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复习《小说专题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教学对象:高中生教材版本:(根据实际使用教材填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 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教学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小说,做好笔记。
2. 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主题思想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讨论小说所表达的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 叙事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分析1. 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人物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读书笔记。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撰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3. 阅读与小说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
高三复习小说专题教案

教案小说专题复习预习作业:学生重新熟悉《祝福》《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第一课时:回顾和概括情节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所学小说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进一步练习概括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阅读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回顾和概括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所学小说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进一步练习概括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阅读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回顾和概括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整合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鉴赏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整合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发现小说主题。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发现小说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发现归纳小说主题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小说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和分析小说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说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的基本特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2. 教学难点:对小说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为什么?2. 回答后,简要介绍小说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3.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导入1. 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
2. 讨论小说的基本特征,如:虚构性、情节性、人物性、主题性等。
3. 总结小说的基本特征。
(三)主题思想分析1.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友情、亲情、人性、社会现实等。
3. 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人物形象分析1.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 讨论人物形象,如: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典型人物、扁平人物等。
3. 总结人物形象。
(五)情节结构分析1.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 讨论情节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3. 总结情节结构。
(六)鉴赏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对小说进行鉴赏。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 教师总结,强调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小说,撰写读书笔记。
2. 比较不同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小说的热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三、小说阅读的整体感知从线索、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主旨等角度整体感知。
四、小说的几个重要测试点及相关知识(一)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描写(正衬、反衬)方法指导: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通过外在揣测内心;关注人物的身份,影响人物的言行,决定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活动的背景,理解人物。
(二)情节的作用相关知识: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头部分情节作用: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2、提供情节发展的环境;3、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情感基调;4、初步展示人物性格。
5、引发阅读兴趣。
中间部分情节作用:1、承上启下;2、插叙,对文章内容作适当补充,使结构更紧凑。
结尾部分情节作用:1、呼应前文(包括题目);2、丰富人物形象;3、深化作品主旨;4、出乎意料,令人回味(欧亨利式结尾)。
注意以以下几种结尾的作用:a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项链》b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孔乙己》c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聂小倩》d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小说》复习教案
1、掌握小说中环境作用题解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中环境作用题解题方法
课时安排 共 2 课时
授课时 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修改、备
活动
注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小说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 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 朋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 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 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学生讨论后 总结方法 教师解说
学生独立 完成
“好天!” 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
②A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
使矛盾冲突更尖锐。
B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
阵”的象征意义。
答题技巧总结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四方面进行思考:
1、①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气候、
时间、景色、场面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
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 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
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
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
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说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拓宽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轮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小说阅读相关知识,并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如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寓意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对小说的评论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选取几篇适合年龄段的小说作为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选定的小说,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3. 教师准备讲义:编写一份讲义,包含有关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教学要点和课堂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小说基本阅读技巧a.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享各自读过的小说,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b. 教师梳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引导他们总结出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例如如何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等。
