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市一院的历史(特需诊疗科马家媛)

合集下载

301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出诊表13年

301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出诊表13年

李玉坤 (正)
肝胆外科
冯玉泉 (正)
张文智 (正)
蔡守旺 (副) 黄晓强 (正) 王继芳 (正)
纪文斌 (副) 董纪元 (正) 毕文志 (正) 张旭(正)
骨科
张伯勋 (正) 何学酉 (副) 符伟军 (副)
杨贵勇 (正) 张磊(正) 王晓雄 (正) 董隽(正) 敖建华 (正)
泌尿外科
李炎唐 (正)
洪宝发 (正)
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内分泌科母义明正姚善谦正窦京涛正陆菊明正达万明正施桂英正令狐恩强正柴国君副田慧正巴建明副卢学春正肖玉兰正郑文尧正王志强正邵勇副血液病科于力正朱宏丽正楼方定正风湿科施桂英正汪鸿志正吴本俨正郑文尧正程留芳正刘国树正巩维如正李小鹰正任艺虹正王思让正郑秋甫正李天德正智光正高血压门诊郭渝成正谢院生正肾病科张晓英正冯长顺正刘长庭正蒲传强正吴卫平正刘述文副陈振玉正程庆砾正高德伟正王培兰副管维平正马志忠正赵会泽正胡红正王鲁宁正王湘庆副贾渭泉正黄德晖副王振福正尹岭正张熙正刘若卓副小儿内科王航雁正邹丽萍正皮肤科虞瑞尧正赵华副漆军副关铮正刘建立正围产保健高志英正李晓陵正眼科李星星正张卯年正杨伟炎正李朝晖副黄一飞正方耀云正韩维举正陈雷正王嘉陵正王洪田正刘军副于萍副耳内科张欣欣副吴子明正口腔外科胡敏正梁立民副布静秋副温伟生副心血管内科刘宏斌正陈韵岱正特需专家消化科邵勇副梁浩正神经内科汤洪川正呼吸科陈良安正余秉翔正孙宝君正耳鼻喉科杨仕明正王荣光正妇产科李亚里正刘建立正翁霞云正柴德峰副张燕荷正口腔内科欧龙副闫黎津副李亚男副刘荣森正袁志萍副王成龙副周宝林正张国华正郭伟正梁发启正刘洲禄正顾倬云正周宝林正梁发启正田文正唐云正张艳君副王宁副王建东副蔡守旺副黄晓强正刘玉杰正宋守礼副董纪元正毕文志正何学酉副符伟军副张磊正张旭正王晓雄正董隽正敖建华正洪宝发正肾移植胸外科梁朝阳副初向阳正许瑞江正周乃康正马承宣正刘贵麟正小儿骨科小儿普外神经外科马晓东正吴整军正周定标正卜博正中医科郝爱真正赵冠英正蒋来正仝战旗正中医肛肠韩宝正康复医学王军正高谦副肿瘤内科胡毅副李方副白莉正焦顺昌正杨俊兰正王茂强正赵卫红正介入医学神经介入张晶正王新明正疼痛门诊医学心理崔红副中西医结合脑病张梅奎副王兴林正疤痕美容医学美容王开副王开副王开副王开副王开副王开副普通外科李玉坤正骨科张伯勋正杨贵勇正王继芳正肝胆外科冯玉泉正张文智正王敬副纪文斌副肿瘤外科孔庆龙副泌尿外科李炎唐正郝通利副肖序仁正超声科孟素云副王节正汪龙霞正李越正周四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周五下午李春霖正姚善谦正肖玉兰正李剑副杨丽娟正邵迎红副李红正程留芳正蔡昌豪正宫桂花正张志寿正陈光辉副孙雪峰正蔡广研正魏日胞正李恒进正樊建锋副卢彦平副何庆华正孙桂省副何守志正姚毅正吴子明正王秋菊正庞劲凡正李亚男副步荣发正杨舸副卢晓行正曹厚法正家门诊专家出诊表卢忠生副蔡少华正黄旭升正郎森阳正于生元正俞森洋正

我的外科生涯(上)

我的外科生涯(上)

