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主干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地理主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主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主干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有许多主干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和理解。

这些知识点不仅涉及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包含人类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多个方面。

下面,本文将就八年级上册地理的主干知识点进行探讨。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地球运动包括日地运动和地球自转。

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要充分了解日地距离、日照等概念,并能够清晰地描述经度、纬度和时区,这是学习各种地理知识的基础。

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系、地形和土壤等。

气候是一年四季温度、降雨量等自然现象的总和,影响着各种植被的生长、动物的繁殖以及人类的生活。

水系指的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学习时需要掌握水的地貌变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知识。

地形和土壤则关系到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土地占用、森林资源等。

学习这些知识需要掌握地图绘制和地球观测等技能。

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球环境,如人类对水、土地、森林等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对空气、土壤、水体等污染的排放,以及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等。

了解这些问题还需涉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相关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自然资源是指在地球上存在并被人们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石油、煤炭、金属矿产、水力、风力、太阳能等。

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受到地球环境和地质历史形成的影响,学习时需要了解一些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理念,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测量和管理技术。

区域发展差异:发展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

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了解区域发展差异还需涉及人口统计、财富分配、市场规模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的主干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八年级上册地理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提纲八年级地理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列好提纲,就不会烦琐,有大纲就可以,关键在于怎么列好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地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 20000 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 15 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 18000 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6 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 12.95 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的新疆省。

16、在我国 56 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 个。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

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34 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10 年,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二胎政策:2016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我国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 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某地区人口数(人)/ 该地区面积(平方千米)2、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 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地区面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

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分布的特点)3、造成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地形;东部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

八上册知识点总结地理

八上册知识点总结地理

八上册知识点总结地理首先,地球与地图是地理课程的基础。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日地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此外,还将学习地球的地球形状、地球的经纬度坐标、国际日期变更线等相关知识。

同时,了解并学会使用地图,包括图例、比例尺、方位角、图符等地图解读方法。

其次,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了解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特点。

掌握地球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表造成的变化。

再次,地球的地表形态与地貌是地理课程中的重点。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地表形态及地貌,了解地球的地球的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地形特点。

同时,还将学习地球的地球的地貌形成与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另外,地球的水资源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管理,了解地球的水循环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同时,还将学习地球的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此外,地球的气候与水文也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气候及其类型特点,了解地球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将学习地球的水文及其类型特点,了解地球的水文条件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最后,人口与城市格局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人口分布及其规律,了解地球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特点。

同时,还将学习地球的城市格局及其类型特点,了解地球的城市化及其影响。

总之,八年级地理课程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与地貌、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气候及水文、人口与城市格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将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能。

同时,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地理八年上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八年上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八年上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及人文事物的科学。

在初中八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所在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组成。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重要运动。

地球自转每天旋转一周,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做的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25天。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岩石圈和火山地震: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的地幔组成的壳层结构,这一层由板块构成,板块之间会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2.水循环和气候:水循环是指水从地面蒸发、升华到空气中,形成云和降水,最终流回地面的过程。

气候则是指长时间、大范围的天气状况和特征。

3.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生物所组成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污染、林木砍伐、水土流失等等。

三、地球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和非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森林、土地、水等等。

人文资源包括历史建筑、文化和旅游资源等。

四、地理技能地理技能是指使用地图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通过掌握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理学的学习水平。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地理技能和地图阅读能力。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建设美好的家园。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重点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探究地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材料,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的地理课本重点知识点。

一、地球四季变化原因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所致。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地球日。

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称为一个地球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气候,并造成了昼夜交替以及四季变化的现象。

二、中国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主要由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和海洋等地形地貌组成。

其中,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最高、最广阔的高原,覆盖了西藏和青海两个省份,其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

而平原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北部的黄土高原上。

三、气候带由于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温度存在差异,于是人们就将地球按照不同的气候带进行分类。

