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一、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趋势。

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二、就业机会的拓宽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在乡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收入较低。

而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劳动力可以选择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人口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将逐渐向城镇化、工业化方向发展。

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民可以将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工业和服务业中,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四、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流动使得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种收入的提高不仅对个体家庭来说有积极意义,对整个农村经济也具有促进作用。

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经济的产业升级劳动力流动不仅仅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收入,还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进步。

劳动力流动使得农村人口可以接触到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升级。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六、农村社会的发展劳动力流动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得到了推动。

农村人口的流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减轻了农村社会的压力。

同时,劳动力流动还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和经验积累,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七、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益提升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益得到了提升。

农村地区的资源可以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更加合理地配置和运用。

新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资金,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的流动还带动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制定了相关问卷,并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三、调研结果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规模较大,但存在不平衡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参与农村劳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左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约为10亿人以上。

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居多,但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2.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结构存在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占比较高,而青壮年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说明农村劳动力中的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存在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较低,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劳动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调研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通过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2.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提高就业机会。

3.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与管理。

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4.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扶持。

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与人口迁移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与人口迁移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与人口迁移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迁移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洞察这一现象。

一、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为主,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和青年人口减少的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面临一定的压力。

二、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迁移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有限、劳动报酬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等。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可能因为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而选择外出打工。

三、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了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转。

其次,通过劳动力流动,农村家庭的收入得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此外,通过与城市地区的接触,农村劳动力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时面临低薪、长时间工作等问题,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其次,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合法的工作身份,缺乏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

此外,农村家庭的丧失也给留守家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扰。

五、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人口迁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人口外流也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人口中老年化速度加快,给农村经济带来挑战。

六、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迁移也刺激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较差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谈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在二元结构消解过程中实现,二者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民就业途径狭窄,收入微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型经济的挑战,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发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这不仅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投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一)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学年会上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首次较全面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

舒尔茨认为,生产活动中的资本实际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由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

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健康投资以及劳动力迁移。

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内容。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障碍——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障碍——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

致 的 劳 动 力流 动 的政 策 选 择 。
二 、 元 经 济 条 件 下 我 国 劳 动 力 的 流动 与城 乡收 入 差 距 三
在 计 划 经 济时 期 , 动 力 的 流 动 , 口迁 移 的 惟 一 途 径 是 劳 人
城 乡收 入 差 距 缩 小 , 而 过 渡 到 现 代 经 济 。 兹 涅 茨 (99 认 政 府 批 准 的 户 籍迁 移 ,主 要 是 给 予 发 生 在 地 区 之 间 的 工 作 调 从 库 18 ) 为 , 种 劳动 力 结 构变 化 “ 味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和 工 作 条 件 的 变 动 、 业 生 分 配 和 有 限 的 招 工 等 。因 此 劳 动 力流 动 十 分 缓 慢 。 这 意 毕 化 ,而 这 又影 响 着 收 入 的 使 用 以 及 经 济 增 长 机 制 中 的其 他环 2 纪 8 代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特 别 是 允 许 多 种 经 济 方 式 并 0世 0年 节 ” 劳 动 力 从 边 际 生 产 率 低 的 乡村 农 业转 移 到 边 际 生产 率 高 存 以 及 对 劳动 力 流动 限 制 的 放 宽 民 从 农 村 流 向城 市 , 事 。 农 从 的 非 农 行业 就 业 , 以 通 过 缩 小 城 乡之 间 的边 际 生 产 率 差 别 , 非 农 产 业 的 机 会 大 大 增 加 , 20 可 0 4年 从 事 非 农 产 业 的 农 村 劳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理 论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一 距 。如 果 说 在 理 论 上 , 动 力 从 农 业 流 向 非 农 产 业 , 动 力 流 劳 劳 种 经 济 现 象 的 描 述 , 一 现 象在 发展 中 国 家 也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 动 具 有 缩 小 城 乡收 入 差 距 的 话 ,在 农 村 劳 动 力 大 量 流 动 的 同 这 是 美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刘 易 斯 1 5 在 《 动 无 限 供 给 条 件 下 时 , 9 4年 劳 非农产业劳 动力大量增加 , 乡收 入差距也迅速扩大并达 城 的经济发展》 一文 中提 出 的 ( 易 斯 ,9 6, 指 出 发 展 中 国 家 到 比较 高 的 水 平 这 种 现 象 意 味 着 一个 理论 悖 论 的 形 成 。 如 何 刘 18 )他 有 两 个 部 门— — 传 统 非 资本 主 义 ( 业 ) 门和 现 代 资 本 主 义 解 释 这 个 悖 论 ,涉 及 到 如 何 使 发 展 中 国家 特 别 是 中 国 的 现 实 农 部 ( 业 ) 门 , 三 种 要 素 — — 土 地 、 本 和 劳 动 , 是 , 素 使 与发展经 济学 的理论保持一致 ,对于解释前面概括的在劳动 工 部 有 资 但 要 用 在 两 部 门 间 是 不 对 称 的 ,即 农 业 部 门 不 使 用 资 本 而 工 业 部 力流 动 中 出现 的理 论 与 现 实 的 不 一 致 也 具 有 理 论意 义 。 同时 ,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
将农村劳动力 乡一 城流动 问题 的解决上升 到人 力资本 的高
度来认识 , 将为我们提供新 的思路。


