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
卢湾区2010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卢湾区2010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阅读(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 题。
(l6 分)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
难道文学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
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深刻”一维。
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
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
对思想的变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
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掌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
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
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
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奸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
这些都是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
2010上海高考语文卷(解析版)

2010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详解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doc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论“和而不同”刘固盛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②“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其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主张用“和”的方式对待族群、邦国。
“协和万邦”,需要承认差异性,需要互相包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正是“和而不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巨大气魄。
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加以化解并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莫大的关系。
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
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③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
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调研测试沪教版新课标

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0.1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考试时间150分钟。
2、学生答题一律使用0.5毫米黑色水笔,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平民、平民文学和平民利益吴俊(1)“平民”这个词或概念,在中外古今的使用及其沿革的过程中,都是有过一些变化的。
对此,我们现在不去进行详细的追究。
在当代(当下)的使用和语境中,它一般指的就是社会中的普通人。
从这个简单界定里,我们可以将它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我觉得“平民”这个词或概念,至少指涉或包括了以下几种重要而且是基本的特质或属性。
首先它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即代表了社会利益的主体,或体现了主要的社会利益之所在。
在此意义上,平民利益也就是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它是指社会中最基本的人群,即社会阶层中的基层(包括底层)部分。
第三它是社会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最直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最广大的消费者。
(但如与上述第二点联系起来看的话,那么,平民并非必然是社会财富最主要的拥有者)。
第四平民也是一个集合、集群性概念,它有着最基本的利益一致性,同时也表现出多面、多层、多元的利益诉求,其价值观并非是完全单一或同一的。
(2)由这几点,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得以下认识,即平_________ 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社会秩序公正、合理与道德的标志。
在常态社会中是女口此,在转型社会中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根据平民利益的得失,衡量、判断社会演变的性质,或发现社会演变中的重大问题。
(3)中国文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当代,都有着十分鲜明而强大的“平民传统....”。
甚至可以说,“平民文学”参与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基本传统或主流传统。
(4)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诗经》里风、雅、颂三体中的“风”(《国风》),即可称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当时最近于平民情感、平民意识和平民观念的平民文学,虽然据说它经过了孔子的“删定” 。
2010年上海高考各科试卷评析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语文——稳定中体现课改精神变化中彰显命题追求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卷的命制在稳定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变化中彰显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1、阅读材料的选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的阅读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1)选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
今年选文涉及到五种体裁,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考生展现各自的才能。
题材涉及到的范围也较宽,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有细腻的写景抒情,有记叙人物的传记等。
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要求,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历史优秀人物等题材同时体现了“两纲教育”的宗旨。
(2)选文平实,又有一定深度。
选文平实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炎摄影签约vip 会员(针对淘宝拍摄炎摄影签约vip会员(针对淘宝拍摄炎摄影签约vip会员(针对淘宝拍摄时出现过大的障碍,同时又有一定深度,体现了选拔性测试中对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保证了测试的效度。
2、今年的阅读试题力求科学,全面、均衡地设置测量目标。
首先,考试手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命题的基本依据,今年高考试题更加关注每一道试题与“课程标准”中目标是否一致。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依然是阅读能力测试的重点,直接测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有6题,共计23分,占阅读部分的比例接近29%;间接测量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4题,共计12分,占阅读部分的比例接近15%。
再次,关注语文教材,设计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试题是近年语文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今年的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仍紧密结合,如第17题词语解释及18题对词汇用法和意义的考查都密切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另外,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23、作文命题今年依然是材料作文。
今年的材料类型较去年有所变化,属于组合型材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考生可以进行比较,减少作文审题上的失误。
提示语还直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也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
2010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
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基础试题03-09 2207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1.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时代的面目①“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
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②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
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
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③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可杀人”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
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
宁可相信人cc做了再可恶的事,c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
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里。
④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
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
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
上海市虹口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上海市虹口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阅读 (80分)(一)(一)阅读下文。
完成第1—7题。
(17分)原创缺失的深层原因①我国科研原创缺失,在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我国现在是且仍将是一个旁观者,尚未进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先进行列;至今未拿下一块诺贝尔科学奖牌。
这是多方面深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政府好近功。
好人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
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大辱,使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和政府正派官员,把目力和功夫绝对地置于当下现实问题的政治解决上。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情状及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差距,激发着国家领导者一天等于20年的“大跃进”情怀和必在若干年内赶超欧美的雄心。
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跃进”遗风还依旧难散。
强烈的“政绩”观念,又令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
在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政府好近功对科技进步的历史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不愿意或舍不得在基础研究这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上下大本钱;另—方面,它也势必要求科技界在短期内“快出成果,出大成果”。
