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1中国古代思想-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复习课件(共14张PPT)

合集下载

浙江学考版人民版必修3【专题1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83ppt)

浙江学考版人民版必修3【专题1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83ppt)
观点: 主张以文化“一 统”促进政治“一统”。
观点: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董仲舒像
探究问题
【考点2】孔子、孟子、荀子对儒 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1、孔子: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 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内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2课
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二、太学的出现——(b)
B、战国孟子:发展儒学 “孔孟”、“亚圣” 1、主张
a、政治: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 (★)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勿夺农时
b、政治:“民贵君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道德:“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倡导大丈夫 精神。
d、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②主张“德治”,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③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教授课程以“六艺”为主,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文化贡献 ①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②整编文献——《六经》
消极:复古倾向,不适应当时(乱世)的需要。
评 积极: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 价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B、战国庄子的思想


①道为根本,宣传自然无为
②齐物论:
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
③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及主要代表人物
1、法家特点: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主要代表人物:
集大成者--韩国韩非子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①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①趋势:三教合一。

②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39张PPT)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39张PPT)

二、程朱理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 联系起来。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D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 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 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 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更新。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积 极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象山讲学,
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世称象山先生。
反对“格物致知”。
“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 家。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 驿丞,“龙场悟道”,曾在阳明洞侧 筑室居住,世称阳明先生。
小故事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课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课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时代的需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主题二 明清之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史料 缘夫天下之大,①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②我之 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③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教你读史] ①③体现了黄宗羲“君臣分治”的思想;②是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体现。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哪些“不脱儒家” 的思想,又有哪些“新见”。 答案 “不脱儒家”: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新见”:反对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政治上 (1)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继明代废除丞相后,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走向 顶峰。 (3)清朝采取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使得多民族的国家日益巩固,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经济上 (1)明朝以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 的南方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压抑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3)清代出现粉彩瓷器工艺,明清出现商帮和会馆,并出现繁华的商业 市镇。
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他批判的是
A.贵族专权
B.君√主专制
C.地方割据
D.八股取士
解析 根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之,事事而制之”可知其反对的是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123456
解析 答案
5.(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新思想。这一新思想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影响。(4分)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
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D
C.墨家
D.法家
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 白相用,干湿 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 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C
继承——仁政、民本 发展——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神化皇权,维护专制集权
(2014江苏)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
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形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 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 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复习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复习课件

2.古代儒学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孔子提出“仁”和 “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 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 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 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 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 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
网络建构 专题提升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这三个学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 “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强调了不同的情 况。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 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 为手段的治国模式,而且相互渗透,影响深远。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汉 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 权的问题。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 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课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总结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课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总结

(2)解题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②注意每段材料的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 判断。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1.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春秋 创立和发展
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 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 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 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时期 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纳了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魏晋 三教合一 隋唐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 时期 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答案
解题思路 一明考点: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思想特点。 二抓关键:立足材料信息,读懂史料文言文的大意是得分关键,“避” 各执己见、不包容其他学派思想是材料大意。 三析选项:材料批评“立足于自家门派,各执己见,缺乏包容”的思想 现象,与A项“独立思考”,B项“学派相互竞争”的内容均不相符, 也与D项倡导“广泛学习研究,小心求证以获其知”的“格物致知”概 念不符,故此可知C项正确。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共18张PPT)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共18张PPT)
影响:开创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三 唐诗
上任时: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被贬后: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君不见》
任上: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和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
*安史之乱——唐朝国运的转折点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三 唐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712-770年(安史之乱755-76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影响:①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文学_现__实__主__义_ 传统的基 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 楚辞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九歌·国殇》
屈原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五 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演出场所:瓦肆里的勾栏
代表: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现实主义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礼”是外在的秩序,“仁”是内在的本源
孟子:性善论,主张人能顺应上天的磨练,自觉 遵循“仁、义、礼、智”,因此“君轻民贵”, 君主要实行“仁政”。
荀子:性恶论,因此强调学习的作用,主张人能够通过学 习来达到“礼”,所以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对于不守 秩序的人,可以用“礼”和“法”来制约他们的行为。
孔子
孟子
汉代成为正统
荀子 董仲舒
宋明发展为理学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明清新发展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皇天无亲,唯德是辐。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D、 ③④
董仲舒在天人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
“三纲” “五常”
宋明理学——将“天意”上升为“天理”,扩大儒学的影响力
对“理”的来源的认



点 追求“理”的方法
二程
朱熹“理”是外在的世界Fra bibliotek源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陆九渊
王阳明
“理”是内在的世界本源
宇宙便是吾心 心外无理
发明本心 内心反省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 董仲舒 (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确立儒学正统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形成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对“理”的共同理解
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理,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相 同 点
本质
用儒家的伦理纲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 护专制统治。
内在联系
都属于宋明理学范畴,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认为,以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造成了一种 专务心性之虚、不务政事之实的作风,要求“从王学回到 朱学”。究其原因是,朱学( ) A.认为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B.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请分别写出材料中“梨洲”、“亭林”的代表作品,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二人 “革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方案的不同。(6分)
梨洲:《明夷待访录》,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每点1分) 不同:黄宗羲:侧重对中央权力机构进行革新(提高相权与清议的地位,君臣平等);主张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分)顾炎武:侧重对地方政治机构进行革新;提倡“众 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2分)
清 之
④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提倡 工商皆本 。

的顾 思炎 想武
①批判 君主专制 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 众治 ”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 夫 之
①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②政治思想:批判“孤秦”“陋宋”,主张 循天下之公 ; ③哲学思想 :“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主义思想
——《汉书·艺文志》
“仁” “礼”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记》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 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 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 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 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①批判: 君主专制 ;
黄 ②提出 君臣 平等

宗 羲
③废“一家之法”(限制君权) 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 晚明诸老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皆抱一种彻底革新之主张;而其立论根源,皆能从民权方 面着想。尤其是梨洲、亭林两家,他们均有极详明方案。大抵梨洲注重提高相权与清议之地位。 其理想中相权与清议之实用,大体有似近代西方之责任内阁与国会。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 “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故主以最高行政职权操诸宰相,而“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此等议论,皆从政治组织之最 高机构上立论。而亭林则注重下层机构,尤行着眼于县行政与地方自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