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心理分析
关注地理学习心理,把学生变成“乐知者”
关注地理学习心理,把学生变成“乐知者”【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是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可见,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以及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
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
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
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初中地理课后反思(2篇)
反思初中地理课
地理课是我们初中时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在初中地理课后,我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改进。
首先,我发现自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可能只是片面地记住了一些地理概念,而没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内涵。这导致我在解决地理问题时经常遇到困难,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答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主动阅读相关的地理书籍和资料,深入学习地理理论知识。通过阅读和学习,我逐渐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另外,我也意识到自身在地理学习中的态度和方法需要改进。有时候我会对地理课堂持消极态度,认为地理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值得我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种消极的态度对我的学习和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意识到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改造我们生活的环境。同时,我也应该采用更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等,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首先,我发现地理课堂的内容对我来说有些难度。地理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原理也不够了解。这导致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对地理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其次,我发现自己在地理实践方面的经验不够丰富。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然而,在初中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少有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或实践活动。因此,在地理实践方面,我存在一定的欠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地理实践活动,参观了一些地理景点,并积极参加地理实验课程。通过实践的参与和观察,我逐渐积累了地理实践的经验,并加深了对地理理论的理解。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培养探讨论文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培养探讨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内部的动机,即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兴趣、喜好等)转化而来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
另一类是来自外界的动机,即在外部客观因素(如老师的要求、任务的压力、鼓励惩罚、家长的期望等)影响下转化而成的动机。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地理学习动机概述1.地理学习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而把学习目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地理学习外在动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炼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快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主要策略1.和谐师生关系教学应以学生乐学为根本追求,也就是说教学应帮助学生产生喜爱学习地理的情感,使学生乐于想、愿意说、敢于实践。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师恰当的手势,和蔼亲切的表情,幽默的话语,循循善诱的举止,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等,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
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障碍和应对措施
中学生学 习地理的
黪 河 南省 洛 阳 市 第 一 高 级 中 学 暑 小 俊
地理 学科是文科综合 中最具 区分度 的一个学科。 的说法更为直接 , 有 即得 地 理者得文综 。 但是部分 学生对 学习地理有 畏难 情绪 , 存在 着严重 的心理 障碍 , 甚 至部分 同学会产生放 弃地理的想法。 生这种想法 的原 因主 要有 : 绩差 、 心 产 成 信 不足 、 法不 当、 方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等。 本文针对 中学生 中存在 上述 问题 的原 因、 表现和解决方法 , 结合 自己多年 的教 学实践, 出一 些个 人看法 , 提 希望对 大家有
根本 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源 , ” 让学生 由此想 到这 些地理现象 与黄赤交角
联 系。 此时 , 教师在学生 已有零散 知识 的基础上 , 启发 学生一步步分析 、 综合 、 象、 概括 , 从大量感知 中理解概念 、 总结规律 , 而达 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的深 从
性 的 目的 。
总 之 , 理 新 教 材 无 论 是 在 文 字 组 织 方 面 , 是 在 图 片 配 置 方 面 , 为 师 生 地 还 都 创 设 了互 动 的 教 学情 境 , 营造 了开 放 、 和谐 的教 学 氛 围 。 师 只 有 勇 于 尝试 , 极 教 积
主动地吸取新思想 、 新理念 、 新信息 , 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 不断加强新形势
行政 区和 自然 区混合 在一块 。 再加上地 图的种类繁 多, 表现 形式多样 , 一部分 使
学生面对地图不知所措 , 像 陷入迷魂阵一样 。 好 于是部分 学生便会 产生 自己不是 学地理的料子 , 即使再努 力也不会有太高成绩 的心理障碍。 这种 心理 障碍 的产 生, 主要是方法和信心 的问题。 从 方法上看, 地理 空问的表 现, 不外就是世界 、 洲、 大 国家等 。 一方面 , 经常使 用 地 图, 就很容 易清晰地掌握地 图的轮廓 。 就像一个人 刚搬 到一个新地 方住 , 刚
高中生学习地理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
【摘要】【关键词】本文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肤浅以及学习缺乏意志力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消除障碍的相应对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培养学生对地理的良好情绪和情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意志。
地理知识:心理障碍;对策、对地理知识情感体验不深南方论刊2008年第8期教育广角2007年10月初,我对高二(15)班(选考物理)和高二(12)班(选考地理)学生进行学习地理知识用途、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选考物理的学生比选考地理的学生认为“地理知识没有用途”高出57%,选考地理的学生“厌学地理”的比率也高达22%,这说明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要,非选考地理的学生有这种思想的更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施。
在当前为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改变高中生不重视学习地理的这种现象,发挥地理学科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念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
1.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肤浅。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高中的课程设置中的历史比较短,而且在所有的学科中的地位时有沉浮,有时被作为高考考试科目,有时又被打入“冷宫”,在这种折腾中艰难地生存。
地理知识又横跨中外,纵贯古今,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复杂性指地理知识涉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包罗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
间接性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大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很远的地方,其中许多事件或现象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的。