我的外科生涯(上)编者按:今年2月,在著名外科专家高有炳逝世25年后,其堂妹高冬媛意外发现他的一份打印文稿《我的外科生涯》,共10页,讲述他1939年到1950年的学医、从医经历。

高冬媛回忆:这份文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堂哥交给她(时任武汉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的,说是请她提提意见,并表示要继续写下去。

遗憾的是,堂哥不久猝然去世。

《我的外科生涯》共三个部分,原小标题分别为:第一阶段,我怎样走上外科手术台(1939—1946.2);第二阶段,赴美留学(1946.2—1947夏);第三阶段,悬壶济世治病救人(1949—1966)。

从第三个小标题括号内的年份看,回忆应该到1966年,◇ 高有炳(遗作)高冬媛发现的打印文稿首页可惜只到1950年,篇尾注明“未完待续”。

高有炳子女认为:父亲的回忆应该完成于改革开放年代,是他从繁忙的外科临床业务中退出之后。

从文中没有穿靴戴帽一类套话推断,他只有留存历史记录之念,而无博取现实功利之意,因而能坦承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及“走麦城”的经历。

《我的外科生涯》反映出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珍视生命、尊师重教的传统医德和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医疗体系的一些规章和做法,对于今天的从医者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中图片,大部分为作者拍摄或保存,较为珍贵。

高有炳小传:高有炳(1913—1998),湖北鄂城(今鄂州)人,1939年上海同济医学院毕业,著名外科大夫,医学界“高氏三姐弟”之一。

抗战期间,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陆军医院任主治医师,并考取公费赴美进修。

解放后,任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外科主任,武汉医学科研所所长,兼任武汉医学院教授。

“高氏三姐弟”先后赴美留学,1946年在武汉合作开办“高氏诊所”。

姐姐高欣荣(1905—1997),妇产科专家,武汉市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

大弟高有焕(1911—1972),内科专家,湖北医学院内科主任、教授。

“银针医生”马岚

“银针医生”马岚

婚恋·家庭/皖美·我的家2024年1月29日,本刊记者在芜湖市中医院见到了针灸科主治医生马岚。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袭素洁的白衣,从医十多年来,她用一根根银针,为患者解除病痛。

就在1个月前,作为第5批援布基纳法索中国医疗队队员、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马岚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

圆梦,治病就像“串珠子”马岚是一名80后,出生在长江南岸的小城芜湖繁昌县。

家乡历史悠久、水秀山明,也滋养出马岚开朗外向的性格。

马岚是家中的独生女,母亲个性要强,从小就教育她:“女孩子,一定要自立自强。

”马岚的外公因中风缠绵病榻多年,小时候,她经常看见医生来家里为外公针灸。

医生熟练地拈起细细的银针,稳稳地扎进外公身体的不同部位,随着治疗进程开展,外公的病情渐渐有所好转。

马岚当时就觉得特别神奇:小小的银针竟然能治病!也是从那时起,小马岚在心中立下志向:长大了,要当针灸医生。

高考结束后,马岚被安徽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录取。

学习中接触不到自己喜爱的针灸,马岚有些失落。

辅导员看在眼里,时常找马岚谈心:“针灸推拿不分家。

你现在学习的是中医基础,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急于这几年……”随着学习的深入,马岚越发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她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学习中,不仅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本科毕业,马岚顺利考入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研一时,马岚就将教学人偶上的几百个穴位记得烂熟于心,开始参与临床实践。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马岚入职芜湖市中医院针灸科,终于圆了儿时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针灸医生。

科室主任见马岚胆大心细、工作热情高涨,便放手让她看诊。

马岚至今记得,自己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面瘫患者。

病人的眉眼嘴角明显歪斜,马岚详细了解病情后,为其量身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

经过10次施针,病人的脸恢复正常,彻底康复了。

这次成功治愈病患,给了初为医生的马岚很大的信心。

外科医生的成长

外科医生的成长

eeflying wrote:天津肿瘤医院最早的前身是英国驻屯军医院,其实还有更早的历史只是后人不愿意提起,其实更早是八国联军进中国带来的军队医院,所以最早的院史应该是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的时候带来的,如果从这时候开始算的话,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因为那时候中国别处还没有外国人。

