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正文内容:1. 虚无缥缈的道:1.1 道的本质:《老子》中提到的道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事物和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1.2 道的运行规律:道以无为为原则,它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万物的和谐。
2. 自然的智慧:2.1 自然的无欲无求:《老子》强调人应当追求无为而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2.2 自然的平衡:《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人应当学会保持内外的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无为而治的智慧:3.1 政治智慧:《老子》认为,国家的管理应当以无为而治为原则,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2 领导智慧:《老子》提倡领导者应当以谦虚、温和的态度对待下属,不要过度控制和干预,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4. 谦逊与无私的智慧:4.1 谦逊智慧:《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才干真正获得智慧和成长。
4.2 无私智慧:《老子》强调人应当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追求功利,以和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才干实现真正的智慧。
5. 自我反思的智慧:5.1 自我反省:《老子》提倡人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5.2 心灵的宁静:《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扰乱,才干实现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智慧体现在虚无缥缈的道、自然的智慧、无为而治的智慧、谦逊与无私的智慧以及自我反思的智慧等方面。
这些智慧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匡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追求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百家之源”。
庄子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生、自然和道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生和自然是相通的,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应该随顺天道,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生活。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游戏,人们应该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挑战和变化。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以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余嘉善之,自以为知者不言而言者不知。
”他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幸福是无法言喻的,而世俗的知识和智慧只是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满足和快乐。
他进一步写到:“有噬树之虫,无知无觉;有江海之鼠,无知无觉;岂知游者之求无离,岂知达者之坚忍?”他以动物的无知和无觉来比喻那些追逐名利和物质财富的人,批判他们追求外在的功利而忽略了内心的自由和意义。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伦理和政治的思考上。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放开手脚,不要过多地干涉社会和个人的自由,而要让自然的力量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
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为人们提供安全、平等和公正的环境,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庄子的智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中。
他的智慧不仅是理性和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与生活和自然的深入交融和感悟的结果。
他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智慧,是一种追求真理和道义的智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智慧蕴含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在他对生活、人生、道德、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中。
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庄子的智慧,领略他在思考和哲学上的卓越成就。
庄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上。
在庄子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大梦者不觉,虽千年万载而一旦不觉”这样的春秋无明与大梦觉醒的观点,指出了人生的虚幻与不真实。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我们在世间行走,经历各种疾苦和快乐,但最终一切都会随着梦的结束而消失。
庄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的超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视同、醒梦等同,这种视死如归的境界展现了他对世间事物的豁达和超然心态,显示出他对人生深刻的领悟和处理人生境遇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上。
在他的著作中,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贯穿始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庄子深刻地领悟到了自然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方式发展,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求得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庄子的这种看法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上。
在《列御寇》篇中,庄子以“南华篇”讨论了权力与正义的关系,主张用大同观念艰难地推翻青、杲的道义世界,以楚稚为代表的弱小而能、庄子的人道主义价值;在庄子的《德充符》篇中,更是针对孔子的“德充符”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其建构在系统的单位化和向度取向上的精细的训价层面为大同之前传统道义伦理建构的核心中心,因此打破了贤德、辨问以及可以双重审美又顶上出现的其它议题。
庄子在对传统伦理概念的批判和反思中发掘出了一种独特的伦理观,提出了个性至上、自由至上、大同至上的伦理哲学思想,这也是他的智慧之一。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一、无为而治的智慧:1.1 无为而治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做过多干预和控制,而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改变。
1.2 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坏。
1.3 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智慧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平衡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返璞归真的智慧:2.1 简朴生活:《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而简朴生活则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2 内心修养:《老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2.3 追求真实:《老子》教导人们要追求真实,摒弃虚伪和伪装。
他认为真实是智慧的基石,只有真实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三、无欲无求的智慧:3.1 淡泊名利:《老子》提倡淡泊名利,不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执着于物质财富的追逐。
他认为欲望的过度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束缚。
3.2 内心宁静:无欲无求的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超越欲望的束缚,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平衡。
3.3 追求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只有在精神上的提升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四、道法自然的智慧:4.1 道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与道的合一。
4.2 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生活的满足。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思想深邃丰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作品《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之作。
庄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上。
他的思想以自然、自在、无为为核心,提倡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自在,不受外在的束缚而活得轻松自在。
他的智慧贯穿于他的各种哲学观点和寓言故事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
庄子的智慧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从自然、超然物外,不随世俗习气而动。
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自在。
他曾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是短暂的,光阴易逝,人生有限,应该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永恒。
庄子的智慧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被世俗牵绊,应该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智慧还反映在他的“逍遥游”的哲学观点中。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在水中、鸟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在的约束和束缚。
他说:“逍遥游者,与时哉偕期。
游者于宇宙,飞者于天地”“腾兹乎也,逍遥于琭洋之间。
”这里的“逍遥游”,是庄子对心境自由的表达,他呼吁人们要摆脱物质的世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永恒。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各种寓言故事中。
庄子的寓言夸张生动,意味深远。
比如他讲述的“庖丁解牛”寓言,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表达了自由自在的心境,在辛劳劳作之余才能解脱心灵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还有“蝴蝶梦”寓言,通过蝴蝶和梦的对话,寓意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勉励人们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领悟人生的真理。
这些寓言故事传达了庄子对人生和自由的深刻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庄子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追求的浪潮中,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沼泽之中,迷失了心灵的方向,无法体验内心深处的自由和宁静。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顺应自然1.1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非逆其道而行。
