统 监控程序 汇编语言,
C51
但应用领域广泛,价格也不同。
1964-1971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半导体存储 器,出现多终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1971-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出现微型计算 机、单片微型计算机,外部设备多样化。
1981- 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和 交流方式。
0.2 单片机简介与发展
0.2.1 单片机简介 单片机即单片微型计算机,是将计算机主机(CPU、 内
存和I/O接口等)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的微型机。
单片机为工业测控而设计,又称微控制器。具有三高
优势(集成度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
主要应用于工业检测与控制、计算机外设、智能仪器 仪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等。 特别适合于嵌入式微 型机应用系统。
0.2.2 单片机发展概况
1976-1978 初级8位单片机 Intel MCS-48 系列 1978- 高档8位单片机 Intel MCS-51系列:
高级语言:用C语言来编写程序,然后通过“编译”程序
生成代码,是一种面向问题的语言,容易学习和理解。
1.4.6 单片机在控制领域中应用的优点
(1) 体积小,成本低,易于嵌入系统内部。 (2) 面向控制,能解决各类简单到复杂的控制任务。 (3) 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温度范围宽,可在恶劣环境下可靠工作。 (4) 易实现多机和分布式控制
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
微机原理与应用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201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玉珍。
本书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以8086CPU为核心,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并适当介绍80286以上至Pentinum CPU的特点。
在重实用的原则下,阐述了有关微机接口器件的原理及应用,并将“微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作为应用篇则更突出其实用性。
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读者具备一定的微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专科、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专层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微机软硬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序前言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概述1.1.1计算机的历史1.1.2计算机的发展1.1.3微处理器的发展1.2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1.2.1进位计数制1.2.2计算机中常用的编码1.2.3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1.3计算机中常用术语复习思考题第2章微型计算机结构2.1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2.2 Intel 8086/8088 CPU 2.2.1 8086/8088 CPU的功能结构2.2.2 8086/8088 CPU的寄存器结构2.2.3 8086/8088 CPU的引脚和功能2.2.4存储器组织复习思考题第3章指令系统3.1指令与指令系统3.2 8086指令系统的基本寻址方式3.2.1立即寻址方式3.2.2寄存器寻址方式3.2.3直接寻址方式3.2.4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3.2.5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3.2.6基址变址寻址方式3.2.7基址变址相对寻址方式3.3 8086/8088指令系统3.3.1数据传送指令3.3.2算术运算指令3.3.3位操作指令3.3.4串操作指令3.3.5控制传送指令3.3.6处理器控制类指令复习思考题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1汇编语言程序4.1.1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4.1.2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4.2汇编语言的语句4.2.1指令语句4.2.2伪指令语句4.2.3宏指令语句4.3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及调试4.3.1编辑汇编语言源程序4.3.2汇编源程序4.3.3连接程序4.3.4程序的执行4.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4.1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4.2顺序程序设计4.4.3分支程序设计4.4.4循环程序设计4.4.5子程序设计4.4.6 DOS系统功能调用4.5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应用4.5.1算术运算4.5.2代码转换复习思考题第5章存储器5.1半导体存储器5.1.1存储器概述5.1.2半导体存储器分类与性能5.