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间怎样断句

合集下载

语文古文断句知识点总结

语文古文断句知识点总结

语文古文断句知识点总结
1.断句的基本原则
古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语法结构进行分句。

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意
思单元应该是一个句子,所以应该在这个句子的结尾处进行标点。

2.句子成分
古文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和补语等。

在断句时,要根据句子的成分结
构进行适当的分句,以便理解句子的意思。

3.断句的标点
在古文中,常用的标点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和感叹号等。

这些标点符号在断句时
的使用要符合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规范,从而使古文的意思更加清晰和准确。

4.长句的断句
古文中常常出现长句,而长句的断句需要注意主谓宾的关系,适当的使用顿号以及逗号等
标点符号,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易懂。

5.语气和语法
古文中的语气和语法结构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例如,古文中的反问句和疑问句需要用问号
来标点,表示语气的变化;同时,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规则也需要在断句时予以考虑。

6.修辞手法的断句
古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这些修辞手法在断句时需要注意,以便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7.实际应用
在阅读古文时,需要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语法结构,进行适当的断句和标点,帮助理解句子
的意思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

总之,古文断句是古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通过对古文断句知识点的总结,可以
更好地掌握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从而提高古文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句子断句的方法

文言文句子断句的方法

文言文句子断句的方法文言文句子断句方法引言在研读文言文时,正确地断句是理解句子结构和句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子断句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一、标点断句法标点断句法是最常用的断句方法之一,通过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顿号)来划分句子结构。

1. 划分句子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规则,将长句划分为独立的小句。

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并列、转折等。

2. 领先断句有时候,在句子的关键词或状语出现之前就可以根据上下文意义提前进行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逗号断句逗号通常用于分割并列词、插入语、修饰语等。

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适当地使用逗号进行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语义断句法语义断句法主要依据句子的语义意义来进行断句,通过理解上下文来分析句子结构。

1. 语义破句有时候,文言文中的长句可以通过破句的方式来理解。

即将长句分成几个有明确句义的独立分句,然后再进行整体理解。

2. 平行关系断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结构来表达相似的意义,通过找到句子中的平行关系并相应地断句,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三、词性断句法词性断句法主要依据句子中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来进行断句,通过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用法来分析句子结构。

1. 动宾关系断句动宾关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通过确定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将长句断句为动宾结构,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 主谓关系断句主谓关系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通过确定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将长句断句为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修饰关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通过确定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将长句断句为修饰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结论通过合理的文言文句子断句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读文言文。

以上介绍的标点断句法、语义断句法和词性断句法都是常用的断句方法,读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断句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技巧归

文言文断句技巧归
5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 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随堂练习】
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 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 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 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2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 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 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答案
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 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 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随堂练习】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随堂练习】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 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 则事寡败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 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 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随堂练习】
5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Fra bibliotek父母而学者也听 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

浅谈文言文断句

浅谈文言文断句

浅谈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其独特的断句方式是构建文言文语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文言文断句的定义、断句的基本规则以及断句对于文言文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以便深入理解文言文断句的特点与功能。

一、文言文断句的定义文言文断句是指将连续的文字按照句子的语义和结构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并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而是以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进行划分。

在文言文中,每个句子通常是由若干个文言文成分组成,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通过适当的断句可以准确地分隔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并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二、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1. 断句以意群为准:文言文中,意群是最基本的断句单位。

意群由若干个字组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句子成分。

在断句时,应将一个意群作为一个断句单位。

2. 句与句之间用顿号分隔:文言文中,句与句之间通常使用顿号(、)进行分隔。

顿号可以在句子间形成适当的停顿,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3. 长句适度分割:文言文中有时存在较长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明确,可以适度进行分割。

分割时应根据语义逻辑关系,将长句划分为几个较短的意群。

4. 重要成分独立成句:文言文中,有时可以将重要的成分独立出来成为一句话,以突出其意义。

这种断句方式能够使句子的重要信息更加醒目,增强表达的效果。

三、文言文断句的作用1. 增强句子结构的清晰度:文言文断句可以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合理的分隔,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明确,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构成和含义。

2. 降低句子理解的难度:文言文句式多样,有时存在较长的句子,通过适当的断句可以使句子的理解更加容易,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3. 强调句子的重要信息:文言文中,重要的成分可以独立成句,这种断句方式可以突出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增强表达的效果。

总结文言文断句是一种独特的句法规则,它通过合理的断句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和结构等,在恰当的地方断开句子,使句子的停顿正确,语义清晰。

二、断句的依据。

1. 依据词性和语法结构。

- 名词和代词。

-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和代词(如吾、汝、之、其等)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果在它们前面发现动词或者“于”“以”等介词,往往是句子的停顿处。

例如“沛公/军霸上”,“沛公”是名词作主语,“军”是动词,这里断开。

再如“夫晋,何厌之有?”“晋”是名词,“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在“晋”后断开。

- 动词。

- 一个句子中一般有一个主要动词,它前面的主语部分和后面的谓语部分常常需要断开。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有叹焉”“有得”都是谓语部分,前面的名词性成分与之断开。

- 虚词。

-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夫、若夫等,它们常常引出句子,在其后断开。

如“夫/战,勇气也”。

- 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乎、哉等,它们一般表示句子的结束,常在其前断开。

例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也”前断开。

- 关联词:虽、然、故、则等。

如果关联词连接两个句子,一般在关联词前断开。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依据句子的对称结构。

- 文言文常常有对称的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在断句时,可以根据对称结构来确定停顿。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根据“故不积……,无以……;不积……,无以……”的对称结构来断句。

3. 依据文意。

- 这是断句最重要的依据。

要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句子表达的完整意思来断句。

例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如果不理解文意,断句就容易出错,这里根据蔺相如对秦王的判断以及他采取的行动来正确断句。

三、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1. 通读全文。

- 先通读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等)、主题等,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1.标点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将句子分为若干个完整的句子。

2.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3.并列断句法: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将句子分为多个平行结构的句子。

4.陈述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陈述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的句子。

5.从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从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的句子。

6.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分号,将句子分为两个独立但相关的句子。

7.连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连词,将句子分为两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

8.并列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分号,将句子分为多个并列结构的句子。

9.表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表语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和表语两部分的句子。

10.先行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先行词,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定语从句的句子。

文言文断句法

文言文断句法

文言文断句法文言文断句法一、联系前文推断断句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段落一般短小,内容比较单一,有些文段中的语句结构相似,稍加注意,断句一题即可答出。

[例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构与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的结构是一样的,后面的总结亦可根据前面的内容断出,全句断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二、根据词性的组合断句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要靠词与词的组合,因此,理解了词性及词性组合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很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组合的词必须是且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词性的组合特点如下: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③.介+名+动(形)④.动(形)+名(代)⑤.副+动(形)+名(代)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例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根据词性的组合特点,画线句应断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三、根据语感断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间怎样断句
一、句间断句的原则:
文言文正确断句、标点的原则是: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符合。

方法
借助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知识来断句、标点。

1、遇到名词、代词做主语就在它前面断开;
2、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就在它后面断开。

3、通常,动词前后不能断开,因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4、遇到发语词,如“夫、盖、凡”等就在它前面断开;
5、遇到语气助词,如“也、矣、耳(尔)、焉、哉、邪(耶)”等就在它后面断开;
6、碰到感叹词“呜呼、嗟乎、噫”等,一般在它们前后断开;
7、碰到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估计后面是人物的语言,这时就在它们后面点冒
号断句;
8、对于一些固定结构,像“如……何,得无……乎,不亦……乎,与……孰”等,了解它
们是一种固定句式,对我们断句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操作过程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

(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
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
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