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组方规律.pdf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发挥协同作用,弥补不足,增强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配伍的规律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就中药配伍的规律进行探究。
一、中药配伍的历史和现状中药配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文献中。
从那时候开始,中医药学家们就认识到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到了唐宋时期,《金匮要略》等药学经典已经详细阐述了中药配伍的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医治各种疾病的配伍方剂。
这些方剂经过长时间的应用,推广得非常广泛。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配伍的经验和总结已经非常丰富,各地都有不同的药方传承下来。
目前,中药配伍已经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地区和不同临床医生都有独特的经验和心得。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药配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配伍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是“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这就是说,中药之间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这种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中药配伍还可以弥补不足、增强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
中药配伍的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中药学理论:中药配伍基于中药学理论,将中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组合方法和方案。
2.基于现代科技:中药配伍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观察中药的效应。
三、中药组方的注意事项中药组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药的配伍要有依据,不能随意搭配。
通常需要考虑药味、药性、归经、相克等因素。
2.配伍中药要符合治疗原则,即治疗的主要症状和病因。
3.在中药组方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
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刘华为教授中药组方规律探析

刘华 为教 授潜 心研 究 中医方 药理论 多 年 , 合 自 结 己丰富 的临床 经 验 , 中药组 方 规律 和 使 用原 则进 行 对 了系统地 归纳 总结 , 传 统方 药 理论 与 现代 中医方 药 将 研究 进行 了有 机 的融 合 , 发 前人 之所 未 发 , 实“ 补方 书 之未备 ” 深化 了 中医方药 理论 。 , 兹将其 要 旨试述 如下 。
片炮制 是增 效减 毒 的一 种 手段 , 组 成 复方 更 能达 到 但
证 对应是 中 医治 疗 的精 髓 , 离开证去 解释 中药及 复 方的有 效 性和 安 全性 是 不符 合 中医临
床 实践的 。
主题 词 组 方 原 则 中 医 师 @ 刘 华 为
’
【 中图分 类号】 R 8 . 【 献标识码 】 A 2 91 文
【 文章编 号1 1 0 — 3 9 2 1 ) 30 3 —2 0 0 7 6 ( 0 0 0 —3 50 异, 以及方 内药 物之 间复杂 的交叉 互相 作用 , 这些 复杂 结构 和成分 , 在人 体这 个复 杂开放 的 巨系统 中 , 形成 复 杂 的作 用 网络 , 过 多 层 面 、 靶 点 的结 合 作 用 于 机 通 多 体 , 生整 合调节 的生 物学机 制 , 紊乱 的机体 机 能恢 发 使 复到有 序状 态 。 方 的成分煎 煮后 发生 的合成 、 复 分解 以
及 产 生 的新 的物 质是 可 以搞清 楚 的 , 服 用 后在 人 体 但
一
系列 酶等 物质参 与下 , 所发 生 的变化却 是未 知 的。 人
体 的证 候 虽 然是来 自微 观 或 中观 层 面 的综合 表 现 , 但
证 是 动 态 变 化 的 。 样 一 来 , 方 和 “ ” 形 成 了模 糊 这 复 证 就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
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
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赵 氏 论 述 了《 伤寒 论 》 中关 于寒 温同 用疗 痞 证 , 清
上 温 下 治 腹 痛 , 清 并 施 脒 寒 格 , 表 清 里 止 烦 躁 等 温 解 治 疗 特 点 。 并 认 为 论 中 所 选 药 物 多 为 大 苦 大 温 之 品 . 为 非 寒 则 热 不 得 清 , 热 剐 寒 不 得 散 且 在 用 因 非 量 上 视 寒 热 之 轻 重 而 决 定 用 药 温 清 之 多 寡 。 吴 氏
在 中医 医籍 的文献研 究 中,伤寒 论》 《 匮要 略》 《 、金 是
历代 医家 研究最 为集 中 的对 象 之 一 , 为 中医 学术 成
发 展 中最 活 跃 的 研 究 领 域 方 药 运 再 是 关 系 到 辨 证 j
论 治能 否取得 成 功的 重 要 因 素 . 是 《 寒 杂 病 论》 它 伤 的 主要组 成 部分 , 有 丰 富而 系统 的内 容 , 方剂 以 具 其 配 伍严 谨 、 效 卓著 , 疗 被后 世 称为 “ 方 ” 经 。研究 仲景
措 施
讨论 了《 寒论》 《 匮要 略 》 伤 、金 中寒 热 药 物并 用 的方 法 , 为张 仲景 既把 这 一 方法 作 为治 疗 寒热 错 杂 证 认
为, 药随 证 出 . 曲应 病情 , 主证 与 主方 一 致 , 《 是 伤寒
论》 是药 的 原则性 ; 变则 治 亦变 , 证 治变则 方亦 变 , 是 《 寒论》 药 的灵活性 。张 氏等 认 为 仲景 治病 遣 伤 用
方 用 药 有 务 求 适 度 的 原 则 , 现 在 审 病 情 的 轻 重 表 详 缓 急 , 慎 遣 方 用 药 应 其 所 需 ; 明 体 质 强 弱 , 衡 谨 察 权 用 药 量 的 增 减 : 注 药 后 反 应 , 时 采 取 相 应 的 纠 偏 观 及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病因,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2. 方剂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中药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剂。
