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老子犹龙

合集下载

国学老子犹龙课件

国学老子犹龙课件

犹龙在国学的象征意义
智慧与神秘
文化传承
犹龙象征着老子的智慧和道之深奥, 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龙 代表着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传承与发 展。
道德与伦理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犹龙也 代表着这些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 道德典范。
犹龙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提高个人 修养和道德水平,培养宽容、谦
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即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人 民的生活,而是要让人民 自由发展。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往 往比刚强的更具有生命力 ,因此他主张以柔克刚、 以守为攻的策略。
老子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个人修养
老子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 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清静 、淡泊、内敛等品质。
管理哲学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 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 更加高效、灵活。
总结词
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
详细描述
首先,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国学在教育 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开设国学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此外,国学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地位 ,为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思想基础。
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社会和谐
03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理念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和
发展。
05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国学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
国学教育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品德修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教诲和人生智慧,通过国学教 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 人文素质。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国学第十一册第1课始皇出游始皇出游。

行至云梦,望祀虞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唐。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遂并海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诗撷英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2课破釜沉舟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死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古诗撷英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3课高祖论功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使天下也。

最新六上国学备课 《老子犹龙》

最新六上国学备课 《老子犹龙》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关于老子
1.读文后《老子出关》的故事。
2.明确: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人都是大家,孔子曾经到周朝的都城向老子问礼,老子犹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二、熟读课文
1.出示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正确断句。
⑴疏通字词,读顺课文,指导正确流利的朗读
六、古诗撷英
1.自读《凉州词》。
2.理解诗意。
3.尝试背诵。
作业布置:
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老子的《道德经》选读,了解老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复备栏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四、文意疏通
1.自主疏通文意。
2.指名学生就选文尽量抛开注释疏通大意。疏通时,不求准确,大体正确即可。
3.教师强调、补充若干内容。
五、总结,练习背诵
1.老子的高超智慧体现在哪里?
2.老子的思想与我们以前了解的孔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3.尝试背诵。
⑵静心细听,标注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⑶学生跟读,注意听清生字读音,跟准读音。
⑷根据诵读标画停顿。师播放朗读。
⑸自由练习,读出节奏与停顿。
⑹同桌互相检查节奏与停顿。
⑺同桌推荐读。(我想推荐×××,因为他读的……)
⑻我想听××读。(由师开始指名读,学生再指两人读)
2.集体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犹龙》导读课
上课时间:
课型:国学导读课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孔子赞誉老子的话语
2.依据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疏通课文大意
3.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

国学老子犹龙

国学老子犹龙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 求 ) ( 贤 )若渴 • ( 上 ) ( 善 )若水 • ( 虚 ) ( 怀 )若谷 • ( 欣 ) ( 喜 )若狂 • ( 浮 ) ( 生 )若梦 • ( 大 ) ( 勇 )若怯
•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 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 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 是而已。”
第十一册 《史记》《资治通鉴》
第8课 老子犹龙
老子犹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方面特别有成就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 教授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 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 为装饰。
•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 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 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兽,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

飞者

至于 吾 ,其
而上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邪!
推荐听读《百家讲坛:老子》
类比
•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 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 • 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 • 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
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

老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

老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

老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老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一篇优秀的心得正是我们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在教育领域,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经有感范文400字

道德经有感范文400字

道德经有感范文400字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一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包含了道家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规律。

老子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朴素主义的哲学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的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更是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

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知足常乐”、“自是者败”、“祸福相倚”。

老子提出的清静自然、无欲无求、谦退、俭约、质朴的处世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些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老子的精炼评价

老子的精炼评价对老子最经典的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成为了道家的甚至是先秦哲学的一道标杆,在众人的眼里老子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在老子自己眼里,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话出自《道德经》,这部书又被称为《南华经》,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阐述了”道“这个词。

纵观,老子的整部书极其思想的精髓就是”无为“。

”无为“、”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谈起来有点虚幻,我们后世人所理解的”无为“或许就是无所作为,无须作为,只要坐着就有所成果,其实,这完全跟老子的所说的相违背。

老子所说的”无为“和我们后世理解的有本质区别。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要想到了解到”道“就要付出实际的行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有为“和”无为“相辅相成。

后代对于《老子》的态度,有利用,有亲附,有讨好,有抹黑,有不屑,有敬畏,但是老子本人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世间的纷扰他都了然于心。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经典的老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一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二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老子》 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六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国学》教学计划教材说明:六年级上册的国学篇目主要选自《史记》和《资治通鉴》。

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内容分别为帝王功业、贤哲智慧、将帅传奇、英才豪杰等。

每个单元由四课组成,每课有一个小故事并配上故事的译文、汉字家族、日积月累、古诗颉英、古诗解读等几部分内容。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 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背诵篇目(1)课文第3课高祖论功:全文第4课武帝求仙:第二段第5课董狐直笔:第二段第7课管仲相齐:第一段第12课多多益善:第二段第14课杨震却金:第一段第16课以铜为镜:第一段(2)古诗撷英第1课始皇出游:古诗撷英《焚书坑》第2课破釜沉舟:古诗撷英《垓下歌》第6课范蠡浮海:古诗撷英《松江怀古》第8课老子犹龙:古诗撷英《凉州词》第9课将帅传奇::古诗撷英《登幽州台歌》第11课马陵之战:古诗撷英《出塞》第15课击楫中流:古诗撷英《乌衣巷》教学重难点: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史记》《资治通鉴》,领悟《史记》《资治通鉴》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思想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 吾知 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 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 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 鸟, 吾知其能飞; • 鱼,吾知其能游; • 兽,吾知其能走。 • 走者可以为罔, • 游者可以为纶, • 飞者可以为矰。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
兽,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
飞者


至于 吾 ,其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而上 邪!
推荐听读《百家讲坛:老子》
• • • • •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 审时度势 • 顺势而为 不识时务 墨守成规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 • • • • ( ( ( ( ( (
求 )(贤 上 ) (善 虚 )(怀 欣)( 喜 浮 )( 生 大 )( 勇
)若渴 )若水 )若谷 )若狂 )若梦 )若怯
•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 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 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 是而已。”
类比
• • • • •

• •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 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 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 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 龙又是正直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 天条。 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 物称为人中之龙。 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 为装饰。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 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 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
第十一册 《史记》《资治通鉴》
第Hale Waihona Puke 课 老子犹龙老子犹龙《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
对某一方面特别有成就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 教授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