如果不是选考地理的班,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就把地理作为“副科”处理,农村中学在课程上还把地理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任课教师许多是“搭秤”的,有些教师几乎没有学过地理专业,而是现炒现卖。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大问题时能做出贡献……”学生那种只要“学好数理化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更加强烈,在心理上认为地理没有用,认为学习地理反而占用了那些考试科目的时间,拖后腿,缺乏学习地理的动机。
高中地理学习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中地理学习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地理学科做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之一,在高中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覆盖面广,深度大,加之在初三学年没有开设地理课,造成学生知识断层,给高中地理学习增添了难度,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畏难情绪明显高中地理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理论性强,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学习难度大,因而,许多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读图能力欠缺,缺乏空间想象感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
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
目前,大多学生读图能力不强,不知该怎样使用地图,如高中地理学习中关于等值线的相关地图,学生不明白其所代表的含义,不会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造成了读图难的现象。
三、答题效率低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检测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但目前。
多数学生却面临着这样的困扰,课上老师所讲知识点都理解,但就是不会做题,不知所学知识该如何应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对知识点掌握不熟。
四、学习有效性差课后,学生往往反映知识点过于零散不易记忆。
有些知识点如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单靠机械重复记忆,效率较低。
但如果找准正确的记忆方法,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教辅资料使用欠佳教学辅助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利于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但有些学生却出现了这种现象,虎头蛇尾,一本资料半本空白,没有发挥教辅资料的相应作用,影响了学习效果。
面对高中地理学习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应对:一、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地理学习应具备求知探索与发现精神,擅于发现地理学习中的规律与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山欲险,则欲攀,最终总会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明确,地图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背的。
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解析
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解析简介本文档旨在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状况。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兴趣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
在课堂上,他们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表现出好奇心。
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展示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态度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对地理持积极态度。
他们主动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对待地理的态度积极且认真,展现了良好的素养。
困难尽管七年级学生对地理有兴趣且态度积极,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其中包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对地理概念的混淆,以及对地理图表的解读困难。
这些困难可能导致效果的下降,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建议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理知识。
3. 图表解读训练:加强对地理图表的解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 强化复与巩固:定期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与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地理效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地理学习个性心理障碍探微
自己无法赶上 , 便失去信心 , 从而产生封闭心理。 他们
在 学 习上 有 了 困难 , 做 了错 事 , 不 愿让 教 师知 道 , 对 教 师 避 而远 之 , 不 敢 回答 教师 的 问题 , 不敢 向 同学请 教 , 不 愿 与 家长 交 流 , 心 理矛 盾 重 重 , 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地
3 . 封 闭心 理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 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一种
理障碍一旦形成 , 教师必须从两方面进行反省 : 首先 ,
理轰育 2 0 1 3 年第7 - 8 期
心 理 探 微
》
— 见 念 上 克服 自我
2 . 激发 兴趣 , 诱导 思考
美 国著 名 教育 心理 学 家 D . P . A u s u b e l 指 出 ,内驱
心 理 探 微
\ 、 、 \ 、 - = :
- -
地 理学 习个 性心 理 障碍探
●李广水 / 江苏省郑集高级 中学 ( 2 2 1 1 4 3 )
生是 教 学 的主 体 ,教师 的主导 作 用通 过学 生 个 内在 需要 的行 为方式 。 一 个学 生一 旦养成 某 方面 的行 为 习惯 , 就会 成 为他们 心 理 品质 中稳定 的因素 。不 少
不如人、 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的心理。 由于地理学习成 绩的差异 ,一时无法改变其在 同伴 中的落后位置 , 家
长埋 怨 、 同学 歧 视 , 导致 学 生 形 成一 种 心 理 定 势—— “ 我不 如 人 ” , 长期 生 活在一 种颓 丧 、 抑郁 的氛 围中 , 对
障 碍大 多 见 于智 商 较 高 、 自我 感 觉 良好 的外 向型学
的群体学习环境 ;
八年级地理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学情分析
一、学习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也不高,整体成绩还不理想,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
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
程度的提高。
我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
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对待的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
把注意力集中在地理课的学习上,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
在考前突击,有必要的话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共五章,内容上较上学期少了
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
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和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摘要: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好学、会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激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为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人们对接触的事物产生愉悦的情感时,才会产生向往心理进而对其产生兴趣。
我在的地理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对于地理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热爱教师,尊重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这样就为学习地理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期末学生在贺卡上写到我像他们的妈妈一样,深深地感谢我给他们的鼓励和丰富的地理知识。
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表现。
二、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变枯燥为有趣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核心力量。
如果教学充满趣味,学生就在高涨的情绪中学习和思考。
趣味伴随着愉悦,学生接触到有趣的事物,自然会得到乐趣,直接产生出探究这一事物的意向,形成持久的兴趣。