方剂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种中草药之间应有一定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方剂应该有适当的采用规律:方剂中每种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顺序等应有一定的规律,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和协同作用。
4. 临床应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在组方时,应该以病情为本,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为中心,制定一个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在组方时应该根据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检查结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有效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中药组方原则

方剂剂型
(一)汤剂
思考与训练
将药物饮片组方后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 汁饮服,称为汤剂。
(二)散剂
散剂是将单味药或多味药物研成细粉混匀而成。分内 服、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米糊、面糊、酒 、醋、药汁等为赋形剂而制成的圆粒状固定剂型。其特点 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 。
中药组方原则
思考与训练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的简单相加和排 列,而是根据病情需要,遵循组方原则, 按照一定规律对药物合理和科学的运用。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 四个部分组成。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一)药味增减
1.随证加减 是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兼症变化的不同,增减某些辅助药 物,以适应新的病情需要。
2.药物配伍的变化 是指在主要药物不变的 情况下,改变其主要配伍关系,其功用主 治也随之发生变化。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二)药量增减 同样药物组成的方剂,因药量的加减变化,致
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改变,其功效主治亦不相 同。 (三)剂型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药物、用量完全相同,但由于剂 型不同,其作用亦有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
(九)片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 毒片等。
(十)颗粒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用时以 开水冲服。其特点是服用方便、作用迅速,如感冒清热颗粒等。
方剂剂型
(十一)口服液 思考与训练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其特点
(六)酒剂
漫谈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 方法及发展趋势

研究其相须相使配伍仍在起着指导作用。 22 现代研 究成果 说 明 方 剂 中各 药味 间确有相 须 、 . 相使 、相恶等 “ 七情 ”关系 ,具有 协 同或拈抗 的相互作
用 ;各 组 成 药 物 在 方 中具 有 “ 臣佐 使 ”不 同地 位 ,君 君 药 的 药 效 常 是 该 方 的 主 要 药 效 , 不 等 于 即 是全 部 的 疗 但 效 , 一定程度上验证 了方剂组成 的合理性及 中药配伍 在 应用 的优 越性 。 3 配 伍 规 律 研 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 究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综合 分析方剂配伍 、化学 成分变化与药理效应改变三者 问的 内在 联 系 ,阐 明方 剂 的配 伍 内涵 。
4 中 药方 剂 配伍 理 论 研 究 思路 选择 与中药配 伍原则 相关 的多种动物模型 中药配伍 是针 对 中 医 “ ”的 整 体 目标 而 设 ,参 与配 伍 的各 味药 证 之 问通 过相 互 协 调和 补充 而发 挥 作用 。用 目前 的量 化 指 标 来 衡 量 中 药 配 伍 的 作用 ,往 往 与整 体 疗 效不 尽 一致 ,
第 8卷第 l 3期 总 第 9 3期 21 O 0年 0 7月 ・ 半 月 刊 上
◎丫
DDJ I远散 SUO TCF AAC N ̄ C程 EO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漫谈中药 方剂 的配伍 规律 方法及发展趋 势
栗 平 河 南 省新 乡市 中 医院 药剂 科 ( 50 0) 4 30
摘要 :本文简 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 配伍 的历史与现 状, 探讨 了方剂 配伍 的规律 、方法 及发展 方 向, 中医药 临床 教学 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 价值 。 对
关键词 : 中药方 剂 ;配伍研 究 ;发展 方 向 d i 1 9 9 . s 6 22 7 0 01 .0 o : 03 6 /i n1 7 — 7 92 1 . 0 2 js 3 文章 编号 :1 7 —7 92 1 ) 30 0 . 6 2 2 7 (0 0一 —0 3叭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药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 《本草新编》:“如用君药至一两者,臣则半 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药少于臣药,臣药少 于佐使”。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炙)二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方药效是由药 对的药效相加、相乘所产生的。
药对配伍形式简单,实用价值高。 药对是复方的基础。 桂枝汤(桂枝+芍
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的提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热
