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备课精选学案 人教课标版13

第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分)
一、基础知识(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分)( ) .吁.嚱(ū) 石栈.(à) 秦塞.(à) 抚膺.(īɡ)
.巉.岩(á) 吮.血(ǔ) 鱼凫.(ú) 崔嵬.(é) .咨.嗟(ī) 岩峦.(á) 瀑.流(ù) 猿猱.(á) .万壑.(è) 飞湍.(ǎ)
萦.回(íɡ) 喧豗.(ī)
.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分)( ) .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磨牙吮血 崔嵬 .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缉盗 湍急 .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询 .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其险也.若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胡为乎.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守..或匪亲 所守:防守的人,这是个“所”字结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感叹 .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分)( ) .开国何茫然 不与秦塞通人烟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言名句。(分) (),开国何茫然! 西当太白有鸟道,。 (),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扪参历井仰胁息,。 ()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文本阅读(分) 阅读《蜀道难》全诗,回答~题。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分)( ) .不与秦塞通.人烟 通:畅通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足 .但见悲鸟号.古木 号:大声鸣叫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分)(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诗词朗诵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柳永词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理解柳永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柳永在词作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掌握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望海潮》和《雨霖铃》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望海潮》中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和《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柳永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柳永词作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柳永词作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柳永的词作进行赏析,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苏武传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预习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课堂教学:1、学生简介背景: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1)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雷雨

《雷雨(节选)》解读与探究(上)预习提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军事和经济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大风暴即将来临。
剧本《雷雨》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是著名戏剧作家曹禺(1910—1996)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
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
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
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正在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侍萍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谈判这两场戏。
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自己三十年前的恋人周朴园,课文就从他们在周公馆的意外相遇写起。
课文篇幅较长,情节错综复杂,内容丰富深刻,学习时宜采用如下方法:1.要认真体会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
这场戏写的是“相认”,这是我国传统剧种中很平常的戏目,但是作者写得很有新意,把“相认”中种种不同情况交错在一起,形成曲折激烈的戏剧冲突。
更难能可贵的是,形式上写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是当时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的缩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这两首词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龙吟、登高、怀古等。
5.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6.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同时,利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全一册优秀教案4.12苏武传 教案(1)

4.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必修4)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
例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坚守自己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有许多时候“折”得不当,放弃机会,即使只有一次也意味着永远地失去。
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选择。
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有时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水是柔韧的,经过了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
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
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
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
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追求的高处……1.字音辨识栘.中(yí)旄.节(máo)缑.王(ɡōu)煴.火(yūn) 浞.野侯(zhuó)弹劾.(hé)斧钺.(yuè) 阏氏..(yān)(zhī)且鞮..侯(jū)(dī) 於靬..王(wū)(jiān) 2.通假举要(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6)请毕今日之(“”通“欢”)(7)因泣下霑衿(“霑”同“沾”,“衿”同“襟”) (8)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3.一词多义(1)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集聚)(2)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 (3)使⎩⎪⎨⎪⎧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卫津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4)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5)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须发.尽白(名词,头发)(7)因⎩⎪⎨⎪⎧君因.我降(介词,经由,通过)欲因.此时降武(介词,借)因.谓武曰(介词,趁机)(8)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的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副词,已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4.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4.1望海潮1109

2012高一语文教案:2.4.1 望海潮(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教学过程:一、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
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
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
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
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
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
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必修四 1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必修四 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必修四 3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雷雨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作者简介: 曹禺,《雷雨》简介: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雷雨》人物关系: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必修四 4 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3.鲁大海 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 小结: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2.人物的服装: 3.人物动作: 4.表情: 5.人物的上下场: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