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断句是指将一句话按照意思或句法结构分成若干个部分。

在文言文中,断句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如下:1.根据语义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语义进行断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2.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强的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断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常使用的标点符号有“,”、“。

”、“?”、“!”等,我们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帮助我们断句。

4.注意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因此我们要注意句子的长短,避免使句子过长难以理解。

5.注意句子的平衡: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好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注意句子的平衡,使断句后的句子看起来美观。

1.注意断句后的句子是否有语病:断句后的句子要保证语言的正确性,避免出现语病。

2.多练习:断句是一种技巧,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

总之,文言文断句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语义、句法结构、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长短和平衡来进行断句,避免出现语病,多练习以提高断句的能力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除了要注意以上所述的规律和技巧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使用括号: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许多的插入语,这些插入语往往会影响断句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括号来帮助我们断句。

2.分析句子的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复杂的结构,因此我们在断句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3.在句子的合适位置断句:在断句时,我们要注意断句的位置,使断句后的句子看起来美观。

4.注意句子的平衡: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好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断句时保持句子的平衡。

1.多练习:断句是一种技巧,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

总之,文言文断句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语义、句法结构、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长短和平衡、括号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和断句的位置来进行断句,避免出现语病,多练习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

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1.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2.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 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4. 据修辞,定句读: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不能生搬硬
套。

同时,多读多练也是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

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GAGGAGAGGAFFFFAFAF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GAGGAGAGGAFFFFAFAF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5.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GAGGAGAGGAFFFFAFAF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7.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
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
GAGGAGAGGAFFFFAFAF
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9.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10.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
GAGGAGAGGAFFFFAFAF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1.排比对偶反复修辞
GAGGAGAGGAFFFFAFAF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效果很好。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2.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GAGGAGAGGAFFFFAFAF
13.做完后根据要求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t20472 4FF8 俸33058 8122 脢27785 6C89 沉38778 977A 靺26361 66F9 曹24659 6053 恓/432250 7DFA 緺21811 5533 唳24213 5E95 底21980 55DC 嗜22789 5905 夅34313 8609 蘉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