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
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
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d53833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2.png)
[转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原⽂地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华夏名⼈志
辩证法思想
思想
朴素辩证法
《⽼⼦》的
《⽼⼦》的朴素
⽼⼦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较⽽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有善才有恶。
表⾯看来,正反两个⽅⾯是相互对⽴的,⽽实际上⼜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是⼀成不变的。
⽼⼦在《道德经》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转化,所谓“物壮则⽼,兵强则灭”。
同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下⼦实现的,需要经历⼀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胜者强。
⽼⼦⽈:多⾔数穷,不如守中。
即话说尽了,就会遇到⽆⾔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
以其多说空话⽽⼀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能够真正办实事。
⽼⼦⽈:善⽤⼈者为之下。
即善于⽤⼈者要处于低位势。
遇事能先顾及他⼈,尊重他⼈,与他⼈相处融洽的⼈,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之⾕,⽔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以下是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思考:
1. 看待自然的整体性: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皆为道的体现。
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2. 尊重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相处,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人们应该学会居于自然之中,顺从自然规律,而不是去逆行、改变或控制自然。
3. 观察自然的变化:老子提倡观察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微小的细节。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尊重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遵循自然的节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心得体会1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
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
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
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
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
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
第二章 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版权所有违者必究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正如《道德经》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
纵观《道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
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
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外。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为本体,而人为其作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他强调人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里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
对一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发展的需要,又对一切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摈弃。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他的自然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平衡理论。
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作了朴素的解释,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并且用这个道理去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
例如,他指出水能生木,而水不能生火;火能熟食,而火不能熟食;土能生金,而土不能生木;金能利器,而金不能利器。
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即不歪斜就能保持完整,不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
所谓“大制无割”,任何事物都有大小、长短之分,都可以取长补短。
这些思想也许会使我们惊叹不已,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种理念不是很落后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在他这种朴素的思想中得到了进步。
《道德经》大致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从政治角度来看,上篇是君主的修养之道,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安邦,无为而治;下篇是为人处世之道,教人们处世为人的准则。
在《道德经》中,关于处世原则方面,它讲到如何做到仁、义、忠、孝、悌、礼、乐、智、信、恕、忍等。
他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他指出,当君主不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就要出乱子,而当君主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也就要出乱子。
道德经辨证思想总结

道德经辨证思想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人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
其中辨证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辩证的方法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理念。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进行总结,并阐述其重要性。
首先,《道德经》以辩证思维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
辩证思维是一种系统、全面、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对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道德经》中的常用辩证法词汇如“是非同德相生,难易同德相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旨在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道德经》通过辨证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中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辨证思维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人们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天道。
最经典的例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不断演化的过程。
再次,《道德经》通过辨证思维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辨证思维使人们认识到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
《道德经》中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观点,反映了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应该追求学习和进步,同时注重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过分追求个人利益。
最后,《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竞争等各种问题。
辨证思维能够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辨证思维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自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和谐发展。
这都对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通过辩证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理念。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结构和表述方法上颇为复杂,它既包含了老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辨证法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辨证法探讨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提出了自然万物互相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太极”思想,把“太极”思想作为一种解释复杂现象的方法,老子把它作为一种解释宇宙现象的普遍法则。
辨证法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用辩证法讲述了自然界、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太极”,即“天地不仁,以萤为昼”,太极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它内含着一切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内含着一切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它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