1.2 自然的无为而治《老子》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运行,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1.3 顺应自然的益处顺应自然能让人心境平和,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内涵《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2.2 无为而治的实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无为而治的效果通过无为而治,人们能够减少争斗与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谦逊谨慎3.1 谦逊的重要性《老子》强调谦逊,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自大。
3.2 谨慎的必要性《老子》提倡谨慎,认为人们应该慎思慎行,不要轻易行事,以免后悔。
3.3 谦逊谨慎的益处谦逊谨慎能让人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与后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无为而无不为4.1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为态度,不受外在干扰。
4.2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无为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4.3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人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超然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至简至真5.1 简朴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不要被物质所累。
5.2 真诚的处世态度《老子》强调真诚待人,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
5.3 至简至真的境界通过追求至简至真,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结语:《老子》的人生智慧贯穿于整部经典之中,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谨慎、无为而无不为、至简至真等理念,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老子的哲学智慧
3 4
道家老庄
•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
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子所 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其门徒之手。
• 地位:老、庄(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 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和柏拉图(前427年-前347 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
“自然”是道的本性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
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
返璞归真;见素抱朴; 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历代绘 画分为五个等级: 自然、神、妙、精、谨细。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 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
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
• 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
•
•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 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 ·第十六章》)。
3、量变引起质变
“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4、否定之否定
“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 若讷,大赢若绌”。
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 必反、势强必弱
“反者道之动” 含义 • 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 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 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 不动,一成不变的。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 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 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 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 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 • 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 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 “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非得失 的超越。
2、道的功用
——创生宇宙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创生宇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 。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 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 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 ”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原的重 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 万物的最终归宿。
“有”和“无”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 用。 埏埴( shān zhí )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两人间的平衡是对 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 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 前提。——不敢剪:失 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 也就不存在了。
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 核心: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认识论:
•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他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 信。”这说明“道”是一个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
•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 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 “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制多 ,有无往而不胜力量,道与我们所 说的规律有相似之处。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柔弱 的“道”却使世界万物应时而生, 繁荣昌盛,万物并不会感到有压力 存在,即“道法自然”之意。正是 这种“无为”的做法却达到“无不 为”的效果。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 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 变 •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
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 达到这一境界的
内心功夫是:①“心斋”(养心气,层 次高于身斋(吃素));②“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 ③“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
道是最高原则
•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道使之 然
•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以为仁 ,而以为自然。
二、朴素辩证法• 反者Fra bibliotek之动, • 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四十章
相互转化 柔弱胜刚强
“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 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 “道”之用则是“柔弱”。
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
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 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 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 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
• “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 • 二者的关系是:
“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
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 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 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怎样解脱呢: 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道德经》七十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二十二章)
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 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 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 此提倡“无为而治”。
一、宇宙观本体论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柔弱胜刚强
• 水的哲学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 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 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婴儿哲学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 ,和之至 也。
---《道德经》五十五章
水之意象
• 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 • 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 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 “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 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 这样一些含义。
“自然”
谁挥鞭策驱四方, 万物兴歇皆自然。
—— 李白
政治家的等级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 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