1.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地理学生学情分析
篇一:《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学情分析一、地理学习情况对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基本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后,对于地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疆域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二、学生情况学生大部分属小学中的双差生,他们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不情愿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缺少自觉性,只要没有老师的督促检查,他们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存在严重的科别歧视,认为地理是副科,反正中考也不考,学也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这个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又落下了帷幕,其结果如何呢?年级(1)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还是保持着高昂激情,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准时地完成作业。
当然考试下来,成绩也没有辜负他们他们所负出的努力,好多人还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另外一些人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很明显。
值得表扬。
当然有好就有差,一些同学退步也是很快的,而另外一些同学,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地理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致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且出现走低的趋势,以致影响了班级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如果能把这些人抓住,这个班的地理水平还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空间。
对于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我私下的认为:他们或许对地理学科不是很重视,总感觉没有忙其它学科成绩来得快,很快的把总成绩提高上去,出现偏科的苗头,这样或许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件好的事情,有待于扭正过来。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凸显出来,地理学科中蕴含这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关键词:地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理教学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应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怎样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地理学科发展中急需探讨的问题一、挖掘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它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一门学科像地理学那样如此广泛的反映着客观现实。
地理环境给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现实,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所在。
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可以借助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
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
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高中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素材搜集探索
相结合 的课堂 。 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 活的结合点 , 精心组织学 习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形 式 , 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 , 创设 了与学 生生 活实践相结合课堂的基本途径 :从教材人手 ,改善 师生 生 活; 从活动人手 , 改变师生生活。生活化课堂 的营造 , 在民主 、 平 等、 宽松的课 堂教学氛 围里 , 师生 的课 堂生活焕发 出了生命 的活 力。 与学生 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 , 沟通 了学生 的现实生活与书 本之 间的联系 ,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 活与周 围的世界之 间的联 系, 使课堂生活成为学生 自己的生活 , 使学 生在 自己的生活世界 中获得更精彩 。 2 . 营造了一个主动发展教 师的课堂 地理 素材搜集首先改变 的是教师的角色行 为 ,以提高地理 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 围为核心而进行 的地理素材搜集 , 应用 。 必 然使 教师在教学 中的主角转变 ,成为学生学 习中的顾 问 、帮助 者、 促进者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 、 参与课堂生活 , 在师生互教互 学 中彼此形成一个 真正的 “ 学习共 同体 ” ; 其次 , 教 师的人才观 、 发展观发生了变化 , 当以知识 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活被打破 , 课 堂生活的内容延伸 到无 限广 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失去 了知识权 威的光环。 因此 , 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 , 采取交流式 、 案 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 , 逐步形成 了一 支有理论底蕴 , 能上好课的科研 型的教师 队伍 。 3 . 提 高了学生 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的主体 ,而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的 重要阵地 ,让学生多见识广泛 的地理素材 ,使每一个学生在知 识、 技 能、 情感 与态 度上都得 到了发展 。 拓宽 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 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 能积极体 验生活 , 具有较强 的
高中地理学科基础研究 学生心智认知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基本心智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特征1.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平衡性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不同步,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动荡性不平衡性产生矛盾和冲突,情感波动性较大;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混同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自主性自我意识显增,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发展,渴望脱离束缚,有自己主张。
前瞻性富于理想,迫切追求自我实现进取性不安现状,富于进取闭锁性渴望单独的空间,同时渴望被理解;内心封闭不轻易表露社会性对社会活动兴趣增强;类成人感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发展阶段适应过渡升学提高主要特点新鲜感、不适从感松弛感紧张感心理状况分析对新环境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如焦虑、抑郁、压抑、情绪波动等。
已基本掌握了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
思维方法逐步成熟处于多梦的青春期阶段。
自我意识增强,强自尊,富情感。
受到高考和择业的困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心理的高度紧张状态。
得失心理强,考试焦虑。
2.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认知发展:理性思维发展;具有分析问题的主动性;方向选择性;自我控制;)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关于高一地理学情分析
关于高一地理学情分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高一地理学情分析一、高一新生学情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科目,有些学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卷子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高一的新生,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提高,往往难于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造成部分入学成绩逐步下降,经过调研发现,导致学生衔接不好的主要问题有:1、课程内容容量增加,难度加大初中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加深,系统化,特别是上册的自然地理课程内容难度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学习方法,那么部分学生会发生跟不上的情况。
