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练习题
文言文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文言文表达?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答案:C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A. 曹操B. 诸葛亮C. 刘备D. 孙权答案:B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下面自然形成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果实却能吸引人们前来。
C.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树下自然形成小路。
D.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树下自然形成小路,比喻人有德行,自然能吸引人。
答案:D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左传》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C. 谦虚的态度D. 尊师重道答案:C7.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复习旧知识,可以学到新知识B. 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问题C. 复习旧知识,可以巩固新知识D. 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知识答案:D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用尺子,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B. 不遵守规则,就无法完成事情C. 不用尺子,就无法画出方形和圆形D. 不遵守规则,就无法成功答案:B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自私的行为B. 公平的原则C. 道德的规范D. 个人的权利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一)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①培养兴趣。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②读好文言文。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③读懂文言文。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安期作东郡太守:(2)释之: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猫斗黑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黑猫奋起逐之。
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
②于:在。
③呜:叫。
④久之:许久。
⑤逐:追。
⑥走:逃跑。
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不相上下。
结果败,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3.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黑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学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自若:神情不紧张。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寻:副词,随即,不久。
⑤去:离开。
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
(____)(2)虎亦寻卒去。
(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执①竿入城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④依而截之,乃入城.注释:①执:握。
②俄:一会儿。
③何不以锯中截而人: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再入城呢?④遂:于是。
[1]开始的时候这个鲁国人是怎样进城门的?(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鲁国人怎样进了城门?(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不符合小古文内容的一项是()A.执竿者不会随机应变,遇事不知变通。
B.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古诗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问其故(______)(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3)孔子不能决也(______)[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一、阅读理解(一)词义选择题以下文言文句子中,哪个词汇的意思与其它三个不同?1. “人之初,性本善。
”(A.初B.本C.善D.性)答案:D2. “显德章皇,器宇轩昂。
”(A.显B.德C.章D.皇)答案:B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A.文B.质C.彬D.然)答案:D4. “执壶长跪,受降者稽首。
”(A.执B.长C.受D.稽)答案:B(二)选词填空题下列文言文中缺少的词汇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大风起兮,扶摇直上九万里。
____________。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D. 凭高楼,当此节答案:D2.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 德不孤,必有邻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答案:A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
A.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B. 患者易之,不患者難之C.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D. 人之初,性本善答案:D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D. 德不孤,必有邻答案:D二、词语搭配(一)搭配填空题下列文言文中,空缺处的词语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何以报德?____________。
A.报国B.报仇C.报复D.报答答案:D2. 未之闻而布之于百姓,不亦诈乎?____________。
A.暴虐B.枉法C.蓄意D.欺骗答案:D3.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终身用之,不崇尚也,不厌今也,而能古。
____________。
A.厚德B.淳风C.饮食D.节俭答案:D4. 大器晚成,天下难之。
____________。
A.勤奋B.耐心C.毅力D.才学答案:A一、根据所学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孔雀东南飞》讲的是谁的故事?答:讲的是郑伯克段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将士B.读书人C.老百姓[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B.有识C.有恒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通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6)(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丽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 2)遂.烹彘也遂.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