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闻名于世。

在阅读《老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老子》中的智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追求名利和功利,不断奔波于事务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而《老子》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行的,无需刻意追求,顺其自然即可。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了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另外,《老子》中的“道法自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而法则是宇宙间的规律和秩序。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的,我们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此外,《老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告诉我们,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老子》中的这些智慧,让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阅读《老子》,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明白了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重要性;领悟到了“道法自然”的深刻含义,学会了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感悟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理,明白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老子》,我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益,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好地领悟《老子》中的智慧,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明智和睿智的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第一部分、上:老子在全世界都被受关注。

科技没有罪,是人把它用错了。

老子给我们的第一个是:抬头三尺有神明。

神明是你的守护神。

道可道非常道的三种解释。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骗自己。

智慧的东西是知易行难,科学是知难行易。

我们通过天地了解“道”,西方通过宗教。

孔子说太极以外的事:两仪、四象、八卦,老子说太极内的事:一生二,二生四。

没有坏人,怎样知道有好人呢。

聪明人+老天爷+老实人=全部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zou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zou狗:天地无私,任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不讲仁爱,人类必须自作自受。

第一部分、下:天地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

道生万物,天地不生不灭,它是让别人自己生,一个人要做事,要让大家都做事,不是自己做。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推拖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命,就是自己要修炼的,不要和别人比,扫地人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特殊需要修正的。

到门口就让给最合理的人,看看到自己合理了,就说:我来带路。

咒会导致自己气通畅。

,但不要引起别人咒自己。

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生:养心。

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一显耀你就被攻击,你就没有功了。

西方主分,国人主生。

功成而弗居,如来,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来就是去,去就是来。

深藏不露,露就是不露,不露就是露。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你的聪明,是老天给你的,不是你的发明,否则你怎样都达不到,那你就放弃了,他拿到了,我没有拿到又怎样,你就知道:你不是做这个事的,他拿到和我拿到一样,最后都是无。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品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品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通过对这些智慧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

正文内容:1. 顺应自然1.1 了解自然规律:《老子》强调人应该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1.2 尊重自然:《老子》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污染。

2. 无为而治2.1 放下功利心:《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惟独心无所求,才干达到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2.2 尊重自然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做强行干预。

惟独让事物自然发展,才干达到最好的结果。

3. 保持谦虚3.1 谦逊待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大自傲。

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不要妄自尊大。

3.2 学习谦虚:《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惟独保持谦虚,才干不断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

4. 追求简朴4.1 淡泊名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惟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干真正获得幸福。

4.2 简化生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和浪费。

惟独简化生活,才干减少物质压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5. 守持平衡5.1 平衡人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持平衡,不偏不倚。

在面对各种难点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5.2 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子》主张人们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要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惟独平衡发展,才干获得全面的幸福。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一个学期的爱课程学习,不仅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子的世界,还从雷老师的口述之中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老子先生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都有人研究着,应用着老子的思想智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从老子先圣的智慧中获得哪些东西呢?从宏观上来看,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即自然精神,批判原则、辩证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与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自然精神。

老子常常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主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批判原则。

老子主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

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

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老子对儒家很不以为然。

儒家主要讲礼仪,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

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

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

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

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围。

适度原则。

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

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

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

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集中精力投机钻营,真可能如愿以偿。

结果应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柔弱原则。

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秀。

当他没有太强大实力的时候,他韬光养晦,很会装子。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

”人们也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出了很多格言。

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做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等等。

一种理想。

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这“三和”亦有三特点,一是包容性。

和谐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天之道,常善之物故无弃物,常善之人,故无弃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

和谐首先是包容。

二是差异性。

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

要承认差异。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种很自我的感受,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不能强求一律。

当官的不见得幸福,当官太忙了;大学教授整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也不幸福。

我看最幸福的是的那些老大爷,每天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园遛遛鸟,自得其乐。

承认、尊重差异性是和谐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一个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层次。

差异是应该承认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问题。

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强调一种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动态平衡。

抑制权力过大或贫富差距过大符合上天之道。

老子认为,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通过上述,笔者对老子的思想做了一个简单地概述,下面就说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汲取哪些营养。

第一是学习做人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困难,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要经常反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待别人,这才是明智之人。

战胜自己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

知足者常乐,过分的追求只会令人更痛苦。

人要有自强不息之志,同时不能失掉做人的底线。

真正的长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唯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努力去帮助人的人才能如此。

第二是学习说话的智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不在多,而在精。

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别人不懂,滔滔不绝,这样给别人夸夸其谈的印象。

聪明的人少说多做,反而显得有城府、有涵养,有功劳。

所以有时沉默是金第三是学习处事的智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生活中的我们要注重细节,为人处事,不能轻易答应别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做轻诺寡信之人。

对事情,要宁可想得复杂些,遇到困难就有心理准备。

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好环节,重视细节,要大事细办,轻事重办,熟事生办,缓事急办,急事稳办,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为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第四是学习安时处顺,豁达乐观的态度。

率性而行这一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

但需要指出的是,率性而行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发展自我,否则很容易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

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及竞争激烈的现状,也要求人才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如何在逆境中自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

在社会竞争中,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胜则趾高气扬,败则垂头丧气的人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

而道家所倡导的安时处顺、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恰好为这一命题提供思想营养第五是要驰有度,劳逸结合。

大学是一个人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情感丰富是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但是,一任情感奔腾倾泻,而不以理性对其加以节制,就有丧失理智,行事走向极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牢记物极必反的警语,掌握和谐有度、适可而止的原则。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劳逸结合的处事方法。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此类情绪一旦处理不慎,就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生理上的疾病。

而劳逸结合,提倡的是学习(工作)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从生理上来说,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处事效率,从心理上来说,也能适当的缓解紧、抑郁的情绪,让主体得到一定的放松。

故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大学生都应学会劳逸结合,在不过度放纵的前提下,定时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憩。

第六是以退为进,克己谦让。

大学生时期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退守苦学才是关键。

因此应该抓紧宝贵的四年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扎扎实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也许不会在短期速见成效,但却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同时,吸取道家“谦让”的处世之道,能帮助我们更明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更豁达地对待个人利益。

第七点是要勤俭节约,理性消费。

道家崇俭抑奢的原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已经程度不一地受到奢侈消费、腐败现象和堕落行为等的伤害,他们脱离自身经济能力,在价值观念上发生错位,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节俭朴素为寒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这是一种十分不理智的做法。

要知道,奢侈消费所带来幸福感是短暂的,物欲的满足解决不了精神上的饥荒。

因为感官享受只是低层次的需要,而要满足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行为主体必须向外付出,必须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令人精神充实。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注意力放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付出和贡献上。

总结:老子的人生智慧是贯穿中国古今的思想精粹,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仍然永垂不朽。

由此就可以看出,老祖宗的智慧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发扬,不朽的智慧更需要去传承和继往开来,呼吁大学生沉下心来细细品读《道德经》,发扬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