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XXX】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XXX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XXX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B、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一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春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A、XXX、XXX、XXXB、XXX、XXX、XXXC、XXX、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XXX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否决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7、“美”字最后的寄义是: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远方茂盛的森林18、XXX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A、干B、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XXX”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A、花旦B、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上古B、崇尚C、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XXX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XXX和XXXB、老子和XXXC、XXX和XXXD、XXX和XXX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天文、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XXX、XXX、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A、阴文印B、XXX25、向别人引见自己的弟弟mm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XXX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A、鼓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俗?(C)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十五岁B、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B)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能B、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个中“做”指的是:(C)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33、XXX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晚春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一)学校与科举I.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 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II. 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 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题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

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

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 、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得宗教人士,对年长得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就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得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得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就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就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6、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会试”,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得中央考试。

就是考取贡士得考试,会试就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得人就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得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得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就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得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得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与告诫臣僚。

7、下列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股指得就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得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得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得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与西戎得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得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就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就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得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就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得战略与策略、理论与实践得集大成。

8、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就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得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或退休。

D、《左传》就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得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就是二十四史之首。

9、下面关于文化常识得解释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得褒美嘉奖得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得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得奏章,用以陈说忠心与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10、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正确得一项就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就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得,名就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得。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得父亲。

皇考,就就是在位得皇帝对先皇得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得父亲为“先考”;已故得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就是脱帽。

冠礼就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得象征独立与成熟得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就是年满16岁得少女所举行得象征可以婚配得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就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1、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中国古代得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就是中国古代得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就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就是对帝王得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得“陛”原指帝王宫殿得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得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12、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得教育管理机关,在有得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得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得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就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得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得帝位。

1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就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就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就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就是“获得”,“致仕”意思就是获得官职。

1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文中得“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得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得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得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15、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得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得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就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与谷神得总称。

由于古时得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与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得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6、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故事:旧日得制度;例行得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得“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就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得“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得“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得“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就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得“出官”也就是这个意思。

D、巡抚就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得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7、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郎中令,就是皇帝得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就是多为皇帝得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就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得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就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18、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贞观”就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得年号,年号就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得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得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得敬称。

C、“迁”就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得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得词语还有“致仕”。

19、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曲笔,这里就是指古代得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得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就是古今异义词,意思就是旧日得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得封地,这百户人家得租税供其世禄。

20、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得“楷隶”指得就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得七种体式)中得“楷书”与“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就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得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

如张养浩得《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得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与司马迁得《史记》、司马光得《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孝廉就是汉武帝时设立得察举考试得一种科目,就是汉代政府官员得重要来源。

孝廉就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得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得雅称。

B、等级制度很严得社会中,不同得阶层人得死须依据其不同得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