2、学习方法不科学,被动接受较为普遍。
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的内容,课前不预习,下课以后不主动复习,教材内容不理解和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机械地死记硬背,对地图不重视,不少学生表现为很用功去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力不能成正比,于是这部分学生也容易落伍。
这次考试,地理试卷难度不大,但平均分数不高。
说明刚刚到高中,很多学生对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并且高一地理很难,而且知识点比较繁复。
但是这一部分恰恰又是我们以后其他部分地理的基础,所以必修加强。
学生的问题很多,我们得慢慢地培养他们各方各面地理的能力。
二、今后教学改进措施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正反映了教学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视:1. 把握新考纲,明确方向。
地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地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2. 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 自然资源保护与心理健康5. 地理实践活动:探索自然环境中的心理健康之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地理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好奇心。
2. 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性。
3. 分析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4. 讲解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理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看法。
6. 总结讲解内容,强调自然资源保护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8.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探索自然环境中的心理健康之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程度。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5. 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科书及相关读物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软件3. 视频资料:关于心理健康和地理环境的视频4. 图片资料:相关地理景观、生态环境的图片5. 实践活动材料:户外考察所需器材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只有科学有效的七年级地理的学情分析才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行为,从而最终实现成功而高效的教与学。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地理的学情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篇一对初中学生来说,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学科特点,学习方法与小学有较大的差异。
对初中地理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学习地理的最大的困惑。
初中的地理课程与小学的科学课程在教学重点上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转变过来。
其次是老师的教法有明显的区别,小学的学科知识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反复学习的过程,到了初中由于学习任务重,课时少,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教法上有别于小学。
而这种教法在短时间内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
再次是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因此的生源阶梯性太大,学生素质出异性大。
来自乡村的学生,基础薄弱,综合素较低;来自城里的学生各方面较好。
所以,在这次考试的出异性很大。
通过这一半学期的教学发现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对地理学科缺乏热情。
今后努力方向: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知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多搞一些地理活动。
只要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在课后就会多思考,多动手,多学,多问。
课后再布置一些与当堂课程相关的典型作业,做到对当堂课的监测与巩固。
加强读图,立足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
在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以图为主体,斌且在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因此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要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一定要培养学生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篇二2001年我县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经过十多年的课改实验,我县的地理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所转变?还存在哪些困惑?带着这些问题,在平时的下乡听课中,我注重对初中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
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
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
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
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
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为了及早与高考接轨,平时训练用题照搬全国历年高考题,拔高了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恐惧。
还有一点也是应该正视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才青黄不接,现今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是没有学过地理专业的,素质不高,遇到教学困难束手无策。
地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地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因素分析地理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看似无关的学科,前者研究地球的地貌、气候以及人类的居住分布等,后者则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通过将地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心理表现和因素。
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地理背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心理学因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类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
研究表明,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常常更加坚韧和适应力强,这可能与北方地区的严寒气候和资源匮乏有关。
相比之下,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则可能更加开朗和乐观,这可能与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物质丰富有关。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地理环境也对人类的社会互动和交流产生影响。
比如,在地理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人们往往更加依靠合作与共同生存。
他们通常有着更强的互助意识和社会群体意识。
与此相对应,生活在资源丰富和安全稳定的地区的人,可能更加独立和自主,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所导致的。
另一个影响心理的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的自然景观。
大自然的美景和壮丽的景色对人类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科学研究表明,大自然的风景能够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在度假时去山区、海滩或者森林等自然景区的原因。
大自然的美景能够平复疲惫的心灵,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
除了自然景观,城市化和城市环境也对人类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在城市中的时间越来越长。
城市环境的喧嚣、快节奏和压力对人类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社会隔离等问题。
而在相对较为宁静和自然的乡村地区,人们通常更加放松和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选择离开城市,回归乡村生活的原因之一。
地理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
