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十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这本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
它里面
包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其中十种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
第一种是无为而治,意思是要像自然一样随缘而不强求,不要做
过多的干预,相信事情会顺其自然。
第二种是淡泊名利,意思是要保持内心清净,不为名利所动,追
求更高尚的价值。
第三种是心中有道,把内心和外界联系起来,遵守道德的根本,
保持正直的心态和品行。
第四种是保持适度,又称“至简至真”,不要过度追求,而要保
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第五种是坚守中庸,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处理事情要注重平衡。
第六种是改变自己,勇敢面对自我,不断地改变自己,向更好的
方向发展。
第七种是保持谦卑,不要自大,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轻易妄自
菲薄。
第八种是尊重他人,要尊重别人的思想、情感和权利,不伤害别
人的利益,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九种是注重沟通,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不要随意猜测和假扮别人的行为和状态。
第十种是积极进取,要不断自我超越和完善自己,追求无尽的进步和发展。
这十种人生智慧,是《道德经》给我们的指引,它们可以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更好更美的人生。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 经典至极 看后受益颇多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经典至极看后受益颇多《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迷失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感到无法摆脱。
而《道德经》这部经典至极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句人生哲理,希望你读后也能受益颇多。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素抱朴”这个概念,意味着返璞归真,摒弃世俗的虚华,返回真正的本心。
少私寡欲也是对于物欲的一种呼应,教诲人们要减少私心和欲望的糅合,回归平静和淡泊的心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2. 淡泊明志,宁靜致远。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浮躁,心灵淡泊,立志明确,并且要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心变得宁静、纯净,并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开阔。
3. 知足常乐,守静笃实。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苛求,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守静笃实也是要求人们要守正和静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踏实的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4. 勇往直前,淡泊明志。
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中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
勇往直前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充满勇气,不怕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做到无畏无惧。
也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之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被外物所迷惑。
5. 见贤思齐,聚精会神。
《道德经》中提到了“见贤思齐”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高。
还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分散心神,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地的刚健和永恒,不断地自我提升,奋勇向前,坚强不息,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坚韧和坚持。
7. 温良恭俭让,先行省事。
这句话提到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之道。
道德经四句话看清人生

道德经四句话看清人生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道德经》里能让咱看清人生的四句话。
第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可太有意思啦!咱们在生活里,总是忙着去了解别人,可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最厉害的呢。
知道别人的优缺点,那叫聪明;能看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就像照镜子,别总盯着别人脸上的小斑点,也瞅瞅自己是不是头发乱了,妆花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打败别人,说明你有力量。
但能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大哟!咱们都有自己的小毛病、小弱点,比如爱睡懒觉、贪吃零食。
能克服这些,比在外面争个输赢可牛多啦!“知足者富”。
朋友们,别总是拼命去追求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
心里觉得满足,那就是富有。
有时候,一顿简单的家常饭,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让咱们的心满满的,这就是富有的感觉呀!“强行者有志”。
定下目标,就坚定地往前走,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退缩,这才是有志向的人。
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认准了的事儿,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就成功了呢!这四句话是不是像一盏盏小灯,照亮了咱们人生的路呀?稿子二:嘿,大伙!今天咱们唠唠《道德经》里那四句话,能让咱把人生看得透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生活里呀,遇到倒霉事儿别太丧,说不定好事儿就在后面藏着呢。
同样,顺风顺水的时候也别太得意,小心乐极生悲。
就像有时候丢了钱包,正郁闷呢,结果发现因为这事儿改掉了丢三落四的毛病,这不是因祸得福嘛。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别着急一下子就出人头地,真正厉害的东西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显露出来的。
就像那珍贵的古董,经过岁月的打磨才更有价值。
咱们慢慢积累,总有一天会大放异彩。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想干大事儿?别被吓住,从简单的小事儿做起。
再难的事儿,也能一点点分解;再大的事儿,也是由一个个小细节组成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可不得了。
“轻诺必寡信”。
别轻易许下做不到的承诺,不然别人可就不再相信咱啦。
古代流传至今的100条人生智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8、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3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

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道德经》。
《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且深刻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带领读者了解道家的理念和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社会,强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执着于功利和成就,而《道德经》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在当代生活中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快节奏,人们常常沉溺于竞争之中,岂不知力行无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只有顺势而为,学会随缘随遇,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
二、尊重自然的理念《道德经》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尊重,而非单纯地征服和利用自然。
今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面对的问题。
而《道德经》中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弱者为尊的伦理道家思想中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倡导“弱者为尊”。
在《道德经》中,无名之器被视为宝物,因为它柔弱而不可破坏。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不论其地位如何,都应平等相待。
在当今社会,弱者的声音常常被忽视,而《道德经》中所呈现的弱者为尊的伦理思想在现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弱者的声音,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追求内心的平静在《道德经》中,道家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定静。
他们认为,追求物质的欲望只会让人心烦意乱,而真正的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沉迷于物质追求,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
然而,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以内心的平静来面对忙碌的生活。
道德经与人生智慧.pptx

老子生平
老子的历史考证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 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 月也未曾留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 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 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道:“老子, 隐君子也”。我们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 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 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道德经与人生智慧
1
2
3
《道德经》石刻书法
4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5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6
7
8
9
名道
可可
名道
,,
非非
老子的
常 常 “道”是指什
名道
么?
《。 ;
老
子 》
“道” 是世界的本原。
—
10
《道德经》
以柔克刚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大器晚成
——Karl Jaspers
20
《道德经》的国际影响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 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 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 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 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 就是《道德经》。
2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大器晚成”。
30
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