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5.2.1静态RAM(SRAM)5.2.2 DRAM芯片实例5.2.3几种新型RAM技术5.3只读存储器(ROM)5.4存储器与CPU的连接5.4.1连接中应考虑的问题5.4.2存储器容量扩展5.4.3存储器的地址选择5.4.4 8086 CPU与主存储器的连接5.5 PC机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对内存的管理5.5.1 PC机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5.5.2内存管理5.6存储器的新技本展望复习思考题第6章输入和输出系统6.1概述6.1.1 CPU与外设间交换的信息6.1.2典型I/0接口形式6.2 I/0端口的编址方法6.2.1 I/0端口与内存统一编址6.2.2 I/0端口与内存独立编址6.2.3 PC机中I/0端口地址分配6.3 I/0控制方式6.3.1无条件传送方式6.3.2查询传送方式6.3.3中断传送方式6.3.4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6.4 DMA控制器8237A 6.4.1 8237A的功能6.4.2 8237A的工作方式6.4.3 8237A的内部寄存器和编程6.4.4 DMA操作过程与时序6.4.5 PC机中的DMA系统6.5微机中常用的几种总线标准6.5.1 PC总线6.5.2 ISA(16位)总线6.5.3局部总线复习思考题第7章中断7.1中断原理7.1.1中断的定义与作用7.1.2中断源7.1.3中断源管理7.l.4中断过程7.2 8086 CPU中断系统7.2.1 8086的中断类型7.2.2 8086的中断矢量表7.3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 7.3.1 8259A引脚及内部结构7.3.2 8259A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响应过程7.3.3 8259A的编程7.4 IBM PC/XT的中断结构7.4.1 IBM PC/XT的中断矢量7.4.2 8259A与IBM PC/XT系统总线的连接复习思考题第8章微机接口技术与应用8.1并行I/O按口8.1.1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8.1,2可编程并行I/0接口芯片—8255A 8.2串行通信接口8.2.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8.2.2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 8.3定时/计数技术8.3.1定时/计数的基本概念8.3.2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4。
微机原理第6章PPT课件

(3) 控制信息—CPU发给外设的命令信息。
9
一CP般U通CP过U接不口直电接路与与外外设设连连接接
CPU
接口
I/O设备
10
什么是I/O接口(电路)?
I/O接口是位于系统与外设间、用来协助 完成数据传送和控制任务的逻辑电路
用于与CPU连接 主要是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
面向外设一侧的信号:
用于与外设连接 提供的信号五花八门 功能定义、时序及有效电平等差异较大
15
3. 接口电路芯片的分类
接口电路核心部分往往是一块或数块大规 模集成电路芯片(接口芯片): 通用接口芯片
支持通用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控制的接口芯片
面向外设的专用接口芯片
第6章 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
1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2
6.1 CPU与外设通讯的特点 6.2 输入/输出方式 6.3 CPU与外设通信的接口 6.4 可用于输入/输出接口的8212芯片 6.5 CPU的输入/输出 6.6 DMA传送方式与DMA控制器8237A
针对某种外设设计、与该种外设接口
面向微机系统的专用接口芯片
与CPU和系统配套使用,以增强其总体功能
16
4. 接口电路的可编程性
许多接口电路具有多种功能和工作方式, 可以通过编程的方法选定其中一种
接口需要进行物理连接,还需要编写接口 软件
接口软件有两类:
初始化程序段——设定芯片工作方式等 数据交换程序段——管理、控制、驱动外设,
湖大微机原理及其应用第6章

D7 D6 D计0 数器
D5
D4
读/写格式
D3
D2
工作方式
D1 数制
图6.4 8253控制字格式 注:图中×可以是0,也可以是1,一般取0
0 —二进制 1 —二― 十进制(BCD)
000 方式0 001 方式1
10 方式2 11 方式3
100 方式4 101 方式5 00 计数器锁存命令 10 只读/写高8位 01 只读/写低8位 11 首先写低8位
定时范围不易由程序来改变和控制,使用不甚
方便,而且定时精度也不高。
3.可编程的定时器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用可编程定时 计数器芯片(如Intel 8253),构成一个方便灵活 的定时计数电路;
这种电路不仅定时值和定时范围可用程序确 定和改变,而且具有多种工作方式,可以输出多 种控制信号;
由微处理器的时钟信号提供时间基准,故计 时也精确稳定。
④ A1A0: 端口选择信号, 当A1A0=00,01,10时表示分别选中计数器0,1,2 ; 当A1A0=11时选中控制寄存器。
(3)控制寄存器
• 接收从CPU来的控制字; • 并由控制字的D7、D6位的编码决定该控制字写
入哪个计数器的控制寄存器; • 控制寄存器只能写入,不能读出。
(4)计数器
8253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几乎适合于任何一 种微处理器组成的系统。
2. 8253的内部结构
图6.1 825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数据总线缓冲器
8位、双向、三态的缓冲器,可直接挂在数据总线上。 CPU通过数据总线D0~D7传送如下信息:
① 向控制寄存器写入控制字; ② 向某计数器写入计数初值; ③ CPU读取某个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读写 存 储 器 RAM
双极型 MOS型
半导体 存储器
不可编程 掩 膜 ROM
只读存储器 ROM
可编程 ROM
可擦除、可再 编 程 ROM
图6.1 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静 态 RAM 动 态 RAM
紫外线擦除的 EPROM 电擦除的 E2PROM
15
(三) 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存储容量
2
2 。 读程序
L: MOV S,AL
DATA SEGMENT BUF DB 0F3H S DB 0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L,BUF
MOV AH,4CH INT 21H CSEG ENDS END START 请回答: 1.该程序完成什么 功能? 2.程序运行后,S中 的内容是什么?