地理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地理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2浅析地理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摘要: 地理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时具有的心理特点,如怎样形成正确的表象、进行大量有效的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影响着他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如使用直观教具、言语直观和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都能给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地图这三大难点的学习更需要充分利用心理学。
关键词: 地理教学心理学问题地理表象在地理教学中,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心理学问题,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就能够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心理特点(一)形成正确的表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需要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如地形等)的正确表象,只有在正确表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关于地理事物的正确概念,进而正确地掌握地理知识。
形成正确的表象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心理活动的要求之一。
(二)进行大量有效的记忆。
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需要大量记忆各地的地形概况、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交通路线、资源分布、经济概况等。
进行大量有效的记忆活动是学习地理知识时,对学生心理活动上的另一个要求。
(三)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门学科内容要涉及复杂的自然现象。
它之所以具有间接性是因为地理现象在空间上大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是很远的地方,其中许多现象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直接进行观察。
因此,地理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以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它。
同时,这种复杂性与间接性还会给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积极想象与思维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由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得到一定的锻炼、发展、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习心理分析优化地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地理教学与心理学理论密切融合起来。
探讨地理教学心理问题,当然就更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特别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本章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密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两大中心线索,探讨地理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地理学习心理分析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和根本因素,学生又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只有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研究着手,才能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本节从地理学习的动机、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地理学习的迁移等方面,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地理学习动机学习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主导行为。
学生的学习为什么能指向地理学科,其原因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维持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其原因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地理学习动机问题。
研究地理学习的动机,目的在于了解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机制,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预测和控制学生的地理学习行为,为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一)地理学习动机概述地理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
动机产生于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动机——地理学习动机则是在地理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地理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动态表现。
地理学习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地理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其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学习地理的意向、愿望、兴趣,对地理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和信念,以及学习的情绪状态等。
地理学习动机是地理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它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可起如下主要作用:第一,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或待学习的地理材料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能使学生以积极的进取态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能使学生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于地理学科或待学习的地理材料。
正是由于地理学习动机具有这样的教学功能,所以要求地理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或开始新的地理课题的学习时,都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来展开教学过程,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或手段,维持或不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如前所述,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比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与他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
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样性①。
(二)地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据国内外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②。
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①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下面着重阐述这三种内驱力在地理学习中的表现特征与影响因素。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想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以求知为目标的动机因素,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
地理认知内驱力的形成,最初往往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所引发。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地理知识、技能、方法、观念等,这种学习成就本身使学生获得某种满足,原有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得以强化,进而又产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满足的欲望,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
由此可见,学生潜在的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倾向是影响地理认知内驱力的直接触发因素;而地理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内容的难易、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又与这些心理倾向的巩固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例如,教材图文并茂、叙述生动形象、编排新颖有趣,学习内容难易适中,教师的讲述形象生动、趣味盎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地理教学特点,就能经常使学生获得某种满足,从而强化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反之,教材抽象枯燥,编排呆板生硬,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教师讲述不够形象生动,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等,则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认知内驱力的下降。
