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注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2.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主要观点: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提出“轻刑薄税”。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即“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墨家:墨子(墨翟):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4.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②加强君主集权。

③要因时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注意】孔子、老子为春秋人,其余:皆为战国人(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化进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统治者无视〕承袭:战国时期,孟子开展〝暴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化讨论。

〔统治者无视〕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正统:西汉,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末尾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承袭:明清,批判承袭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品德自觉的基础上树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现代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育先生,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规范。

②倡议暴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髓,丰厚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缘由〔了解〕:①阶级基础:事先处于社会大革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扑朔迷离,各阶级、各阶级、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地和主张;②社会基础:事先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明上实行民主,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繁招徕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构成;④其他要素:经济的兴盛、科技的提初等。

〔3〕百花怒放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构成了〝百花怒放〞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与巩固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经纬要点精析要点一: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老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

2.墨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

3.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观点。

6.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7.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典型例题】1、()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教育方面的涉及,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均无涉及,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三个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到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D项错误。

答案:C2、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总结第1课〝百花怒放〞和儒家思想的构成【本课考点】1.〝百花怒放〞的背景及意义;2.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一、〝百花怒放〞1. 背景:(l〕经济要素:春秋战国时期消费力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要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逐渐瓦解;(3阶级关系:社会结构发作急剧分化,〝士〞阶级生动并遭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4)文明:出现公家讲学,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 意义:(1) 〝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 各家学派相互批驳、诘难,又彼此吸收、融合,构成了中国思想文明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二、【重点】儒家思想的构成:历史时期-- 人物-- 主张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主张:①思想中心是〝仁〞和〝礼〞,〝仁〞,即〝爱人〞,要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政治:〝以德治民〞,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顾惜民力,支持苛政。

③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①政治:开展孔子的〝仁〞"为〝暴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开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或许【性善论】。

3.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①政治:施政用〝仁义〞和〝霸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力气,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恶〞或许【性恶论】。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影响:战国前期,儒学逐渐构成体系,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开展成中国传统文明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武帝推广儒学。

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内容。

【重点讲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
①经济领域: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领域:地主阶级产生壮大,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备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壮大,教育发展(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学在民间的私学创立)
3)表现:。

高二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答案】 B
必修③
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例3】 (2011·广东文综,4分)“虎溪三笑”讲的 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教 版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 教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总结
教 版


必修③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 教 版 历 史
必修③
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
(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
人 教

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
历 史
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2)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
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必修③
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理性思考】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
(3)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 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 人
教 版
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 历 史
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必修③
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 道家:老子(李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政治: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哲学: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祸福相依相生||,互相转变)||。

庄子(庄周)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2) 儒家:孔子(孔丘)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

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孟子(孟轲)政治:“仁政”||。

“民贵君轻”(在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上重视百姓)||。

认为性本善||。

荀子(荀况):“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认为性本恶||。

(3) 墨家:墨子(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平民利益||。

(4) 法家(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汉代儒学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大一统的时代要求||。

提出——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接受||。

特点——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 太学(官方最高学府):由精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博士教授||,太学子弟(平民、贵族、官僚子弟)经考试合格后可到政府任官||,大大提高儒学地位||。

(3) 作用:西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积极(新增)——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 “离经叛道”的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实质:否定孔子的权威性||,对正统思想提出大胆的质疑||。

(2) 反对君主专制的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著作:《明夷待访录》||。

(3) 经世致用的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在实践中求真知、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思想||。

(4) 唯物主义的王夫之: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