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等。 咸、苦、甘、酸,寒——治热方配伍 苦、酸、辛、淡,温——治湿方配伍 苦、酸、辛,温——治燥方配伍 辛、甘、苦、咸,热——治寒方配伍 辛、苦、甘、酸,凉—— 治风方配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用量: 一般情况下,处方中用量大的考虑为君
药,但这必须是最能体现治疗要求而用 量大的药(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并 不是方中用量最大的都是君药(如炙甘 草汤中的地黄)。 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 十个 炙甘草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位置: “君”是组方原则中的一种比喻法,并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常用的药性配伍 辛+甘:辛甘化阳 酸+甘:酸甘化阴 甘+温:甘温助阳 甘+寒:甘寒生津 辛+苦:辛开苦降 酸+苦:酸苦涌泄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举例 银翘散(辛凉平剂) 桑菊饮(辛凉轻剂) 白虎汤(辛凉重剂) 生脉散(酸甘化阴法) 杏仁滑石汤(苦辛寒法)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复辛凉法)等。
像国家的皇帝独一无二。 方剂学中“君”只能取其意而已,君药与
国君是不同的,只可理解为方剂中的主
导部分。君药不可缺。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2)臣药 臣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佐
君之谓臣”。(1)辅助(加强)君药治 疗主病、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前者为主,后 者为次。 臣药用量:小于君药。 臣药味数:2~6味。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一张处方。药名、用量、用法 等。一般言,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如汤剂、丸剂、散
剂、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如解表剂、
泻下剂、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作用部位相近的药对配伍: 黄柏配知母:坚肾阴,泄相火 。 苍术配黄柏:清下焦湿热。 苍术配黄柏、牛膝:清下焦湿热,强筋
骨。 桂枝配威灵仙:祛风湿,治上肢痹痛。 木瓜配牛膝:祛风湿,强筋骨,治下肢
痹痛。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不同而互补的药对配伍: 桂枝配芍药: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黄连配吴茱萸: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黄连配苏叶:清热和胃止呕。 黄连配肉桂:交通心肾。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味数 《内经》:君药1~2味,臣药2~6味,
佐药3பைடு நூலகம்9味。 《梦溪笔谈》:“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
使,余者节级相为用,大略统制”。可 见,使药的味数较其他药味多。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药量 《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君最多,臣次
明代张景岳鉴于古方既多且杂,而将方 剂分为8阵: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现今《方剂学》按功能分为解表剂、泻 下剂等23类。
方剂分类
按组成分类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
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 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方、中方、小方、偶方、奇方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作用 (1)君药 君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主
病之谓君”。是针对主病、主证或主病因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药味:它是遣药组方的重点,所以 味数不能多,多了就无所谓重点。通常 为1~2味。
方) 心脏(心实热方、心虚寒方、心小肠俱
实方、心小肠俱虚方) 小肠腑(小肠虚寒方、小肠实热方)
方剂分类
按病证分类(《兰台轨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参苏饮)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饮方 癫狂方
方剂分类
按功能分类(十剂)
方剂分类
清代陈修园将方剂按功能分为12类,即 十剂+寒、热。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 有时
也是最简单的方剂。 人参配附子:对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
缩幅度增加44.4% , 但人参或附子单独 作用效果较弱。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相近的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荆芥配防风:祛风解表,止痒。 苍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窍。 金银花配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七方配伍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单行 相须、相使——增效配伍 相畏、相杀——减毒配伍 相恶——减效配伍 相反——增毒配伍
常用治法
理-法-方-药。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针对
一个具体的证。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它是一类
病证的治疗都必须考虑、必须遵守 的原则。
方剂分类
按脏腑分类(《备急千金要方》) 肝脏(肝实热方、肝虚寒方、肝胆俱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