地理认知内驱力的形成与巩固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地理学习目的。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①。
”而地理学习目的的确立又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不同类别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进行。
有人认为,至少可从如下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①科学价值:如学习地理,可以了解地理学在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性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进行生产布局、经济区划和防御灾害等方面能发挥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②生活价值: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就会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空间、选择位置,个人出差、旅游时就更为方便。
③文化素质价值:学习地理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祖国、了解世界等等。
④心理发展价值:学习地理可以开阔人的胸襟、丰富人的情感;地理知识的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能使人经常进行各种地理想象活动;地理形象思维的运用,有利发展人脑的右半球。
⑤交往价值:如学习地理有助于同其他地方、国家的不同民族的联系和交往。
⑥审美价值:学习地理能领略多姿多彩的地理风光,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②,等等。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认识上述意义,必然会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地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于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激发这种动机。
此外,在重视利用认知内驱力这种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发挥其他动机的作用。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心理学上把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因自己不断取得较好的地理学习成绩,在班级中赢得了相应的地位(如在班级的名次提前,获得较高的等第,受到教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尊重等);一定的地位又使学生体验到自尊心的满足,为了进一步获得这种满足感,学生会产生进一步取得较高的地理学习成绩的需要。
同时,地理学习成绩一贯突出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学业成就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与地理有关的学术或职业方面的目标(如地理学习成绩突出,可能会促使学生选择报考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志愿)。
可见,与地理认知内驱力不同的是,地理学习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并非指向地理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地理学习成绩以赢得相应的地位。
因此,它属于地理学习的外部动机。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具有外部动机性质的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
适当地在地理学习中加以激励是必要的,因为很少有学生始终把认知内驱力作为学习地理的唯一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着眼于取得个人的名誉、地位,就会影响对学科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不会产生持续而深入学习的愿望①。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附属内驱力既不指向地理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取得地理学习成绩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教师或家长那里得到赞许和认可,因此它也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往往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与表扬。
因此,教师和家长就是一个重要的动机源。
在学生没有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时,教师可从外部施予激励,或表扬、或批评、或奖励、或惩罚,也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但是不能过分依赖附属内驱力这种外部动机,而应当坚持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作用,即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辅以附属内驱力这种外部动机来促使学生学习地理。
(三)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游戏和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因势利导,促使学习兴趣的迁移等措施,对于维持和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这一内部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
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以及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与开展学习竞赛等措施,对于维持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等外部动机则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求知欲,引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所谓地理问题情境,是指在地理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技能等不足以解决新的地理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
新的未知地理认识任务,学生对新的地理认识任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学生解决新的地理认识任务的智力可能性,是构成地理问题情境的三个重要因素。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就是要处理好上述三要素的关系。
其基本途径在于:“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同必须掌握的新知识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①。
”怎样形成这种矛盾冲突呢?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地理演示或实验,利用地图、地理略图等直观手段,利用教材中各种矛盾的事实和现象,提出地理实践作业及设计假设性的地理问题等等。
例如,可利用地理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习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与成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的理解,懂得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的方法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师生共同总结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然后教师设计略图(见右图),并据此形成矛盾冲突: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图中A点所在地区恰好位于赤道附近,但为什么那里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教师有意地将“已知”(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与“未知”(为什么A地与此规律“不符”?)的矛盾,在一幅略图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形成了问题情境。
又如,教师可根据教学课题的需要,提出学生依靠已有知识不可能正确解答的实际问题或事实,来设置地理问题情境。
如为了激发学生对洋流中密度流成因知识的兴趣,可以这样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船只一旦关闭发动机便会停止不前。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水艇却在关闭了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进出由交战国英国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就是使学生明确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把学生的学习与他将来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成就联系起来,与他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