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每日诵读4——国学经典诵读《老子》《庄子》《周易》《礼记》等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儒道有何不同?
儒道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 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了作1)用《的老两子句》是第:十__有一__之章__以_中__为指__利出___“,有无_”_给_之_人_以_便_为__利_用_,___“无___”。也发挥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 两句是:____自__伐___者__无__功___,_自__矜___者__不___长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辨认人叫作智 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________知___人__者___智___,_______自___知__者___明____。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 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读译课文
聚集三,十集辐合共一车毂轮,的中当心其部无位,有车之省用略。句埏,埴以以之为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门窗
代词,这 便利
Hale Waihona Puke 作用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绩了 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 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 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 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
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 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进,也 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不可错过哟。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结论不同。
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 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 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 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 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 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 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 的。
导入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 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 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 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 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 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 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 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总结全文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 “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 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 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 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合作探究:
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 竞争这一问题? 2.儒道有何不同?
问2: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有何现实意义?
➢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
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 界更高。
【名篇记练】新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 老子四章

《名篇记练》新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老子四章1. 导言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古诗文一直被视为是对智慧、情感和人生哲理的完美表达。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古诗文阅读成为了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
其中,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四章,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能够在思考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2.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在句义上颇为深远,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在这句话中得到充分体现。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道是超越言语和名号的存在,它无法被言说或称呼,它是超脱于世间事物之上的。
这种超越性的哲学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道德规范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审视事物的本质,而非被它的表面所迷惑。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
3.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道德经》的第二章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旦有了“美”和“善”的概念,就会立刻衍生出“恶”和“不善”。
这种对立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人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珍惜美好的事物和善良的行为,而非被丑恶和恶劣所吸引。
只有当我们用美好和善良来抵制丑恶和恶劣的时候,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人性才会变得更加纯净。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珍惜那些优秀的知识和技能,而拒绝那些低劣的学风和品行。
这样才能够塑造出真正的才华和品格。
4.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道德经》的第三章中提到:“不尚贤,使民不贵难得之货;不崇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如果不推崇贤德,那么社会就不会因为财富和名利而争斗;如果不崇尚奢华和物欲,那么社会就不会因为财富而犯罪;如果不去刺激人们的欲望,那么社会就不会因为欲望而混乱。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新人教版

国学经典
【文化积累】
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
其内容包含国学经典篇目、古诗词阅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
国学经典篇目主要包含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
经:《尚书》《周礼》《周易》《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
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晋书》《唐六典》《通典》《史通》《战国策》等。
子:《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
集:《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等。
【针对训练】
(2016·曲靖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和张宝艳夫妻的颁奖词让人眼前一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诗经》《宋词》等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
1.识国学。
按要求填写书名。
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示例: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书礼易春秋唐诗
2.赞国学。
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下联:爱国学完善自我 (品美文润泽心灵)。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又如: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 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 守,蜀国北伐失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执:把持 是以:因此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从事:做事 几 :接近 而:表修饰 败:使动,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以……为贵,重视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挤,被甘简公免 岁的孔子适周
去守藏室史之职,观光,拜访老
出游鲁国。
子。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 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思想主张
立身处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 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 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 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历史观: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有落后性。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體 識不萬七代非教前禮
記 緯。同世篇。損精 之聖記
由 爸 孔 然道戴盆。神書。繼集
物
之
疏 惟
義學記世 心 亦天 之 之 四遠 術莫 立
説 序
登鄭 淺淵十經 之先極
上 已之深源九殘所 於之
序從同 其 篇 其寓。禮道
雖 異 。四先 詳故禮 莫
陳 有他誠未十七表儒可不能與三儀於大
潜 集
説易篇章得天 百禮 不言之庸聞地威後 復也文學矣同儀聖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 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行)者有志(意志)。 (9)常言道“知足常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 不失其所(地方、 的 “知足者富” 一句更进一步表明知道满足的人 位置,指立身之地) 是富有的。 者久,死而不亡 (10)《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 (不朽)者寿(长寿)。 而不亡者寿”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
当其无(指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 功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 用)。蜒(揉和)填(黏土)以为器(陶器),当 的看法是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 故有之以为
度方面的例子,其中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的处
(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 世哲学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诵读4——国学经典诵读《老子》《庄子》《周易》《礼记》等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资料免费《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yǐ)矣。
且夫(f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ào)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yǐ)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ɡ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高三语文每日诵读3——6汤之问棘也是已(yǐ)。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yuè)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pénɡhāo)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f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nénɡ)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yǐ)矣。
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fú)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ɡ)然善也,旬有(yòu)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f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3、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4、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6、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山木》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0、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让王》13、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4、凫胫虽短,续之则优;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6、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老子》名言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出自《老子》的成语功成身退—无为而治—天长地久—金玉满堂—视而不见—天大地大—以柔制刚—知足常乐—出生入死—敢为天下先—哀兵必胜—以德报怨—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受宠若惊—芸芸众生—无中生有—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出自《庄子》的成语扶摇直上、鹏程万里—御风而行—越俎代庖—大相径庭、不近人情—形如槁木—朝三暮四—庄周梦蝶—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旁门左道—盗亦有道—唇亡齿寒—人人得而诛之—独来独往—善始善终—莫逆之交—冥冥之中—勃然作色—虚与委蛇—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相濡以沫—吐故纳新—见笑大方—井蛙之见—夜以继日—望洋兴叹—何罪之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亦步亦趋—哀莫大于心死—失之交臂—不知天高地厚—无所不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捉襟见肘—分庭抗礼—变化无常—大同小异—叶公好龙—对牛弹琴—能者多劳—螳臂挡车小巫见大巫—支离破碎—每况愈下—沉鱼落雁—白驹过隙《周易》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9、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1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1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孙子兵法》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3、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4、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战国策》1、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2、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3、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楚辞》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楚辞·卜居》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卜居》)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5、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荀子》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韩非子》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淮南子》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杂家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鹖冠子·天则》2、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平话》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齐·杜弼《檄梁文》出自《史记》的名句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4、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0、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1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1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1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不如士之谔谔。
1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6、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1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淮阴侯列传》1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王世空》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