所以后来的马大夫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的前身)是以骨伤科见长,后来分出了天津骨科医院,出了骨科泰斗方先知教授————也曾盛极一时。

早先的那些外科医生应该是Halsted的前辈了,后来为什么又发展瘤科了呢?这又和另外一位大人有关————李鸿章李鸿章的小老婆得了巨大的肿瘤,腹大如鼓,中医均无妙方,求助于当时中国唯一的西医医院——马大夫医院(那时候还没有协和医院呢)当时的外科主任断定为妇科肿瘤,亲自操刀,切出了西瓜大的肿瘤,夫人旋即痊愈,(其实我估计是子宫肌瘤者卵巢的什么良性肿瘤)李鸿章很高兴,拨白银十万,从此马大夫医院的瘤科便名声大噪,这样后来才吸引了当时协和医院的大才子————金显宅来天津马大夫医院成立中国最早的正规的肿瘤专业,这才有后来的五虎上将以及后来的江湖故事…………需要解释一下我们的训练科目:练刀功————只允许用刀片解剖不许使用剪子和电刀分离————这是李(树玲)马(淑姿)派的风格,传统,据说金显宅和Halst ed也是注重刀子解剖。

剪子功————只允许用剪子分离,不许使用刀子和电刀————不知是那位爷传下来的风格,也有好几位主任用,有人说是王德元主任的风格,我不知道,但是我本人对这一风格无师自通而且情有独钟。

练电刀————全程电刀不许离手,不能用剪子分离————这是郎(义芳)派手术风格,潇洒快捷,出血少,观赏性强。

做下来最容易,做成精最难的一派,师父逼着练,说这才是本门的精华,练不会以后等我再教徒弟就走板了,以后就没有本门的特色了。

皮瓣技术————腺体不能直接缝合,要通过腺体瓣技术恢复形状(平时都是偷懒直接对合)对于内上或者内下,外下的乳腺癌保乳手术,不用腺体瓣技术肯定得变形,有时候就只能不缝合了,比较大的区段切除术后,不用腺体瓣技术肯定变形。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的历史回顾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的历史回顾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的历史回顾
陈方方;王红漫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管理》
【年(卷),期】2010(030)010
【摘要】特需医疗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改革措施.在文献研究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需医疗服务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通过阐述特需医疗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特需医疗的兴起、特需医疗的推介、特需医疗的发展和特需医疗的限控,了解相关政策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明晰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其未来的合理、有序发展的建议,为特需医疗服务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依据.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陈方方;王红漫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我国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的回顾与展望 [J], 刘钟明;郑燕娜;徐盛鑫;王桢;沈家贤
2.回顾历史整装前行——我国路面机械工业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分析 [J], 姬光才
3.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J], 朱继;徐怀伏
4.二十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反思——Ⅰ.历史的回顾 [J], 张云坤;杨玫;张志平;王宜怀
5.回顾历史整装前行——我国路面机械工业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分析 [J], 姬光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三级甲等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分析

某三级甲等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分析

某三级甲等医院特需专家门诊分析
滕怀金;霍宵鲲;曹秀堂;刘薇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
【年(卷),期】2007(011)012
【摘要】分析了某三级甲等医院2005年4月到2007年7月之间特需专家门诊门诊量的时间分布,专家出诊情况,科室分布,探讨了就诊量变化的规律及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总结规律、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等对策.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滕怀金;霍宵鲲;曹秀堂;刘薇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
院,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某三级甲等医院特需专家门诊量动态分析 [J], 方沅湘;周君;王晓波
2.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特需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分析 [J], 王冰;王维宁
3.东莞市二级甲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执行国家新标准的状况 [J], 蔡伟英;徐文娟;叶丽玲;李少英;莫曼莉;杜合英
4.从二级甲等医院到三级甲等医院本院分离菌分布变化的研究 [J], 王瑞;聂建红
5.多种形式预约诊疗服务在特需专家门诊中的应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同长 大医精诚耀杏林