1、求BUF单元中符号字节数的
TEST AL,80H
绝对值,结果存放在S单元。
JZ L
2、11110011B 00001100B+1=00001101B
NEG AL
=0DH
3。 读程序
下列程序执行完后,物理地址单元 01070H的内容是多少?( 70H )
MOV AX,00E0H MOV DS,AX MOV BX,0200H MOV CX,BX NEXT:MOV [BX],BL INC BL LOOP NEXT MOV AH,4CH INT 21H
INT 21H
START:MOV AX,DATA
CODE ENDS
MOV DS,AX
END START
MOV AL,A 请回答:
CMP AL,B 1.该程序完成什么功能?
2.程序运行完后,C中的内容是什么?
请回答: 1.该程序完成什么功能? 2.程序运行完后,C中的内容是什么?
1、比较A、B中两个带符号字 节数的大小,如果A>B,送1给 C,如果A<B,送-1给C,如果 A=B,送0给C。 2、1.
访
问
频
辅助存储器 度
CPU Cache 主存
大容量存储器
7
内存: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一级 cache容量一般是指令cache、数据cache32KB或64KB , 二级cache一般不区分指令、数据,容量从1MB到6MB,最新的 power7处理器采用了Dram Cache,片内3级容量高达32MB。工 作速度与CPU相当。
11
2.MOS RAM 用MOS器件构成的RAM,又可分为静态SRAM和 动态DRAM两种。 (1)静态RAM的特点
① 6管构成的触发器作为基本存储电路。 ② 集成度高于双极型,但低于动态RAM。 ③ 不需要刷新,故可省去刷新电路。 ④ 功耗比双极型的低,但比动态RAM高。 ⑤ 易于用电池作为后备电源。 ⑥ 存取速度较动态RAM快。
5
第6章 主存储器
存储器:计算机用来存储信息的部件。
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CPU能直接访问的是内存. 容量要大、存储速度要快. 主存(内),辅存(外),网络存储器
6
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速度,容量,成本的统一
辅助软硬设备
主存
辅存
辅助硬件
CPU寄存器
价 格
,
高速缓存Cache
容 量
,
速
主存储器
度 ,
19
6.集成度 集成度指在一块存储芯片内能集成多少个基本存储电路, 每个基本存储电路存放一位二进制信息,所以集成度常用位/ 片来表示。 7.性能/价格比 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是衡量存储器经济性能好坏的 综合指标。
20
§6~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1. 静态RAM的存储单元 一、基本的存储电路
RAM与CPU的连接,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 地址线的连接; • 数据线的连接; • 控制线的连接。
25
实际的RAM芯片: 以2114为例
存储容量为1024×4 18个引脚:
10根地址线A9~A0 4根数据线I/O4~I/O1 片选CS=0,有效 读写WE,写允许,与
WR相连
A6 1 A5 2 A4 3 A3 4 A0 5 A1 6 A2 7 CS 8
12
(2)动态RAM的特点 ① 基本存储电路用单管线路组成(靠电容存储电 荷)。 ② 集成度高。 ③ 比静态RAM的功耗更低。 ⑤ 价格比静态便宜。 ⑥ 因动态存储器靠电容来存储信息,由于总是存 在着泄漏电流,故需要定时刷新。典型的是要求每 隔1ms刷新一遍。
13
(二)ROM的种类 1.掩模ROM 只能读不能改变。 2.可编程序的只读存储器PROM 这种ROM用户只能写一次。 3 . 可 擦 去 的 可 编 程 只 读 存 储 器 EPROM (Erasable PROM) 电可擦除的可编程E2PROM及新一代可擦除ROM (闪烁存储器flash memory)等。
X地 址
Vc c
译码线
T3 T5 A
