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被誉为人生智慧之书。

它以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探讨道德、道、德、无为等概念,给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指南。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和思辨,探讨其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1.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道德经开篇即以“道”引出,它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道”既表示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和原则,也代表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

道是世界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与此同时,道德经将“道”和“德”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德行是在顺应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实现道的境界。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在道德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即“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自然之法为准则,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与“无为而无不为”相对应的是“强行而不自得”。

道德经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强求,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只有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欲则刚”的观念。

它认为,欲望是人们心理的一种依赖,是人们追求私利的动力。

而无欲则刚,是指摆脱欲望的束缚,保持心境的平和与坚韧。

人们常常因为欲望而陷入痛苦和纷争,只有追求无欲,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4. 道德经中的反躬与无私道德经强调了反躬和无私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我陶醉和骄傲,要保持一种谦和平和的心态。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了无私的价值。

它认为,人们常常因为私欲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只有摒弃私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5.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道德经中的智慧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修养,也适用于人们的生活。

它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同时,道德经也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智慧。

比如,对待朋友应真心对待,对待敌人应保持善良。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对于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智慧。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道德经深邃玄奥的生活智慧

道德经深邃玄奥的生活智慧

道德经深邃玄奥的生活智慧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深邃玄奥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指导。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起首两句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间有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审视万物的本质。

它是无法被言辞所涵盖的,只能通过心灵的领悟来把握。

在当代社会,追求物质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之一,而常常忽视了心灵的滋养。

我们应该学会静下心来,通过冥想或修行,体悟宇宙的真谛。

只有通过发现自己内在的道,才能找到真正的生活智慧。

二、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柔弱胜刚强”。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柔弱与顺从可能会获得胜利,而强硬与坚持可能会带来失败。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无论代价如何。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具备柔性,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样的智慧告诉我们,在困难时期要保持平静,如同灵活的竹子能抵御风暴。

三、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中的概念“无为而无不为”表达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它告诉我们,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我们应该放下欲望,适应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的快乐,为了名利奔波,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我们应该放下对物质的贪欲,学会享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四、无觅之路《道德经》中有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

在当代社会,我们往往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功,而忽视了与他人和环境的联系。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在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困境,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

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

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

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

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

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

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

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

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

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

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百姓也不必要和在上的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一种联系,所以它叫做“太上,不知有之”。

那么次一等的政府、次一等的世代叫“亲而誉之”那就不是“不知有之”了,而是知道有而且还亲而誉之,和他靠得很近,亲切他而且赞誉他,“亲而誉之”。

当然这个境界就不如太上那个境界了。

那么还有第三类,第三类叫做畏之,第三类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对掌权的人感到很害怕,畏、畏惧。

是不是?那么还有第四层的政府叫侮之,侮辱的侮,那么就是老百姓在下的人开始对政府表示不满、开始用话来侮辱他,表示上下的这种关系的一种矛盾的激化。

那么老子这样一个说法说明什么问题呢?他认为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政府是“不知有之”,是不是?这个“不知有之”实际上我们讲的就是无论在上的还是在下的都是任其自然,任其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主张甚至反对权力或者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种人为的干扰甚至实施一种压迫暴政等等。

那么如何来避免这个问题呢?老子认为一定要顺任自身情况的发展,要让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化育自己。

所以就提出一个命题,我们刚才提到在《老子》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说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常无为而不为”的这样一个原则,那么万物将自化,万物就将自生、自长、自化,自我化育,不是通过政府、上层的干预而变化的,而是自然的、自我的一种成长、一种化育。

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那么在上的,他所遵循的原则实际上就从道来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不是?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它本身就是无为的。

所以人道效法天道,效法常道也要无为,所以侯王一定要持守这样一种无为,老子认为这样天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这也是把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层面,构成老子的政治论,而且《老子》,这五千言我们说他的一个宗旨、他的宗旨在更高层次上,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无为。

老子的书,八十一章,五千言,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章节都涉及到无为的概念、无为的思想,所以无为的概念是仅次于道的概念。

那么在老子的书里、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的概念和无为的概念实际上是一致的,道的本质就是无为,所以自然界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社会政治也要无为,所以和无为相对的有为就变成了老子所反对的内容,和无为相对的那个有为,老子反对有为主张无为。

那么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有为?现在提倡年轻人要有为、要大有作为,是不是?还不要一般的有为,要大有作为。

那么老子为什么反对有为?这不是消极吗?这就是我们对《老子》的理解,有的时候不是很好的把它理解透。

那么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管理者发的。

那么在这里老子讲的无为应该说是指统治者的一种不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的去为,这就叫有为,就不按自然本来面目去做。

有为这个词在老子的书里就变成了统治者的强制妄为、胡作非为,肆意声张自己的欲意、欲念、欲望,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下面的等这样一些作为。

特别要注意老子所反对的有为是这样的有为,甚至导致一种腐败、一种堕落。

那么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这种祸害,在老子的时代应该说已经很严重了,否则老子不会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无为的概念。