劳 动 力 乡一 流 动 的 人 力 资 本 瓶 颈 : 教 育 为 例 城 以
人力资本 是指存 在于人体 中的具有 经济价值 的知识 、 技能 和体力 ( 康状况 ) 健 等质量 因素之和 , 它具体表现 为劳 动者所受 的文化教育水平 、技能培训 和有 经济含义 的经历 特征等。对于我 国农村 而言 , 人力 资本 的形成 , 包括正规学 校教育 、 特殊技术培训和农村劳 动力转移投 资等。近年来 , 随着农村基础 教育投入 、特殊技能 培训投入 的增加 以及农 村劳动力流动的加速 , 农村人 力资本存 量有所 提高, 村 但农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经济 论 坛
人力资本视 角下的农村劳动力乡Leabharlann 城流动 景思江 ,袁毅 阳
( 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 与政法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6 30 4)
摘要: 由于人 力资本要 素在经 济发 展 中的 重要 性不 断提 高, 乡人 力资本 的差别 已经成 为农村 劳动力 乡城 城 流动 的制约 因素。 劳动 力流动 同样是 人 力资本 形成和积 累的重要 途径 , 但 大规模 的农村 劳动 力向城镇转移的过 程 . 实就是 大幅度提 升农村 劳动 力人 力资本 、 其 增加社会 人 力资本 存量 的过 程 。现 阶段 消除影响人 力资本水平
现出很: 的差 异 。 l 1 J ㈣
大加 速 ,大量农村 人 口和农村剩 余劳动力 的乡—城 流动和
向发达地 区流动是解决我 国农业 和农 村人地矛 盾的有效途
径。在物质资本推动经济增长 的潜力有限 、 人力资本 已经成 为经济增 长的主要决 定 因素 的背 景下 , 借鉴人力资本理论 ,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迁移。

背景是农村人口众多,就业岗位有限;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但就业机会有限。

2. 收入差距: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到城市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3. 教育和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 带动农村经济: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带回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农村人口众多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力过剩压力。

3.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流动工作,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和提升社会地位。

4. 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会导致家庭分离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1. 农民工:大量农民选择到城市从事短期打工,然后返回农村。

2. 农村企业:一些农民在农村创办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

3. 外出做生意:一些农民选择外出经商,通过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来实现收入增长。

五、政府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1. 制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和扶持措施。

2. 维护农民权益:政府需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

3. 加强服务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就业信息和社会保障。

六、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歧视,收入和待遇不公平。

2. 就业风险:农民工常常面临劳动权益受损、工资未支付和工作条件恶劣等问题。

3. 家庭分离:农民工外出工作导致家庭分离,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 产业带动: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研究———基于江苏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谢正勤钟甫宁内容提要本文以江苏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作用。

分别从劳动力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等方面展开,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非农工作经验的作用更大,培训则是影响流动性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源对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显著,边际影响程度高。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源一、文献回顾———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杜鹰等人(1997)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资源缺乏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蔡日方(2001)认为农户所在社区耕地缺乏流动以及资源较少和缺乏非农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谭文兵、黄凌翔(2002)等从城乡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内都存在一个比例适当的问题,人口过多必然会在生态系统内部产生一种对过剩人口的排斥力。