马同长 大医精诚耀杏林
马同长在醉心传统医学的同 时,也以开放 的态度 对 待 现代西 方医学。为 解决 脉管炎引起 疼痛 这一难题,马同长主持开展了相关
研 究,创造了以天 然中药溶 栓 丸 配 合 介入 疗 法 注 射 复合 镇 痛 液, 使 脉 管炎 患者 可 以在 无 痛 的 状 态 下轻松治愈,进一步完善了脉管炎 的治疗方法。
马同长 呕心 沥血、苦心 钻 研 配 制 成 功 的 神 奇 药 物,给患者 带 来了光明。来自台湾高雄的32岁患
10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烂化脓,右 足小趾变黑 坏死,辗转多处治疗 无 效,被 建议截 肢。找 到马同长 后,经 精心调 整 药 物 治 疗3 个月, 李文金的创 面溃疡愈合,坏 死部 分脱落,得以保全肢体,并痊愈出 院。一 位名叫高俊 英的内蒙古女 青年,患下肢慢性溃疡10余年,先 后住院6次,做手术3次,总是伤口 不愈,多数医院 建议截 肢 处理。 她 慕 名 来 到 安 阳 市脉 管炎 医 院 求 诊,经过马同长和医护人员的精心 治疗,其溃疡面在1个月内明显减 少,半 年内溃疡 面愈合。19 9 5 年, 马同 长在泰 国 短 期 内治 愈了该 国 前海军总司令的糖尿病,更 是在 当地 被传为佳 话。新 华 社、《人 民 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 等2 0 余家 新闻 媒 体先 后报 道了马 同长在治疗脉管炎、静脉炎、糖尿 病及 其并发 症 方面 取得 的突 破 性 进展。
这些珍稀药材的主人就是用 10 年 时间 攻 克了血 栓 闭 塞性 脉 管 炎(以下简 称 脉 管炎)堡 垒、创办 了国内第一家脉管炎专科医院、 为 数 万名 脉 管炎 患者 解 除 痛 苦 的 传奇人物—— 安阳市脉管炎医院 院长马同长。
醉心杏林战顽疾
出身 于中医世家的马同长, 少年时随 父亲在民间行医,深得 家传。1976年,他考上安阳卫生学 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毕业后以 优异成绩留校工作。其间,他博览 中 医 药 典,潜 心周 围 血管 病 的 脉 管炎和静脉炎的临床研究工作,为 以 后成 为声名 远 播 的脉 管炎治 疗 专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金茂岳与延安中央医院妇产科

金茂岳与延安中央医院妇产科

文人物春秋● 黄会奇金茂岳(1906—1987),山东泰安人,回族,抗战时期来到延安,是延安最为著名的妇产科医生。

在延安,他顺利完成党中央卫生处赋予他创建一个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妇产科的任务,有效地保护陕甘宁边区妇婴的生命健康;依靠自己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顺利处理多起难产、逆产等复杂的病情,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尊重。

他在诊疗过程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在担负的其他出诊、教学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中都有出色成绩。

他为延安中央医院妇产科的发展和医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赞扬和边区政府的嘉奖。

金茂岳来到延安并自愿留在中央医院工作和魏一斋有很大的关系。

金茂岳和魏一斋都出生于山东,为齐鲁大学医学院的同班同学。

魏一斋很早就投身中国革命。

他利用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中有许多齐鲁大学校友的关系,争取和协调了几个医疗队来到延安。

在这些医疗队撤离延安时,魏一斋又利用校友的关系和个人友情,挽留他们留在延安,继续为革命服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成功动员红十字医疗队的金茂岳和侯建存留在延安的中央医院工作。

金茂岳在妇产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中共中央对他非常重视,很快任命他为中央医院妇产科的主任,鼓励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全面负责妇产科的科室建设和医务工作。

金茂岳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妇科老中医。

他的父亲看到中医妇科中缺乏西药和不能动手术的局限性,决心让儿子到齐鲁大学学习西医。

齐鲁大学医学院是由教会所办的学校,师资强大,要求严格,有时入学时一个班级60人,最后只有14名能正常毕业。

金茂岳勤奋学习,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附属齐鲁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两年,文人物春秋亲自做手术,掌握了妇产科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筹建妇产科尽心尽力保护妇婴安全金茂岳正式到延安中央医院工作后,党中央卫生处赋予他创建一个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妇产科的任务,以保护陕甘宁边区妇婴的生命健康,减少生产事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金茂岳负责筹建妇产科的时候,完全按照他的母校齐鲁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建制高标准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市一院的历史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诊疗科马家媛)
常听人说3年以上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称为“历史”,那我想我来市一院工作生活的三年也就是一段我个人和市一院的共有历史吧!工作地点从医院旧的就诊大楼搬迁到新的救援中心大楼可以说是一段“变迁史”,而从见习轮岗护士到儿科正式护士再到特需病房责任护士可以说是一段“奋斗史”,从满腔热情的主动性工作到疲惫劳累的应付性工作再到真心投入深爱这份职业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史”,我和市一院的故事也就有了人们常说常谈的“三部曲”了。