气候带从赤道向两极分为热带、温带、寒带三个带区。

其中,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气候炎热,降水充沛,植被繁茂,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区域之一。

四、台风台风是指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产生的一种热带气旋。

台风是由于海面温度高,水气蒸发形成巨大的风暴系统,因风力较强,被称为台风。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强,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对全球各地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五、世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自身运动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火山、旱灾、海啸、风暴等各种灾害。

在地球自然灾害之中,地震、洪水和火山灾害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较大的三种自然灾害。

在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方面,地理因素和地理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四季变化原因,中国自然地理,气候带,台风以及世界自然灾害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拓宽视野,增强地理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上地理提纲

八年级上地理提纲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知识点一:伟大的祖国知识点二: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领土四端点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2、我国的陆地面积陆地总面积:960万千米²,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3、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1)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太平洋。

(2)中国的领海和内海①领海:中国领海宽度12海里②内海:渤海、琼州海峡(3)岛屿和半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最大)、雷州半岛知识点三:众多的邻国1、陆界:中国陆地国界长达2.2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知识点一: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镇)知识点二: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轮廓(教材8—9页)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两个简称:申或沪、甘或陇、陕或秦、云或滇、贵或黔、川或蜀北回归线穿过的:云南省、广西省、广东省、台湾省知识点三:省份之最人口最多:粤面积最大:新邻国最多:新跨经度最广: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琼少数民族最多:云最南:琼最北:黑最东:黑最西:新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人口数量:13.7亿,约占世界人口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以东占全国人口94%,以西占全国人口6%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中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二孩政策开放:缓解人口老龄化第四节中国的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回族分布最广。

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分布影响: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二、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⑴据2020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0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

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的13亿人口日。

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三、民族1、56个民族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地理主干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海陆位置:她位于亚
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第一是俄罗斯第二是
加拿大,临国14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4、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为省、县、乡三级。

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
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5、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为了使人口数量的
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其次是山东,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重庆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是新疆。

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7、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中,人
口最多的是壮族。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

8、从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看:汉族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9、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
广大。

10、我国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

影响我国南北温差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此外冬季风可以加剧我国冬季的温差。

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
带和高原气候区,济南和北京都位于暖温带,济南的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我国降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温度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干湿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的分界线一致。

1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漠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吐鲁番的托克逊。

13、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长江沿江地带5、6月份有梅雨现象,7、8月份有伏旱现象。

1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15、影响我国南北温差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此外冬季风可以加剧我国冬季的温差。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世界许多作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有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16、受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受各地降水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
我国河流的汛期由南向北逐渐缩短,并以秦岭--淮河为界,北部的河流有结冰期,南部的河流没有结冰期。

17、(1)我国第一、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人口分布界线:大致以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5)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0℃等温线,800 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温度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干湿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的分界线一致。

18、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外流河,它多分布于季风区。

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是内流河。

它的水源多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

19、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中上游和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长江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水能主要集中于上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20、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的上游主要的灾害是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另有凌汛,中游的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在山东段有凌汛。

21、黄河中游含沙量增大的原因是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多,黄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降暴雨。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是上游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中游围湖造田,许多天然湖泊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2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事业。

23、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根据土地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

24、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人与耕地矛盾突出。

东部季风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

是我国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平原及低缓的丘陵为主。

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

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这里属于半干旱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从农田类型看,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5、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千米。

我国耕
地逐年减少,流失严重,加剧了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

26、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7、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0.3%。

28、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季节分配情况是夏秋季水资源多,冬春季水资源不足。

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跨流域调水。

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途径是兴修水库。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29、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西北。

30、人们把交通运输业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在我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

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此类产业开发试验区。

31、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其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主要的铁路干线有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2、选择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是运送货物的性质、运送的目的地、运费、货物的数量、运输时间。

一般情况运费最低的是水运方式,运速最快的是空运方式,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方式,最灵活方便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33、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农业布局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目前,我国农业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
多方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34、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35、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叫重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叫轻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