利用计量模型考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丰富的成果。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1997)利用1994年四川省农调队有关资料,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家庭决策和个人特征的多因素分析模型,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家庭内部某一劳动力是否外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其次是外部环境,第三是家庭的资源和经济条件。

鲜祖德(2001)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文化程度成正相关,与农村人均耕地面积、GDP中农业所占比重、劳动力的年龄成负相关;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与城市劳动力工资率和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不少学者还专门研究了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

李培林(1996)、蔡日方(1997)等的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其仁(1997)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巨大影响。

蔡日方等人(2000,2001,2005)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根源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宏观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选二、数据说明(一)样本选择我们选取了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和苏中地区为调查范围。

样本选取采用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了市、县,乡、村(组),再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组内样本户。

抽样结果是:扬州、泰兴、徐州和宿迁4个地级市,仪征、兴化、滨海、泗阳4个县,8个乡(镇)16个村(组)。

我们于2005年7月进行了农户调查,共访问了436个农户,取得有效调查问卷394份,有效率在90%以上。

(二)数据分析调查涉及的变量有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当年外出打工时间(月)、打工年收入、过去打工年限、未外出原因、是否参加过培训及其类型、家庭耕地面积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相关信息。

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就业年龄16~60岁剔除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个体以及信息缺省的样本后,进入模型的有1104个有效样本。

在这1104个样本中,2004年有53.89%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其中30.54%的劳动力常年在县外打工,18.14%的劳动力常年在县内从事非农业生产。

当年未外出的46.11%劳动力中,有80%的人从未外出打过工。

所有家庭都有至少1个劳动力在外打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从0.2~1不等。

村与村之间劳动力外出比例有较大差异,最高的仪征市谢集乡丁公村上罗组达到79.03%,最低的滨海县天场乡马套村一组只有38.27%。

其中外出打工在3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52.26%,半年以上的占45.83%,10个月以上的也达到29.26%。

外出劳动力和未外出劳动力在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6.02岁,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79年,其中30.4%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培训,而未外出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4.28岁,平均受教育程度为4.57年,只有5.1%的劳动力接受过技能培训。

三、方法与模型(一)模型选择本文考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可能性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概率,logit模型是最合适的模型之一。

Logit模型探讨影响因变量的因素,研究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呈现某种状态的概率,比较在不同自变量组合下个体呈现某种状态的相对可能性。

我们的研究中因变量是劳动力的流动性,用是否外出来反映,它是一个二元选择变量,自变量中性别、婚姻、培训等也是二元选择变量,教育年限、外出比例、耕地面积等都是连续变量,由于我们的样本容量较大,可以不对量进行特殊处理而以原始数据进入模型。

Logit模型的一般形式是:lnPi1-Pi=ΣβiXi,其中,Pi 是某种状态出现的概率,Xi是影响这一概率的各个因素。

(二)变量选择以劳动力个体为样本,假定现存体制和政策的外部环境对所有个体的影响大致相同,其流动性受到个人素质、家庭资源和家庭类型、社会资源等条件的制约。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有:1.劳动力个人素质,包括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打工年限以及技能等。

这些因素综合地反映了劳动力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并保持工作稳定的能力。

素质越高,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就越大,流动性就越强,反之则低。

经验表明,未婚、教育程度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年轻男性更容易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流动性更高,这构成本文将要验证的第一个研究假说。

—29—本课题数据调查与“农地细碎化问题问卷调查”合并取样《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年第8期2.家庭特征,农户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家庭状况是决定劳动力能否流动的重要因素。

农户占有的耕地较多,其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大,流动性相应降低;家庭中有小孩上学会对劳动力的外出决策产生一定的阻力,为照顾小孩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因为打工所在地入学困难,父母会选择推迟外出时间或不外出,因此上学小孩数量越多,流动性越低;家中老人一方面可以代替自己种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忙照顾小孩,他们的数量对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可能是一个促进因素,因此家中老人数量越多,流动性越高;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和已经外出的劳动力数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家庭劳动力总数越多,其外出阻力越小,流动性越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已经外出的劳动力越多,由于可以为随后的外出提供就业帮助,未外出的劳动力成功找到非农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越大,其流动性越高。

