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2、品味意境,体味情感;3、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3课时(本课为第三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赏声——听音描曲课前用PPT播放一段琵琶曲(PPT上明确听曲任务,设置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2、请同学们试着用语言来描述刚刚听到的乐音。
明确:用语言来描述乐曲的声音是不容易完成的。
(二)赏声——探琵琶技3、探究一:找出诗歌中能够表现琵琶女琴技高超的句子。
明确:写作手法——动作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比喻拟声词叠音词4、探究二:赏析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声音特点。
明确:琵琶声的声音变化——清脆愉快→低沉抑郁→激越悲愤(三)读人——析情5、探究三:同学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体会到琵琶女身世遭遇的变化呢?明确:年轻时“五陵年少争缠头”,年长后“门前冷落鞍马稀”,出嫁后“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去来江口守空船”。
6、探究四:从琵琶女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京城豪族子弟与商人怎样的特点?、明确:豪族子弟——重色轻易商人丈夫——重利轻别离7、探究五:诗人对琵琶女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那么,“同”体现在何处呢?明确: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京倡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怨白居易——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官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恨(谪居九江,凄凉落魄)诗人与琵琶女比较: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六、总结诗人之所以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除了美妙的音乐,相似的人生际遇,更重要的,是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琵琶行(并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理解古代音乐文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2.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琵琶女的命运变化,夸张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用比喻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表现技巧。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现技巧,通过叙事讲述琵琶女的故事,通过描写描绘音乐的美妙,通过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背景,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案韩晓蓉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解题: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标题: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与作者;2.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介绍;2. 《琵琶行》的课文解析和理解;3. 课文的情感表达分析;4. 阅读活动与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3.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琵琶行》及其序言;2. ppt课件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引入(15分钟)1. 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起学生对这位著名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兴趣;2. 预测性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叫《琵琶行》吗?第二节:课文解析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琵琶行》;2. 解读生僻词语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行的情节,主题以及李白的写作意图。
第三节:情感表达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琵琶行中表达的情感,并作简要总结;2. 学生个别发言,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情感与诗人李白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阅读活动与拓展(30分钟)1.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琵琶行,并分别发表个人观点;2. 提出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在班级内分享;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扩大自己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第五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老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以《琵琶行》为主题,谈谈你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李白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与主题的理解能力;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间对彼此短文的阅读与评论。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琵琶行》是高教版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课文。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词优美,尤其是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方面来看,中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地积极性;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职高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2.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2.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变化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六、教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宣宗吊唁白居易的诗中写到:“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其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就是指白居易的两大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历来,人们对《琵琶行》也抱以极高的评价。
特别是正文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纵观整个诗坛,可谓无出其右。
这首诗歌如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琵琶行》,走近白居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
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
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