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祝福》教案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教案课件

鲁迅《祝福》教案课件

鲁迅《祝福》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认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祝福》发表时间及历史背景。

2. 作品梗概: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

3. 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4. 主题思想: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对人性的探讨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情节、阐述主题思想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总结作品内容和个人感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分享解读心得。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2. 第一课时:介绍作品背景,讲解作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4.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分享解读心得,进行案例分析。

5. 第四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3)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弱势群体;(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把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作品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2)作者批判精神的理解;(3)作品现实意义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3)思考作品现实主义特点及主题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悟;(2)分享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的认识;(3)探讨作品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2)剖析作品主题,阐述作者的批判精神;(3)联系现实,启发学生思考。

5. 课堂小结:(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作品现实意义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情节,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作品;(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2)认识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和关怀;(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 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2. 教学难点:(1)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2)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作品,感受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4.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自主阅读: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作品;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背景和鲁迅的创作意图;(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3)掌握作品的基本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认识文学作品在反映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祝福》发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和特点。

3. 情节结构分析:(1)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发展;(2)作品的情节安排和叙事手法。

4. 主题思想探讨:(1)揭示封建礼教对民众的压迫和束缚;(2)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社会不公;(3)体现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反思。

5. 文学技巧鉴赏:(1)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 写作练习: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建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4. 思维能力发展:评价学生在分析、解读和批判等方面的能力表现。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祝福》教案鲁迅的《祝福》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祝福》(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1、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2)结局:寂然死去(3)开端:初到鲁镇(4)发展:被卖改嫁(5)高潮:再到鲁镇(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三、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倒叙。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祥林嫂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第二教时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讨论: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陈述理由)二、讨论: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1、鲁四老爷: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

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

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

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思考: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