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2
[K12配套]小学语文精编《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2
![[K12配套]小学语文精编《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2](https://img.taocdn.com/s3/m/073f5a14dd36a32d737581b3.png)
《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
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
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
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
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说话:“作为城市的一员,你想对小于连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
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 、预设中的遗憾。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反思,更好地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学改革
以《一座铜像》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文本解读
通过对《一座铜像》的深入解 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 、情感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 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能力得 到锻炼,但部分学生的分析归 纳能力还需加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历史文 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民族自豪 感和审美意识有所提升。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参与度
学生整体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 、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
知识掌握情况
课文内容
学生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复述和概括。
学生能力提升情况
阅读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的阅读 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能够较 快地浏览课文,抓住主要信息。
理解能力
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 明显的提高,能够较为准确地理
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80%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铜像 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象征意 义。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培 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
8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 养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片展示,学 生对铜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 点有了初步了解,但部分学生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一座铜像 2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座铜像 2教案沪教版【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
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
(小黑板)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
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
(大同小异。
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
)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
(“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
)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第五册教学设计)_2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第五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
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
(小黑板)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
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
(大同小异。
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
)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
(“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
)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则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列是我收集收拾的《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1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怜悯劳动人民,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怜悯和酷爱劳动人民的宏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宏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闻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沟通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二、检查预习状况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盲键粼缕恬汹录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下边是刀不是力〕恬:〔不念〕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相同。
幽的笔顺是:3、解词:〔学生相互质疑、解疑〕幽静:幽雅沉寂。
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僻静,很清静。
生疏:陌生,不熟识。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亮的形状。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触容易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自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沟通时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四、练习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好的琴声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一座铜像-顾翠

29、一座铜像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八个生字: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2、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们看这是屹立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而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大广场上,却屹立着这样一座铜像。
(媒体出示)2、揭示课题:一座铜像二、初识于连,朗读感受。
1、这座铜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2、媒体出示: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
指生读,思考: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调皮可爱呢?3、生交流。
(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师:这可真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你们喜欢吗?请全体男孩子带着喜爱的感情一起读读这句话,注意要读出男孩的调皮可爱来。
男生齐读。
4、师:这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
(媒体出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小于连的铜像,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交流)师:是呀,老师也和你们有同样的疑问,就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要求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立这个小男孩的铜像?2、开火车读词语。
(媒体出示)3、交流问题:为什么要立这座铜像?请同学们试着完成下列填空。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座铜像》原文及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座铜像》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和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
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2、质疑。
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勒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如何去做的?(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相机引导疏通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如何去做?有更好的办法吗?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
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座铜像》教学反思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疏通得非常成功: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疏通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我引导疏通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疏通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疏通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去做的?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间断呈现。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4《一座铜像》教学反思《一座铜像》讲述了500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我抓住重点段落,运用三疑三探模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嗞嗞地燃烧着……”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让学生感受到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
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通过这节课后各位前辈的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该模式运用中的不足。
首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在课堂中能充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
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在上课之前我充分备了课本,备了教案,但是没有备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对于各种程度的学生了解的不清楚,因此在课堂的提问中,不能有效节约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对学生的了解。
在三疑三探模式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事“三讲三不讲”,而在我的课堂中做的不够好的,我自己讲的比较多,而学生讲的不多,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读从而不能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学生讲的不多,老师讲的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到”三讲三不讲“,即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淆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最后,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把课堂推到一个高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我还有许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学习,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论,争取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教学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
教
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
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
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
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说话:“作为城市的一员,你想对小于连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
敬心情。
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 、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
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