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答案】(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分析】(1)“无伦”,“伦”,意为“类”,“无伦”意为“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异义,今义为“怜悯”,古义为“可惜”。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无同类能比;可惜;⑵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1)D(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4)B【解析】【分析】(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答案】(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解析】【分析】(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⑵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

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4.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⑵ “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答案】(1)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2)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⑵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

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故答案为:⑴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⑵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⑵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笼;近酒家(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做到熟读原诗,先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

通过前两句可知,“笼”字写出秦淮夜色迷蒙冷清的特点,次句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本题主要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分析内容可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故答案为:(1)笼;近酒家(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点评】在体会作者感情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