所以他呼吁,在他的书里讲“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正就是正奇,正和奇的关系。

要用一个正规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个实际上有现在的规范的意思,用一种规范的正规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但是用兵打仗就是要用奇了,以奇来治兵,奇就是非正规的、出奇的方法来用兵打仗。

那么如何治理天下呢?以无事取天下,“取”就是治理的意思,就是以无事的这样的态度,就是不搅扰人民这样一个方法来治理天下。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以无事取天下”不要那么多事,政府、管理者今天一个事明天一个事,那么造得老百姓无所措手足是不是?不要多事,要少事,不要扰民是不是?老子又说:“我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他提出了一个根据: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的忌讳越多,这也忌讳那也忌讳,那么老百姓就越来越贫穷。

忌讳越多老百姓越贫穷,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他还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大家知道利器就是锋利的武器,在这里利器是指统治者的治国的一些得力的武器,暗指像统治者的权谋、法术、人治、礼法,统治者都是拿这些东西作为国家的利器来治理天下,那么老子认为利器越多,那么国家滋昏,“滋”就是增长的意思、滋长,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暗。

忌讳越多老百姓越贫穷;权谋法术越多国家就越昏暗;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不仅是忌讳利器还有一个伎巧,这里我们所讲的人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那些邪恶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就多起来了,法令滋彰,法令也森严。

那么盗贼多有,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多,是不是?在这段话里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民和人两个称谓。

所以这里讲的人不是讲的老百姓,很多人读《老子》的时候容易在这个地方有问题:“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讲的都是统治者。

下层的人都叫做民,就是天下多忌讳而民迷贫,所以读《老子》大家特别要注意《老子》里的人和民是有区别,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对一般人讲的,主要对的是统治者讲的,是他的政治论。

当然我们说这样一种无为的理论再延伸再把它扩充那就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应该有这样的无为思想,那只是一个延伸。

那么在《老子》的原本里面讲的人、讲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

所以说完这些话以后他就引圣人的话说“故圣人曰”这是道家眼目中的圣人了,而不是儒家讲的圣人。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能做到无为那么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我地化育;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喜好安静那么老百姓也就自然地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我不是那么多事那么老百姓就自然地富裕;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过多的那些欲望,那么老百姓就自然地走向一种朴实的、朴素的这样一种生活。

所以这句话里面讲四个“我”,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这四个无这四个我相对应的下面都是民: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是不是?很显然老子的政治智慧当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指在上的要无为,要无为。

这个无为相对于老子所批评的有为。

那么他的有为就是多利器、多伎巧、多忌讳、法令滋彰这都是属于老子所批评的那个有为的范畴。

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什么叫有为?我们现在说我们青年人要大有作为、要有为,不是这个有为。

我们不要读错了《老子》,老子不是反对有为,他反对的是不按照道的这种自然去为。

那么不按照道的这种自然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你的为就变成了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社会规律而出现的一种胡作非为和胡作妄为。

那么这样的妄为、这样的胡作非为给人民带来的当然就是一种祸害。

而在老子的眼里统治者恰恰就是在很多问题上都是这样有为的。

那么他越有为在下面的那就越糟糕、越遭殃。

是不是?所以,老子讲:比如说老百姓饥饿,“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为什么饥饿?就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食税之多,食就是饮食的食,有吞噬的意思。

在上的统治者吞吃老百姓的税赋,是不是?不是把税赋拿来用在老百姓身上,那么这些重税、这些赋敛收来以后供给统治者享用,造成民间老百姓的疾苦。

所以叫“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因此产生饥饿。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说老百姓所以很难于治理,非常的困难,不是出这事就是出那事,民之难治,原因是什么?以其上之有为,这是因为统治者太有为了,我刚才已经讲了什么叫有为,太有为了、太贪婪了、太腐败了,甚至吞吃诸税,就造成社会的难以治理。

所以它叫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难治。

不仅难治民之轻死。

这老百姓甚至都轻死,不那么看重死亡了。

有的人就可以滋事了,闹事了,不怕法律制裁了。

这叫民之轻死,怎么造成的?以其上求生之厚。

这是因为统治者在上的,是他们的上面求生之厚。

什么叫求生之厚?追求这种奉养太多、奢侈、奢厚、奢华。

“厚”就是多,求生的那个欲望、求生那些东西太厚了、太多了。

是以轻死,所以老百姓才不看重生命。

所以我们说老子对老百姓的、对民间下层的这些苦难是了解得很清楚,原因找得也很清楚。

这个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有为。

在上的禁忌太多、忌讳太多,百姓手足无措,法令森严,把老百姓捆得动弹不得,严刑峻法、暴虐的政治再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

因此,民之轻死。

老子的书里面还有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都是用的民不是用人。

民之轻死。

那么用死亡来威吓他就威吓不住他了,他根本不在乎了。

是不是?所以,应该说整个道家受老子的影响,道家不是避世也不是逃世。

道家是非常关心政治,他和儒家关心的角度不同,我们说儒家很多都站在当权者的立场来考虑,那么道家是站在一个在野的这样一个立场来考虑,所以他更多地可以看到下层百姓的民间的疾苦。

比如《老子》在第五十三章讲到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