科学技术和学术事业,是长期累积方有创新和突破的事业,政府如果没有起码的支持强度和足够的支持时间,原创性、突破性的大成果又从何而来呢?③国人官瘾重。
学而优则仕,猎官摸金,这在俺中国真可谓“刻骨铭心”。
陈独秀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销,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
”这种陈腐观念和现存“官本位”制度之疾的结合,使得科技人员竞相谋官,能有多少大创造和真学问呢?官有官道,学有学路。
爱因斯坦说得好:“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
”④梁启超皇皇巨著,是他远离官场潜心著述的结果。
梁氏深察旧中国官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懒惰与巧滑”,“很容易堕落”,“现在政界万万不可多与为缘”。
劝诫子女们莫做官,只做学问。
梁家走出了梁恩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国家级院士,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文化事件,发人深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9分)⑴眼下,房地产商不断发起“居住改变中国”的大型宣传。
他们鼓吹房子所凝聚的财富,鼓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鼓吹房地产之于中国的意义。
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新型商品房社区之所以能“改变中国”,在于它[甲]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乙]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⑵在老社区里,居民普遍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腿”,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
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⑶“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⑷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
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这几乎是我农村老家在城市的复制和翻版。
大杂院里长幼有序、邻里友好。
我非常自然地就可以融入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社区文化中,自愿接受那些热心而且唠叨的老太太们对院子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
”他认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遇到不合理现象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忍耐。
“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
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就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
”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⑸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
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
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⑹作为研究人员,缪青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
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逐渐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⑺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种“维权”搞得如火如荼的原因。
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⑻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从看采暖数据表开始,到追回开发商多收的购房款1000多万元,再到监督冬季采暖结余,使小区实现了交2年的采暖费享受3年的采暖服务。
他还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⑼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
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
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
其最重大的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⑽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
然而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
在缪青进行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工作,30%的人认为社区活动不吸引人,24%的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
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
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联系上下文,第⑴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⑴既……也…… ⑵不仅……而且……理由:选择⑵(1分)理由:“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中的“而”与前文构成转折,强调房子本身不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因素,也并非最关键因素。
“既……也……”是并列关系,而“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更能体现出人们行为和观念转变对“改变中国”的意义。
(2分)。
(3分)2.第⑵段提到“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里“腿”的意思是居委会是受政府管辖而实施具体操作的部门(2分)。
(2分)3.第⑻段舒可心的例子是用来说明⑴新型社区使居民学习、适应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
⑵以舒可心为代表的先行者的行为,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建立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3分)4.根据上下文,在文末画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2分)“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或“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如何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或“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如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等。
(表述合理即可,2分)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3分)A.老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往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政府来推动。
B.相对于老社区,新型社区的居民处理邻里关系时缺乏耐心,不顾及邻里之情。
C.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等因素都影响到了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
D.中国古典治理的重心放在“君”的一面,希望明君贤臣能带来一个理想社会。
6. 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项表述。
(6分)⑴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⑵居民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⑶居民通过维权,学习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进而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
(每一项2分,共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⑴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
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
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⑵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坐北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
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
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
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
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⑶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
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
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
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
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从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
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
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⑷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
由20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祖传形式的房子,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
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
幸而还有个余韵,是70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
住房是50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
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并未维新而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
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
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
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
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
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
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
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⑸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
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
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
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
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张中行《旧燕》,有删改)7.第⑶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1分)”一句的意思相照应。
(1分)8.从上下文看,“羲皇上的境界”指的是人与自然(鸟兽)相生相依、和谐共处的境界(2分)。
(2分)9.分析第⑷段加点的两处“竟”字,说说它们各自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⑴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