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本学期的课程,与其说是从《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的,不如说是从《道德经》开始的。
——X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多次援引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名句,从文化的深层渊源来解释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并列举了诸葛亮、范蠡、韩信等历史名人的典故,与同学们探讨做人做事的学问,让吾辈受益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从《道德经》中提炼的四字精髓——藏锋露拙。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
应该说,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才能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
俗话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时时处处显露才华而不知避讳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并不是智者所为。
所谓藏锋露拙,并不是要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要保护自己,不招致祸患,从而在必要的时候更好的展现自己,打开成功的大门。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聪明的人要懂得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
明代洪应明在其著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意思是:雄鹰和猛虎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它们一旦出击捕食,几乎从不会空手而归。
有趣的是,在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象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既可避免因锋芒过露而遭到攻击,又可麻痹对手。
因此,君子只有善于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丕与曹植争立太子,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曹子建“才高八斗”,深得曹操青睐。
曹丕深知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远甚于自己,在这次夺位大战中,已经先输了弟弟一大截。
于是,他越发规正自己的行为,对父亲越发恭敬孝顺,对外谦虚谨慎,广交良友,赢得自己在曹操和众大臣心中的好感度。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智慧、最具有哲学家的灵魂和气质的人之一,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而老子的道德经所包含的的人生智慧,更是深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
《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意思是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时时刻刻谨慎行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
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初的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慎终如始,谨慎克制,从一而终,才能不至于辜负自己。
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学者,其学问一天天会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会增加。
求道者,随着道行的增加,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杂念也会随之减少。
越觉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学习,杂念就会越减越少,久而久之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处于人世间,应当处于敦厚,而不应当居于浅薄。
应当居于朴实敦厚,而不应当处于浮华。
六、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修身养性,只需清心寡欲,填饱腹中饥渴就可以,那些财色名利,都是对自身没有任何益处的。
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没有亲人的,但是经常眷顾心地良善的人。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点点坚持,聚沙成塔,你就是有福之人。
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财富再多,也是难以守着它千秋万代的。
这话虽是讲顺应天道、知所进止的道理,但对人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也是有教益的。
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
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
译多则惑。
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
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
”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
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
故说: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
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
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
持而不盈、富贵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
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
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
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
这是处世的大智慧。
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
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
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能够坦然释怀,该放下就放下。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或成就,然后才能谈舍得。
一些人认为舍得就是消极的放弃,这显然是很大谬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译文: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明。
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一个人总被欲望牵引,就是没有自知,不知道心灵的贪婪和心灵的陷进,感悟:很多人都曾经为自己的贪婪或便是不自胜,没有战胜欲望。
知而不能知足知止,战胜自己一切的不良习气或者性格自胜,软弱或强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悔过。
弱点。
我一位朋友,自知有一点,知道自己懒散,但是不上进,对懒散之气有自他连发心的志气都没有。
我劝他发心改变自己,知之明,且无法克服,人道中年,我笑他,打了个比喻:假如你悬在万丈危崖上,拼命往上爬就有生路,一松手就任你怎么办?努力爬还是不爬?我感觉你就是那种宁可松手,会坠入万丈深渊。
战胜自己真的难吗?真的很难,朋友无言。
凭下坠,也不愿意拼命怕上山崖的人。
生死攸关。
以无为的译文:报怨以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生于小,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
个人与个人多起于少,用感悟: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
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可以结怨,复仇一直是人类文化中动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生活,不利于世界的和平。
中国武侠故多少复仇的故事,人心魂的情节,从古希腊一直到莎士比亚在传唱,. .事里,最多的是复仇。
老子从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结论是: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冤冤相报何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
俗话说:,翻看《二十五史》时了”。
人间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残之结怨,亲人反目而结怨。
古至今在历史中流淌着黯然的泪、淡红的血。
充满史书的还有很多结怨的故事,人总结的人生经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守柔贵雌的大智慧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译文:上。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时是柔软脆弱的,树木强大了就会遭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感悟: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很能持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柔弱久。
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战胜不了它。
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看破祸福相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感悟: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译文: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不自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倚的道理。
普通人,. .胜,遇到坏事就垂头丧气。
而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好事中看到危机;能从坏事中看到机遇。
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
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
要重视“无”的价值,,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无之以为用。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当其无才有车的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给人便利,所以,才有房屋的作用。
“有”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
盆子内部感悟:“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
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做事情不要怕别热嘲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译文:一些人,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感悟:更何况是就连大道都会遭到人的嘲笑,我们就明白了,听闻了大道也嘲笑不已。
弟子问孔子,我们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
《论语》重有记载,..真正的这个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说,这个人肯定不好。
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好,好人是这样的,好人夸奖他,坏人损贬他。
六亲不和,才会有孝慈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译文:感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这段话可悟:二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
分析了智慧与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
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静中有大智慧厚重是译文: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还要轻率躁动以却能安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君在古代意思很丰感悟: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
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
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
常言道,静水流深。
内心的静是我们看事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
静能定,定能生智慧。
《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定,诚然。
..做事情要懂“正”和“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文: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感悟:正和奇是一组相对的词汇。
老子说以正治国,就是说治国要名正言顺,发布法律规章让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就是要讲规则。
以奇用兵,就是说,带兵打仗要时常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这给我们做事做人启发很大。
做人要正,讲信用、心口如一。
做事情则要讲变通,打破常规,创新方式。
如何做成大事、做难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要想做成难事,必须从容易的事着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细小的事情入手。
感悟:都是很多事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纠缠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
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老子这几句话,讲出了事物难易、大小的辩证关系.很富有哲理意味。
在老子看来,对于难事,应从容易下手的地方作起I对于大事.应先从细小处着手。
他主张先易后难,逐步完善,以蚂蚁啃骨头的劲头,一点一点击干。
老子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策略,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好的领导是怎样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