由此得到我们的研究假说二:家庭劳均耕地面积大、上学小孩多、老人少、家庭外出比例低,流动性就低。

3.社区因素。

在中国目前劳动力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传递外出就业信息的主要通道,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关系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尚没有研究对这一因素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

一般来说,亲戚朋友在外打工的人数越多,其可能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压力越低,流动性就可能越高,这构成我们要验证的假说三。

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变量及其含义见表1。

表1变量解释变量释义变量释义SEX性别,男=1,女=0TRAINING培训=1,未培训=0D1年龄为16~30岁D1=1,其他为0PERAREA家庭劳均耕地面积D2年龄为31~44岁D2=1,其他为0OUTRA TEV村外出劳动力比例D3小学文化D3=1,其他为0OUTRATEF家庭外出劳动力比例D4初中文化D4=1,其他为0CHILD家中上学小孩数量D5高中以上文化D5=1,其他为0OLD家中60岁以上老人数量MARR婚姻,已婚=1,未婚、离婚、丧偶=0CHIOLD家中老人和小孩的交叉项OUTYEAR打工年限注:根据样本中外出劳动力年龄分布带将其划分成三个年龄段:16~30岁、31~44岁和45~60岁四、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将上述变量代入Logit模型在Stata.中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

模型的似然比统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卡方检验,说明模型是有效的。

R2达到0.3747,对于截面大样本数据来说这已是相当不错的结果,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从各参数的Z检验来看,除小学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外出劳动力比例、上学小孩数量等变量外,其他变量均在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从边际影响上看:1·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变量,一直影响着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流动性。

具体来说,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流动性最强,外出概率分别比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高24.14个百分点和2.82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外出概率比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劳动力高21.3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劳动力的外出概率差别统计上不显著。

本文回归结果中不同教育程度的差别比赵耀辉(1997)的研究结果要大得多,这可能与江苏非农产业对民工素质要求更高有关。

2·相比较而言,培训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作用更大,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高16.28个百分点。

关于培训对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可查文献中只有侯风云(2005)作过实证研究,但其结果与本文的结果存在较大差距。

在侯风云(2005)的研究中,外出前培训对劳动力外出决策的影响是负的,对已外出劳动力来说培训显著影响其就业区域选择,外出后培训对稳定就业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本研究样本的实际培训情况来看,在全部接受过培训的207人中除20人未说明培训类型外,只有8人接受的是农业技能培训,其他均为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包括建筑、驾驶、服装加工、美容美发、电脑、机械电焊、汽修等,这为劳动力寻求相应的非农就业机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拓宽了其就业的区域和行业范围。

打工年收入的比较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的打工年平均收入为9076.41元,未参加培训的只有6541.13元,二者相差2535.28元。

表2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Z统计量概率度边际影响SEX0.65610.1826 3.59000.00000.1570D1 1.7629 0.2653 6.6500 0.0000 0.3691D2 1.2711 0.2338 5.4400 0.0000 0.2826D3 0.3046 0.2725 1.1200 0.2640 0.0721D4 1.0342 0.2766 3.7400 0.0000 0.2414D5 1.0053 0.3551 2.8300 0.0050 0.2132MARR 0.4184 0.2635 1.5900 0.1120 0.1027OUTYEAR 0.2391 0.0255 9.3700 0.0000 0.0576TRAINING 0.7202 0.2619 2.7500 0.0060 0.1628PERAREA -0.1567 0.0521 -3.0100 0.0030 -0.0377OUTRA TEV 3.8205 0.7109 5.3700 0.0000 0.9199OUTRA TEF -1.2373 0.9308 -1.3300 0.1840 -0.2979CHILD -0.2259 0.2205 -1.0200 0.3050 -0.0544OLD -0.3803 0.2031 -1.8700 0.0610 -0.0916CHIOLD 0.2594 0.1623 1.6000 0.1100 0.0625C -3.4336 1.0437 -3.2900 0.0010LR CHI2(13) 570.97{统计量}R2 0.3750样本11043·劳动力所在村外出劳动力的比例每提高1%,其外出的概率增加91.99%,说明劳动力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其外出打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