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

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

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

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

(板书:民不加多?)(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

(板书:比喻论证:战喻)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明确:(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明确语文的重要性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谁能说说里面讲得是什么内容?(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其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孩子也不能学汉语,老师只能教日语。

日本想从思想上禁锢中国的下一代,以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的。

由此可见,语文有多重要,掌握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重要性和怎样学好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第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

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

所以,在所学课目的排名中,语文通常排在第一位!第二,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比如人际交往、写文件、定合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第三,因为高考要考语文。

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

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第四,学习语文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00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00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000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本文篇幅虽长,但脉络清晰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启发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汤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明晰,论证严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

高屋建瓴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人教版高二上期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期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期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高二上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上期语文教案(7篇)好的语文教学课件很有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用了五个比方。

第一个比方“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方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方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方分了两层意思。

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方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方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方。

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方,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用了十个比方。

先用两个比方,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方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机智善辩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说服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逻辑和策略。

2. 体会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2. 《左传》相关注释和翻译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PPT课件3. 录音设备●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 查阅《左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讲述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引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单介绍《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等。

(二)新课讲授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分组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3. 梳理故事情节:●秦晋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

●临危受命: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接受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导语: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的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
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峥嵘岁月
意象湘江看作者:“立”于“寒秋”忆同学少年战斗
万类中流击水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