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探讨了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老子》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间万物相生成的根源,是超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言喻的力量。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道,要与道相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与智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修持与灵性追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与道相合,与宇宙相融,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欲望心,以柔性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在追求成功、名利、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沉淀与调整。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不刻意去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第三,《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通常都在以利欲驱使下去行动、争斗,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与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不争、不拥有的心态,才能真正自由、内心宽广。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失败、优劣与劣势,导致了社会的竞争与纷争。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宽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并去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带给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老子》强调了“无我无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追求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忽视了集体与整体的利益。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以竞争、攀比的心态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分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无我、无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并努力追求集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著作留下了珍贵的智慧和思考。

其中,《老子》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道家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老子》中关于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重要观点与智慧。

一、道的观念《老子》以道为核心理念,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和功利,是普遍适用于自然和人类的法则。

它以无为而治、坚守自然、谦逊含蓄为主要特点。

二、自然与道老子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初的根源,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把自然比作“道母”,人类应当学习自然,融入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谦逊,不去强求、不执着于功利和物质欲望。

他认为,只有“无为”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启示和真谛,才能做到德行高尚、宽容谦和。

四、追求人生真谛《老子》中强调人应当放弃尘世纷扰,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真理和真谛。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不快乐是因为人们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内心的幸福和真正的快乐。

五、生活的无常老子关注生命和宇宙的无常性,认为过多的掌控和执着只会带来困惑和痛苦。

他鼓励人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接受生活的变化,并且坚信宇宙的自然法则会引导人们走向景色和谐的人生。

六、谦让与宽容在《老子》的智慧之书中,强调了谦让和宽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谦虚谨慎,不争斗、不争功,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真理。

七、个人与社会《老子》中也关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真正幸福的重要要素。

个人应该为了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无私、合作的精神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努力。

八、道法自然的智慧传承《老子》中的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的人生智慧讲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而被传颂不衰。

老子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及“德治天下”。

“无为而治”,是老子对于治理国家与个人生命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治理好国
家或生命,必须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去强行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尽可能地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老子看来,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能够让事物自然地展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

在他看来,宇宙本质上是由道组成的,道是万物的本源。

而道的运行方式是依据自然规律、不断变化演化的。

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道,让自己与宇宙和谐共处。

“德治天下”,是老子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
行为先导,而不是以法律为基础。

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存在局限性,而德
行则能够涵盖更广泛的范畴,包括品德、情感、文化等等,更能灵活应对各种变幻。

老子的人生智慧,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真正可行的人生指导规范。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宇宙和谐相处;没有必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尽可能地让它自然地发展。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发扬德行治理国家,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社会。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通过对这些智慧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

正文内容:1. 顺应自然1.1 了解自然规律:《老子》强调人应该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1.2 尊重自然:《老子》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污染。

2. 无为而治2.1 放下功利心:《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惟独心无所求,才干达到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2.2 尊重自然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做强行干预。

惟独让事物自然发展,才干达到最好的结果。

3. 保持谦虚3.1 谦逊待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大自傲。

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不要妄自尊大。

3.2 学习谦虚:《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惟独保持谦虚,才干不断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

4. 追求简朴4.1 淡泊名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惟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干真正获得幸福。

4.2 简化生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和浪费。

惟独简化生活,才干减少物质压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5. 守持平衡5.1 平衡人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持平衡,不偏不倚。

在面对各种难点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5.2 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子》主张人们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要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惟独平衡发展,才干获得全面的幸福。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

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

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

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

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

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L道家的基本情况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

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

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

《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

" 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 和KTV 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

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

孑L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

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 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

孑L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

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

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

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o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

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

比如说老子, 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

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

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 ,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

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

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

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

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看风险也大。

"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

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

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

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

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 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另啲体悟。

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根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

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

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

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

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

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

《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

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看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老子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

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

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看大耳朵的老家伙。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

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看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

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値。

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

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

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

梁启超说太史僖才是老子。

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

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捋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

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

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彩。

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

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

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 o不管你穿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o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

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

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

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

《道德经》五千字,虽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旦是也不能乱读。

3.《老子》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第一是道的问题。

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

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

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

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

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看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看哲学的突破。

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

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

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 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

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

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

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认识。

鸡犬之声虽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二、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可以将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

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

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

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

》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爰借、鼓吹仁义道德。

老子认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

牛羊吃草,人吃它们的肉,表面上看很残忍,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的本性,自然的生物链,若要打破这个生物链,打破这个平衡, 就会造成秩序的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