T1
T4 B T6
T2
T7
T8
?(I/O)
接 Y 地 址 译 码 器 (I/O)
21
2. 单管动态RAM的存储单元
行选择信号
动态RAM的基本存
Q
储单元是一个晶体管和
C 一个电容,因而集成度
放大器 列选择信号
高,成本低,耗电少。 但必须定时对电容充电, 称为刷新。
IO1
IO5
IO2
IO4
GND
IO3
6116引脚排列图
6116工作方式
CE OE
WE 工作方式
01 00 1*
0 写入 1 读出 * 未选通
CS
RD
A0~A10 6116
WR
Vcc
D0~D7
GND
6116逻辑关系图
27
§6.3存储器的扩展 存储芯片的数据线 存储芯片的地址线 存储芯片的片选端 存储芯片的读写控制线 一、存储芯片的扩展
A13A12A11…A1A0
000…00 111…11
说明
最低地址(0000H) 最高地址(3FFFH)
2
01 01
000…00 111…11
最低地址(4000H) 最高地址(7FFFH)
3
10 10
000…00 111…11
最低地址(8000H) 最高地址(BFFFH)
4
11 11
000…00 111…11
(1) 用字数位数表示,以位为单位,表示存储芯片容量。
1K4位,有1 K个单元(1 K=1024),每个存储单元的长度为 4位。
(2) 用字节数表示容量,以字节为单位,如128 B,表示该 芯片有 128个单元,每个存储单元的长度为8位。
现代计算机存储容量很大,常用KB、MB、GB和TB为单 位表示存储容量的大小。其中,1 KB=210 B=1024 B;1 MB= 220 B=1024 KB;1 GB=230 B=l024 MB;1 TB=240 B=1024 GB。。
28
用1k×1的片子组成1k×8的存储器 —— 需 8 个芯片 地址线—— (210=1k)需 10 根 数据线—— 8 根 控制线—— WR
A9-A0
WE
CPU WR
D7-D0
(1)位扩展:是指存储芯片的字(1K)满足要求,而位数不够, 需要对存储单元的位数进行扩展。
29
若芯片的数据线正好8根: 一次可从芯片中访问到8位数据 全部数据线与系统的8位数据总线相连
数据输入输出
22
二、RAM结构 1.存储体一个基本存储电路只能存储一个二进制位。 • 将基本的存储电路有规则地组织起来,就是存储体。
• 存储体又有不同
A0 A1
的组织形式:
A2
A3
将各个字的 4位 组 A4
织在一个芯片中,
如:2114 1K×4
(SRAM)
将各个字的 8位 组织在一个芯片中,
如:6116 2K×8 (SRAM)
GND 9
18 Vcc
17 A7 16 A8 15 A9 14 I/O1 13 I/O2 12 I/O3 11 I/O4 10 WE
A0 ~A9
WR CS
2114
D0~D3
26
6116是2K×8位的SRAM
A7
Vcc
A6
A8
A5
A9
A4
WE
A3
OE
A2 A1
6116
A10 CE
A0
IO7
IO0
IO6
;数据段(DS)=00E0H
;循环次数=0200H ;(00E00H+0200H)=00H (01000H)=00H ;执行到(CX)=0000H结束
4
时间:2010—11月1日(第十周周一)
1、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掌握存储器的分类。 3、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4、了解RAM的结构。 5、学习典型芯片2114和6116. 6、学习存储芯片扩展的基本步骤。
地
址 反 相 器
X 译 码 器
驱 动 器
32×32=1024 存储单元
输入
控制
I/O电路
输出
电路
电路
Y译码器
/
读片 写选
地址反相器
I/O
A5 A6 A7 A8 A9
23
2.外围电路:
地址译码器、I/O电路、片选控制端CS、输出缓冲器 等外围电路
3.地址译码的方式(本章重点内容)
24
四、 RAM与CPU的连接
最低地址(C000H) 最高地址(FFFFH)
33
例:用1k×4 的片子 2114 组成 2k×8 的存储器:则要有2/1=2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