老子用辩证法认识自然世界,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以“太极”为依据,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太极”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他把“太极”作为宇宙规律的根源,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方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都是基于“太极”。
辨证法也是老子道德观的根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太极”是“道”的根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也把它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把“太极”的观念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辨证法在《道德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道德观的基础,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我这次见到老子,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条龙啊!”老子告诫孔子的那些话和孔子对老子的由衷赞叹,都多少带有传说的性质,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理应不是随意编造的。
二、老子的《道德经》对世人影响有多大?老子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清静无为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它洗涤了不少迷茫的心灵,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
《纽约时报》更是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迄今为止,《道德经》已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除日、英、法、德、意、荷、俄等国外,还有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土耳其、印度,而且又有梵文、拉丁文、希伯来文和世界语。
其中除日文外,以英文和德文版本为最多(英文本90种,德文本78种)。
连冰岛这样地广人稀的岛国都有两种以上的译本。
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悄悄兴起一股“老子热”。
在西方人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穷魅力的长者。
在德国,《道德经》一书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本。
在奥地利、瑞士等国,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常常把《道德经》赠送给儿女作为结婚的贺礼。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讲话中说:“中国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从此,《道德经》身价倍增,有8个出版社争相出版该书。
老子这一部书,是在世界上唯一没有经过任何武力的推崇、而传遍世界的一个巨著。
像西方有一个著名的著作称之为《圣经》,它那个传播目前仍然高居于世界发行量第一位。
但是,可惜它是靠武力、靠枪炮、靠屠刀和鲜血推行到世界各地,与我们《老子·德道经》的传播截然不同,这一点我们要深切地感悟到。
为什么我们的《老子·德道经》不经任何人为地推崇,甚至连我们自己在前些年都未曾重视的情况下,却能悄然地传播在世界各地?这应当引起我们沉重的深思!三、西方人如何看老子?老子自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思想对德国哲学影响巨大。
德国19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的著作,对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
在黑格尔心目中,中国古代只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老子。
他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中说老子的“道”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基础。
”谢林也称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尼采也曾把《道德经》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目空一切,想推翻一切哲学结论,回到苏格拉底以前去重建其哲学体系,但苦苦探索了几十年,都没有找到他理想的根据。
最后却终于从老子那里找到了,那就是自然无为的“道”。
他亲译《道德经》,而且说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一样,都是反映世界本源的词,他还让其助手将《道德经》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用汉字写在硬纸上,悬挂在他的书斋里。
这说明他对老子是多么重视和入迷。
这两句太美妙了,太哲学了,又太文学了,然而又太深奥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位大思想家才特别喜欢这一美言。
不过各本文字上有些出入,理解上也有不同,我粗浅地认为,这大概的意思就是:谁能够在浑浊的环境中生存,并且使浑浊慢慢澄清下来?谁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又推动起来,使新的东西慢慢地催生出来?这是老子话的大概意思。
这太深刻了,大家想想,这一个智慧今天就有用,比如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搞得乱糟糟的,很浑浊,现在派一个能干的人去了,记住了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你去了以后,首先要让它慢慢地沉静下来、澄清下来,最后搞得好好的,效益好了,福利也上去了,大家很高兴。
但是你不能懈怠,安定以后,不能让大家最后平静得不求上进了,甚至像死水一潭,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张力了,那你得时时注意要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动起生命的波浪来,使它生动活泼,使它永远朝气蓬勃。
所以,海德格尔这个大哲学家,读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与感动啊!我想,照我这种肤浅的理解就可以从这一语录中抽取出思想的长长的丝,可以剥出思想的一层层竹笋,那么睿智的大哲学家们从老子那里不知道可以解读出多少丰富的内涵与智慧出来啊!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的背景……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如果我们可以像李约瑟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系就是道家,其主干就是儒家,而佛家则是依附在这棵大树上的树叶。
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元互补结构。
道家思想既是这棵大树的深根,那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处于哲学奠基人的地位,这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曾经因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
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物理学家李政道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具有相通的地方。
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伟大命题也已为基本粒子与反粒子的发现所证明。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
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中包含有永恒的真理。
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
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
托尔斯泰真会说话,到底是大文豪,一是“很大”、一是“巨大”,只相差一个字,而鲜明地凸现出不同的层次。
在他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尔斯泰对老子太喜爱了,他又开始翻译老子的言论,可以说《道德经》在俄国的流传,早期得力于他的编译本。
这时俄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成了中国古代大哲人老子的知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欧洲出现反思的热潮,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在那里非常流行,《老子》的德文译本就有五六十种。
有一位牙科医生非常可爱,他不是汉学家,又不是文学家,但是他被老子的思想吸引住了,硬是凭着一本字典、一股傻劲把《老子》翻译了出来。
这已经成为一段佳话了,实在令人钦佩!我有时候想,今天如果我们在坐地铁,或者是在坐火车时,看到有一个人在静静地读《老子》,大概会肃然起敬的。
如果再一询问,原来是一西医,而且是一位牙科医生,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加肃然起敬的,至少我会这样的。
现代人读传统的古代经典,大约已经是一种奢侈了!四、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老子《道德经》在古今中外有如此非凡的影响,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有着怎样的智慧灵光呢?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贯穿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
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
《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
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流传下来的通行本,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大批帛书,其中帛书甲、乙本《老子》尤引人注目。
二十年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竹简,其中竟然出现三种《老子》摘抄本。
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的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本《老子今注今译》,也是通常学习较重要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