c.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学生的回答,形成小说阅读技巧的列表,供学生参考。
2. 小说阅读活动设计a. 学生独立阅读:在课前,学生根据分配的小说,独立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b.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围绕小说的主题或人物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问题引导,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c. 讲解和点评:每个小组代表将一轮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听讲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提供正确的答案或解读。
d. 写作练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撰写一篇小说评论文章,展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教学反思和总结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小说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b.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指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提高的途径。
(完整word版)高三复习小说专题教案

高三阅读专题复习:小说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二、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结构安排、技巧作用)三、基本题型与答题要点:1、形象★提问方式: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X人物形象。
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思考角度:筛选人物貌、言、行、心…/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人物的具体生活背景→概括特点→结合人物身份。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情节★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作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提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②小说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④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角度: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方式:XX情节(事物)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结构安排作用题:①针对小说总体: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小说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针对小说首尾:首尾呼应式作用:结构紧密、完整。
③针对小说开头: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祝福]④针对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白式作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3、环境描写★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主旨具重要作用]★提问方式: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特点与作用。
★解答角度: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高考小说复习教案

高考小说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小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小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熟悉高考考试中与小说相关的题型,并提供有效的解题策略。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小说作为复习材料,如《红楼梦》、《围城》、《茶馆》等。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重要要素。
3. 探讨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4. 研究小说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
5. 解析高考中常见的与小说相关的题型,如阅读理解、写作、翻译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高考小说复习的重要性和目标。
第二步:复习小说基础知识(15分钟)1. 学生回顾小说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情节、人物、主题等。
2. 教师提供一些经典小说的简要介绍,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第三步:小组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经典小说进行深入讨论。
2. 学生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并记录下重要观点。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四步: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2. 学生分析小说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五步:小说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15分钟)1. 学生了解小说创作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并分析其对小说的影响。
2. 学生讨论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思想观点。
第六步:解析与小说相关的高考题型(20分钟)1. 教师解析高考中常见的与小说相关的题型,如阅读理解、写作、翻译等。
2. 提供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这些题型。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和分享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复习——环境描写在结尾的作用获得第八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大赛一等奖、最佳板书奖。
时间:2019-10-16班级: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执教:上海市朱家角中学王友指导:董一菲老师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个仪式感。
上课!生(齐):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之前我们阅读了一篇小说,我发现有些同学关注了题目,有些同学关注了开头,有些同学关注了结尾。
而结尾有很多种情况,其中有一种就是以环境描写来结尾的。
师:环境描写在小说的结尾处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
我们来看一下两篇经典小说的结尾,看看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的作用。
其中,一个语段是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秃鹤》的结尾。
《秃鹤》这篇小说,我们之前读过吗?生(齐):读过。
师:哪一位同学来简要介绍一下《秃鹤》的大概情况?生1:秃鹤,原来叫陆鹤,因为天生光头,所以经常遭到同学的嘲弄。
在一次学校会操比赛时,秃鹤故意把戴在头上帽子抛向空中,使得会操表演失败。
秃鹤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了学校对他的不尊重。
但是,秃鹤又是一个很善良,集体观念比较强的人。
在春节表演节目时,秃鹤主动要求出演坏人——伪军光头队长,取得了成功。
之后,秃鹤跑到了河边。
后来,老师和同学一起找到了他。
秃鹤最终被老师和同学完全接纳。
师:然后呢?生1:他就跑到了河边。
师:很好,请坐。
大屏幕上展示的就是他跑到河边后的情况。
咱们班哪一位朗读比较好?大家推荐一位。
生2: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的从喉咙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嚎啕大哭。
此时,许多孩子也都跟着哭了。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师:环境描写主要在第几段?生2:最后一段。
师:对。
最后一段“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就是环境描写。
这是《秃鹤》的结尾。
还有一个语段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鲁迅《祝福》的结尾。
这是在“必修3”第一单元的课文。
接下来,我们从以上两个语段任选其一归纳一下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有哪些作用。
能想到多少就写多少。
生:思考,梳理。
(师提醒:任选其一,分条梳理。
