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季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1 圆柱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教育部审定季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教育部审定季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提问;你们还认识这些几何体吗?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特征出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并请同学展示自己所带的圆柱形实物。

出示例1、⑴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⑵指导观察:摸到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征?(形状、大小等)把它们叫什么面?;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注意让学生与平面相比较。

方法:实物感受。

)叫什么面?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面。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圆柱的高。

⑴实物展示:展示圆柱形物体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后,⑵师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⑶找圆柱的高。

师引导:“圆柱的高在圆柱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⑷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同时让学生之间交流,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的结论。

(5)出示圆柱体的画法三、出示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尺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⑵寻求发现: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两个底面圆相等一个侧面曲面无数条高相等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材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仍然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复习课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圆柱和圆锥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征。

3.练习题:筛选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特征、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征。

同时,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对答案进行讲解、点评。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让学生体会圆柱与圆锥的几何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圆柱体积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体积问题解决。

- 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并验证圆锥体积公式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柱- 圆柱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圆锥- 圆锥的定义及其特性。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 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与验证。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与圆锥的实物图片和模型。

-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体积公式的理解。

2.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定义和特征。

- 提问学生关于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 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圆柱与圆锥一、单元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圆柱与圆锥》属于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有: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了圆柱,五、六年级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范围,促进了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概括和认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散于各册教材的各章节中,是“无形”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重点,多个层面渗透。

本单元要通过圆柱和圆锥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类比、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3.核心素养关键词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是“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的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课时分析我们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为图形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四大块做以剖析。

首先是第一大块中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分别是圆柱的初步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初步认识,也就是“数学建模”。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在这里通过生活中更多的圆柱形物体,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

通过观察,把众多圆柱形实物中其他属性剔除,只保留形状上的一致属性,进而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1)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1)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第三单元:圆柱体和圆锥体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手动操作,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性,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掌握其特点;了解这个圈子;2.使学生理解计算圆柱体侧面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计算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使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气缸的底部、侧面和高度;知道圆锥体的底部和高度。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计算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使用该公式计算体积和体积,从而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1对气缸的理解教材分析:这本教科书首先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形特征的建筑物和日常用品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三维图形,并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体的理解经历“抽象-表现-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一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②杯子的容積:50.24×10=502.4(cm3)=502.4(ml)
答:(略)。
拓展應用
29頁10、12題
總結
你有什麼收穫呢?
作業佈置
完成課後做一做。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例5、①杯子的底面積: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積:50.24×10=502.4(cm3)=502.4(ml)
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預設
個性修改
目標導學
複習激趣 目標導學 自主合作 彙報交流 變式訓練
創境激疑
一、複習
1、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即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麼,怎麼求。
(3)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圓錐的高有幾條?為什麼?
(教師在黑板上作高,板書:頂點1個高1條)
(4)師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測量圓錐的高.使學生明
確:圓錐頂點至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圓錐的高.
(二)圓錐形狀的認識。
1.引導觀察
(1)請學生從課前準備的物體中挑出圓錐體學具,請
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麼?摸
課題
圓柱的認識
課型
新授課
備課人
XXX
執教時間




知識
目標
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能力
目標
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係。
情感
目標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 圆柱》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 圆柱》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圆柱》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圆柱和圆锥作为比较抽象的立体图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体积公式的理解。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它们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提问;你们还认识这些几何体吗?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特征出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并请同学展示自己所带的圆柱形实物。

出示例1、⑴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⑵指导观察:摸到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征?(形状、大小等)把它们叫什么面?;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注意让学生与平面相比较。

方法:实物感受。

)叫什么面?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面。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圆柱的高。

⑴实物展示:展示圆柱形物体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后,⑵师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⑶找圆柱的高。

师引导:“圆柱的高在圆柱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⑷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同时让学生之间交流,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的结论。

(5)出示圆柱体的画法三、出示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尺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⑵寻求发现: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两个底面圆相等一个侧面曲面无数条高相等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自学反馈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1)底面周长2.5分米,高0.6分米(2)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2、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1)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25平方厘米(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二、关键点拨(例3)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教学例4(1)出示例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帽子的侧面积:3.14×20×30=1884(厘米²)帽顶的面积:3014×(20÷2)²=314(厘米²)需用的面料:1884+314-2198≈2200(厘米²)答:(略)。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21页和22页的做一做、24页10题。

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例4、帽子的侧面积:3.14×20×30=1884(厘米²)帽顶的面积: 3014×(20÷2)²=314(厘米²)需用的面料: 1884+314-2198≈2200(厘米²)答:(略)。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出示例5、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展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2、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答:(略)。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呢?作业布置:完成课后做一做。

29页10、12题。

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例5、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答:(略)。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圆柱的容积教学内容:圆柱的容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容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容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7出示例7、读题。

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

生:3.14×(8÷2)×7+3.14×(8÷2)×18=3.14×16×(7+18)=1256(cm³)=1256(ml)三、总结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作业布置:教材28页6题、29页13题。

板书设计:圆柱的容积例7、3.14×(8÷2)×7+3.14×(8÷2)×18=3.14×16×(7+18)=1256(cm³)=1256(ml)答:(略).教学反思:第五课时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认识与技能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知道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二、认识圆锥的特征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锥,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特点.(2)用笔画一画圆锥,有什么特点?(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出示例1、讨论、交流、总结(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底面1个 ( 圆)侧面1个 ( 曲面)3.学习圆锥的高.(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顶点1个高1条)(4)师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测量圆锥的高.使学生明确:圆锥顶点至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三、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