人们常用一夜之间平地起高楼来形容事物的发展变化之快,而我想我可能无形中也见证了市一院的发展变迁吧。

还记得是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市区,也第一次随同爸爸来到了市一院就诊,那时候我的印象中市一院的就诊大楼和护理病房都在现在的院行政办公楼上,医生的白大褂和护士姐姐的天使服是那样的雪白,白的让我有点眩晕,或许也有可能是第一次到市上有点兴奋过头了吧,那时候的我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个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吧。

从医专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到市一院工作,这时候院正门后侧的就诊大楼已建成,楼高有11层之高,而且是有四门电梯的综合性医疗中心,我在感叹市一院改革求新变化之大、发展之快的时候,也想到自己这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穿上了圣洁的护士服了吗?我在和市一院一起变化、一起成长!在感叹时间
犹如飞船般之快时,市一院应急救援中心建成了,根据医院部分科室职能调整,我也经历了工作后的第一次“搬家”,白天正常工作,业余时间和晚上值班的时候大家团结一起,有说有笑的搬进了新的医护大楼,病房更宽敞了,换药操作间更大了,护士咨询服务台更具风貌了,我也再次体会了“搬家”在劳累之余还有这样一种难以掩饰的美妙体验。

在医院见习到正式工作后,可以说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是辛苦的。

因为护士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危重病人,是需要细心、用心、真心投入付出的工作,而工作时间是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上班时间,这个时间没有所谓的正常上下班,有的是只有医院内部人知道的“A班”、“B班”和“P班”,也就是中午连班、下午至晚间连班、夜间至早上连班。

正如历史是需要实践推动而见诸史册,作为一名责任护士的过程就犹如一段时间简史。

要能独当一面完成各种医嘱和护理工作,需要扎实的医护知识,更需要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实践操作,我从一个见习护士、再到儿科护士、再到特需诊疗科责任护士,这得益于市一院科学的护士培养体制,更得益于老护士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对我而言这段时间的工作既是一段学习之旅,也是一段护理能力提升之旅,更是一段心智耐力锤炼之旅。

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有高潮期,也就有低谷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吧。

有的人常叫我们“小护士”,对此我也有过不自信、不自在,总感觉这份工作在别人眼中的地位不高;有的人说我们护士干的是琐碎
之事、辅助之事,无非就是扎个针、输个液、端个盘子、量个体温,对此我也有过彷徨、有过迷失,曾经还有一段时间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但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在自己的小孩发烧住院期间,摸着自己的孩子烫的出奇的脑袋,自己和爱人都十分慌张,到了市一院按照医嘱,需要给孩子立马输液,但是由于小孩血管特别细加之又不想小孩受疼的心理,没有选择在脑袋和脚上扎针,致使当时的护士扎了一针没有扎上,我也是当护士的知道给小孩子扎针一针扎不上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出于爱子心切,心中感觉有万只蚂蚁爬上心头。

这时候儿科一楼巡诊责任护士张护士用和风细雨式的逗乐方式和精准扎实的扎针技术,一下子就完成了一次性扎针,小孩既没有哭闹也没有反抗,在敬佩张护士的高超技艺时,我也想起不知道又有多少个孩子的家长和病人的家属和我一样,在用信任、期盼的眼神,希望医生、护士能够使自己的亲人早日康复。

这时候我觉得护士是最美的人,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辛劳呵护健康,用自己的专业挽救生命,用娴熟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为患者清除病痛。

我也希望能够用我的工作使每一个医患家属能够脸上布满阳光和笑容,这在我以后回首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是一名护士,“是上帝折断翅膀的天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