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祝福》赏析

高一语文《祝福》赏析《祝福》是出自于《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高一语文经典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祝福》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祝福》赏析(一)《祝福》是鲁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
“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可没料到,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
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
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
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鲁迅的《祝福》赏析

鲁迅的《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的《祝福》赏析,欢迎阅读。
文章写于1924年9月,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文章主要描述了封建礼教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对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批判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
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罪恶。
从语言上看,作品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借人物之口直接倾诉人物的感情,真挚朴素,无雕琢之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心:本文描述了祥林嫂被迫再嫁到鲁镇后,又被公公婆婆当做奴隶般地使唤的悲惨遭遇。
写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所受的迫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的丑恶。
封建思想的毒害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显然已经摆脱了被卖的境况,可以做稳婆了,她非常高兴。
但是,高兴之余,难免又陷入了失望,因为她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这就是说,在鲁镇,她依然受着一切旧势力的迫害。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相识,却并不认为他好,甚至还厌恶他。
那么鲁四老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这样交代:鲁四老爷是乡下人,心里有些旧意识。
他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的反对者,是热情支持祥林嫂再嫁的人,而且似乎还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信奉者。
象征。
在这里,鲁四老爷是古代权威、礼教的象征。
而“我”则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人。
“我”对旧世界和礼教的反抗,最终都必须靠别人来帮助。
所以,祥林嫂的“不幸”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不幸,她的不幸命运具有极大的典型性。
作者所要表现的实质,仍然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的一切遭遇,正是她不能挣脱、不肯挣脱的奴隶性的表现。
她的死,是她那个年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所谓的“作主”、“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展现。
深刻的现实内容和辛辣的讽刺笔调,构成了《祝福》鲜明的艺术特色。
祥林嫂的一生,不仅是她自己的不幸,更是整个旧社会的不幸。
因此,祥林嫂的不幸是社会的,更是民族的。
祝福课文精讲

祝福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全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1. 序幕:1~2段,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2. 开端:3~33段,祥林嫂初到鲁镇。
3. 发展:34~53段,祥林嫂被卖改嫁。
4. 高潮:54~65段,祥林嫂再到鲁镇。
5. 结局:66~110段,祥林嫂寂然死去。
6. 尾声:111段,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情节和主题,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文章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以及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女性,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的命运却异常悲惨。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又因为无法生育而被婆家赶出家门。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只能再次回到鲁家做工,但却因为曾经的经历而备受歧视和排斥。
最终,她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不公和残酷,也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作品通过鲁四老爷、鲁镇人等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在祥林嫂遭受不幸时,鲁四老爷等人并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同情和帮助,反而将她视为不祥之人,加以歧视和排斥。
这种冷漠和无情的社会风气,使得祥林嫂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而这种社会风气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还通过祥林嫂的反抗和不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
祥林嫂虽然身处困境,但她并没有放弃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曾经试图通过自杀来摆脱困境,但最终还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祥林嫂的反抗和不满,既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也启示了人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和权利,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鲁迅祝福分析鉴赏《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下面是鲁迅《祝福》分析鉴赏,一起来看看吧!祝福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说收于《彷徨》之中,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体现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指彻底反帝反封重要性,宣传革命思想。
全文的写作背景实在辛亥革命结束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却有出现的地主官僚统治的时代。
国内战争频发,人民保受战争之苦和官僚地主的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虽然传统的专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仍然深深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古代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她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无情的婆婆更是狠心的想要将她卖掉。
在她费劲千辛万苦逃脱后她第一次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去做佣工。
在此期间她备受鄙视和欺辱,但是这并没有使她逃脱被卖掉的命运,很快她就被她的婆婆给抢了回去并卖到了贺家成亲。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是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祥林嫂在这一段时间内过上了相对安稳快乐的日子,然而这样幸福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不久贺老六就因为伤寒病复发而远离了人世,而她的苦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不久之后她的唯一的亲人她的儿子阿毛也在她外出干活的时候被狼吃掉了。
接连经受了两次如此重大打击的祥林嫂被现实折磨的丧魂落魄,精神萎靡不振人也没有从前那么有精神了。
这样的祥林嫂受生活所迫又一次来到了鲁镇来到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虽然对她俩次克死丈夫的事很在意但是还是最终留下了她。
但是鲁四老爷从内心深处看不起祥林嫂,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仍然不让她摆供品仍然歧视她。
最终伤心欲绝的祥林嫂死在了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中。
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

祝福鲁迅赏析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以下是祝福鲁迅赏析,欢迎阅读。
祝福鲁迅赏析篇1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祝福》解读篇1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知识点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知识点回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倒叙手法倒叙手法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祥林嫂--悲惨遭遇·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1.故事情节梳理《祝福》以旧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祥林嫂后半生的悲惨遭遇。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作如下划分:①序幕(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及鲁四老爷其人。
②结局(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祝福时悲惨地死去。
③开端(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④发展(从"只有四婶"至"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写祥林嫂被逼改嫁。
⑤高潮(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写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⑥尾声(最后一段)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端的前面,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倒叙手法呢?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2.人物形象透视①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
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
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那么祥林嫂正是一个被毁灭的审美形象,小说深沉而忧郁的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②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轻视、厌恶祥林嫂,冷酷打击、无情摧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③"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做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3.环境描写欣赏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准沾手"败坏风俗"的告诫后,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
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这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
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另外,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脏的精神世界。
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置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描写方法借鉴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肖像描写是其突出特点之一。
肖像描写小说中对祥林嫂主要有三次比较集中的肖像描写,分别是第一次到鲁镇做工,第二次到鲁镇做工和临死前。
三次描写反映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的巨大变化,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描写祥林嫂脸色,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黑。
描写祥林嫂的两颊,第一次是红的;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是顺着眼;第二次是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第三次是眼珠间或一轮。
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饰物,第一次是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与第一次一模一样;第三次是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三次外貌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5.疑难问题精释①什么是"祝福"?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
其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
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描写的是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保守沉闷、停滞不前的鲁镇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的缩影,这样就揭示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吆喝,使祥林嫂精神崩溃了,鲁四老爷夫妇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内容上用"祝福"气氛反衬祥林嫂之死,深化了主题。
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善。
以"祝福"为题的含意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
②关于"我"的"说不清""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
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
第三句"我"的含混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发生。
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性。
③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
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
这一声呵斥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
这一声呵斥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④祥林嫂沦为乞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为什么作品不用常规的说法"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将定语后置,突出"空的"表现鲁镇人情的冷漠。
祥林嫂早就成了被人们遗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乞丐",人们当然不会在祝福的时候去施舍一个"伤风败俗"的"谬种"。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学二(2)班班规一、安全方面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