)2分钟后。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你先告诉大家,你选的哪个语段。
生3:第一个语段。
师:那就是《秃鹤》的结尾。
那你梳理出《秃鹤》的结尾有几点作用?生3:我梳理出三点。
师:很好。
第一点是——生3: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师:你说的这是几点?生3:一点。
师:这一点指向小说的哪一个要素。
生3:主题。
师:主题,也就是主旨。
(在“环境描写”右面板书:主旨)师:你说的总结全文是指向小说哪一个要素?生4:结构。
生5:情节。
师:总结全文,这是从小说情节角度去梳理的。
(在“环境描写”上面板书:情节)师:你梳理的下一点是什么?生3:交代环境和背景。
师:这其实就是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这个角度抓得很准。
环境描写首先属于描写,自然环境的,社会背景的,都是描写。
还有一点呢?生3:渲染气氛,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渲染气氛,这仍然属于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是给谁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生:读者。
师:我们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又直接指向了读者。
(在“环境描写”下面板书:读者)师:刚才你说了三点,其实可以把你说的三点归为几点?生(齐):四点。
师:环境描写在情节方面你说总结全文,从环境本身角度你说渲染氛围,还有对主旨的升华,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看,你说的三点其实是从四个角度来梳理的。
把你的三点重新做一个梳理,整理成四点,可以吗?生3:可以。
师:好,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
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三点,结果我们发现其实是四点。
当然,你也可以发现第五点、第六点。
生6:还有一点就是更加便于表达作者的观点。
师:你这是从——生6:从作者的角度。
师:考虑到了作者的角度,很好。
小说作品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当然要表达作者的思想。
我们看看作者想要通过这段环境描写来传达自己怎么的情感态度?我们再来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师:作者想要说什么?(生思。
)师: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是谁?生(齐):秃鹤。
师:那么,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的作用是不是又有了一个角度?它直接指向了——生7:人物。
师:对。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让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环境描写”左面板书:人物)师:有没有选择第二个语段来梳理的?请举手。
生8: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升华了主旨。
师:你看,刚才啊我们通过对《秃鹤》的结尾梳理出了5个角度。
《祝福》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
你看能不能也从这些角度去梳理?试一试。
生8:这段环境描写首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在人物形象上也让主人公的形象在对比中更加突出,并且升华了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和感叹。
师:你说的很好。
是不是还缺一点?生8:在情节上——(思)好像没有师:情节上没有吗?我们回想一下。
鲁迅的《祝福》开头是怎么写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还记得吗?《祝福》的结尾也是照应开头的。
由此可见,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除了其本身的作用,还直接指向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当然也指向了读者。
环境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情节结构更加完整,使小说主旨深化,并且给读者留下遐想和启迪。
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我们要记住。
师:其实,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小说在结尾常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常常是结尾的手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尾,看看,在这里,导演都选用了哪些景物。
生(杂):雪、风、大红猩猩毡、斗篷……师:注意,小说作品也好,影视作品也好,环境描写都要为这几个方面服务(指黑板)。
我想到了一篇经典的小说——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是不是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都读过吗?生(齐):读过。
师:你知道吗?沈从文的《边城》自2017年开始就被北京列为必考必读书。
《边城》的结尾是这样的。
师:如果也要用一段环境描写结尾,你会怎么写呢?发挥你的想象,自选角度,用诗意的语言补写一段话。
三两句话就可以了,不要太多。
(生思考。
)(师提示:自选角度怎么理解?就是黑板上的这些角度。
)3分钟后。
师:好,我看差不多都写好了。
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啊。
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一下。
换好了吗?好了。
品读一下你同桌的续写,是不是很有诗意。
如果你觉得的确好,可以举手推荐。
只要你举手,我就明白是你同桌写的富有诗意。
当然,也可以一起举手,互相推荐。
生9(举手):我觉得我的同桌写的很有诗意。
师:读一下。
生9:白云悠悠,又是一年端午,那些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鼓声、号角依旧,河水还在流淌,带走了青春和芬芳,带不走恩怨和过往。
(生鼓掌。
)师:你来评价一下,你感觉她写的好在哪里?生9:我觉得她将环境写的很有诗意。
她提到了端午,还写到了河,这能够让人想起“瘫送”——师:这个人叫什么?生(齐):傩送。
师:你看她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生9:我就觉得是从情节和人物去写的。
师:她的这个结尾不仅仅聚焦了小说的人物——傩送,还扣住了端午这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白云悠悠,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和感叹。
这又是从读者的角度去写的。
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是不是诗一般的语言。
请作者自己读一下好不好?生10:白云悠悠,又是一年端午,那些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鼓声、号角依旧,河水还在流淌,带走了青春和芬芳,带不走恩怨和过往。
(生鼓掌。
)师:你的这个结尾让我们无限感慨。
原来的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原本是聚焦了人物。
而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呢?白云悠悠,河水还在流淌,边城还在……这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生掌声。
)师:还有哪一位同学发现你的同桌写得很好?生11:翠翠睡着了,清风从她身边吹过,只有那条黄狗陪在她身旁。
虽然他写得很短,但是他营造了边城祥和美好的氛围。
他的这个结尾虽然没有运用什么突出的手法,但是它紧扣到人物,他说翠翠睡着了,只有黄狗陪在她身边,我感觉很有意味。
师:他的结尾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狗。
小说中也可以有意象。
我们知道,最后天保死了,爷爷死了,白塔倒了,渡船被冲走了,傩送走了,只有黄狗陪在翠翠身边。
翠翠在睡梦中想到了黄狗。
这个设想很好啊。
可以给他掌声。
我发现咱们班虽然是理科班,但是咱们也非常具有文学的诗意和想象的空间。
我们归纳了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的作用,也试着用诗意的语言去续写了。
小说阅读在近几年高考中成了文学类文本的首选。
咱们湖北省高考使用的是全国I 卷,也是考小说的。
接下来,我们做一道高考真题。
这是2013年山东高考题。
选材出自余华的《活着》。
这是我流着眼泪一口气读了10遍的小说。
小说是从“我”去乡村采风说起。
村边,遇到了一个老头,就是富贵。
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身边的五口人接连离他而去,只剩下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甚至比他还老的牛相依为伴。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问: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师: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了?(生疑惑。
)师:动笔啊。
就用我们刚刚归纳过的方法从这些角度做高考题,看看是不是有效果?(师提示:注意大家思考的角度,要全面不要有漏缺。
)2分钟后。
师:梳理结尾作用是我去发现人才回答问题的,诗意续写是同桌发现人才并且举荐的,做高考题,是不是还应该有同学自荐啊?做好的请毛遂自荐。
生12:渲染了诗意的氛围。
师:诗意吗?(生又思。
)师:其实这就是乡村的风景。
这是环境本身的角度。
第二条——生12: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师:读者的角度。
还有呢?生12:升华了主旨,明确了活着的意义。
师:主旨的角度。
继续。
生12:没有了。
师:请看黑板。
是不是还漏了一点?情节的角度?生12: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师:好,请坐。
我认为我们已经明确了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的作用。
我们来对照一下高考参考答案。
师:这个参考答案没有涉及到主人物福贵。
因为这段描写就是向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宁静的风光。
你写的和这个参考答案是不是一致呢?修改一下,是不是可以更好?记住,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环境描写在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在小说开头和中间的作用呢?以后有机会,我们继续探讨。
下课!生(齐):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