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鲁迅祝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6)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进一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课题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2、回顾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文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

三是为了他的敌人: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黑色的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3、创作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封建迷信、人伦关系和女性命运的故事。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信息。

把握《祝福》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剧:年轻守寡,被兄弟赶出家门,后成为乞丐。

封建迷信的影响: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遭受村民的排斥和诅咒。

社会冷漠与个人命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

柳妈:祥林嫂的婆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其他人物: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封建迷信的批判分析小说中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如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柳妈的诅咒等。

探讨封建迷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探讨分析小说中人物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如村民的冷漠、兄弟的抛弃等。

探讨人性中的善良与自私、同情与冷漠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迷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重点关注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回顾《祝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人性探讨的主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6.2 学生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等方面。

关注学生在读后感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鲁迅祝福教案范文

鲁迅祝福教案范文

鲁迅《祝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背景和鲁迅的创作意图;(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众的同情;(2)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祝福》2.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3)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教学难点:(1)对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把握;(2)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深入剖析;(3)对小说创作背景和历史语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祝福》;(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3)阐述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思考;(2)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拓展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鲁迅《祝福》原文;2. 影视资源:与《祝福》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3. 网络资源:关于《祝福》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4. 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播放设备等。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通用17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通用17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通用17篇)《祝福》鲁迅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制作贺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卡纸、剪刀、胶水、水彩笔或蜡笔及其他做贺卡所需材料;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几张供学生参考的贺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呢?是呀,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

有哪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妈妈。

3月8日是母亲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二、小组协作,制作贺卡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就亲自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亲爱的妈妈,带给她一份惊喜,号码?1.做一做。

贺卡的样式有很多,你们瞧——师边出示边简介:有心形的、圆形的、镂空的、立体的等等。

小朋友,这些贺卡漂亮吗?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设计出的贺卡会更漂亮。

你准备设计怎样的贺卡呢?跟同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让灵巧的小手动起来吧,看谁的.贺卡最有特色。

(师巡视指导)交流评议。

2.说一说、写一写、问一问。

“三八”节即将到来,小朋友有什么祝贺的话想对妈妈说吗?小组讨论(学生逐个发言,其他学生耐心倾听,待发言结束后发表见解。

在合作中,学生锻炼了听、说能力)交流反馈。

小朋友,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把刚才说的话写在贺卡上,看谁的字写得美。

不会写的字可以请教同组的小朋友,也可以问老师。

3.画一画。

小朋友,想让贺卡更加精美吗?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五彩的笔去装扮它吧。

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伙伴商量。

三、展示交流,互相学习。

(分小组、全班同步进行)四、联系生活,巧送贺卡一张贺卡,就是对母亲的一份爱。

小朋友,你准备怎样把贺卡送给妈妈呢?(指名说)《祝福》鲁迅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祝福》教案4篇

《祝福》教案4篇

《祝福》教案4篇《祝福》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设想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__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A.小说的环境描写B.人物性格形象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5.三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3.以什么为线索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6.列出情节提纲明确:1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2.倒叙3.我的见闻感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鲁镇卫家山贺家墺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6.见板书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第一次脸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第二次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鲁迅《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XX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XX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XX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XX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XX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XX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IHXX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XX后XX农村的黑暗现实。

XXX提出了“XX、科学”“XX 封建礼教”的XX,妇女XX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鲁迅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2.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

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

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

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

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试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课堂小结(略)布置课后作业: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教学步骤:1:检查作业(抽查)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又冷又尖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夫妻有别“别”在何处?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

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

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

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

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

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

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

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三,再研讨1,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3,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

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

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布置作业: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

(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教学步骤:一、1,检查作业(抽查)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二.研讨:1。

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

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

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

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

“还是”,仍然是,竟然是。

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

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

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称呼依旧。

“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