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与人生境界

合集下载

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

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

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老子对人生看得很透彻。

他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是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生的总观念和价值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临大事有静气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没有作为,或者是误解为无所谓,那这样的话,老子就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事实上,老子的哲学在消极的背后,它的实质是有为。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道,我们要按照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去胡乱作为,这就是无为的一个核心精神。

在人生中,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体察规律和社会大势,然后再相机而动一击成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

这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在诱惑中保持定力,这就是无为,在机会来临时动若脱兔,这就是无不为。

强健身体,哄好自己的灵魂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是主张静心的,因为心浮气躁,则越做越错。

人做的事一多就会烦,情绪一多就会乱,当大事之时应该让自己冷一冷,静一静。

老子说的虚其心,指的就是让心回到清虚无为的状态。

我们看到,老子说实其腹,是指满足身体需要,从而把灵魂哄的也很开心。

当然,从老子的哲学来说,并不是让我们胡吃海喝,非要吃个天昏地暗弄出个三高来。

老子所说的满足身体的需要,是一种最为朴素的简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因为只有心灵的宁静,你的身体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老子人生哲学是精辟的辩证法哲学。

老子像个冷静的智者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祸福相依、万法自然的道理。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会因祸而得福,或者是因福而致祸,有的人是因利而受害,有的人是因害而获利。

所以说,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没有风度的得瑟,也不要失意的时候,感到万念俱灰,而是要学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与淡然,要像陆游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与辩证。

老子智慧与人生境界修炼

老子智慧与人生境界修炼

老子智慧与人生境界修炼(一)老子,是一位神秘的人物,神秘之处甚多:1、老子天生,耳朵特别长、大,所以叫李耳。

一出生就是一位眉毛发白的人,所以天生具有非凡的相貌。

而且只有人知道老子的出生时间,去逝时间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

2、老子一向为人低调,专心研究各种学问。

有一次孔子与老子交谈以后,对学生们讲,我知道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但老子像龙一样,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对老子的评价高的惊人。

3、老子曾要出关,尹喜把他挡住,让他留下点东西,所以有了后来的《道德经》,让世人永远称赞不绝,研究不透。

4、老子死后很多年,道教把他称为道家的先主,更把《道德经》一书奉为教中宝典,为世人更觉奇怪,为什么会是老子成为道家的宠儿,而不是其他的诸之百家之中的大家人物。

5、凡是国外的研究哲学思想的大师,都认为中国的老子,是一位很不得了的伟大的人物。

很多的思想,让国外的哲学家们望尖莫及。

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神秘现象,来共同领略一下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吧:老子的思想至所以让人难懂,不可理解,原因是因为一般的人研究《道德经》时,都是以文学、哲学的角度去研究的,但实际上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一本书。

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更加上翻译书的人,水平也不是特别的出色,才有了《道德经》让人越读越糊涂的现象出现。

下面我就以主要的几点,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老子的思想:1、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让人不可捉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很多的认为,老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有所为。

实际上是特错大错,老子讲的就是无为。

我们人类就是因为太多的有为了,才出现了不能有为的情况。

举例说明:人是万物之灵,感觉是万物之中最灵的,而我们现代人类的本能已经差不多没有了。

而动物们仍然有灵感,如地震,很多的动物都能感受到,而人却感受不到。

为什么啊?正是因为人类被外界的物质、垃圾思想搞的不像样子了,灵感都消失光了。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由老子所倡导。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随自然之道,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身心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而道是不可思议的存在,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人应该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而不是过分干预和违背自然规律。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作为的状态来寻求平衡与和谐。

二、人的追求与道家哲学1. 自然与人的关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以及顺逆适应的能力,与自然相互融合。

2. 无欲无求的境界道家认为人生的苦恼来自于欲望的种种束缚,而解脱的方法是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无为的境界。

当人们不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时,即可获得心灵的宁静。

3. 学会放下与随遇而安道家倡导人们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人应该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三、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示1.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道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环境资源,努力保护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崇尚简约与平和道家主张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人们可以降低对物质欲望的依赖,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幸福感。

3. 均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倡导人们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以缔造一个和睦的社会环境。

4. 追求人生的内在意义道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我修养。

人们可以通过深思熟虑和反省自我,探索生命的真谛。

五、结语老子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可以从道家哲学中汲取营养,修炼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顺应自然1.1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非逆其道而行。

1.2 自然的无为而治《老子》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运行,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1.3 顺应自然的益处顺应自然能让人心境平和,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内涵《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2.2 无为而治的实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无为而治的效果通过无为而治,人们能够减少争斗与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谦逊谨慎3.1 谦逊的重要性《老子》强调谦逊,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自大。

3.2 谨慎的必要性《老子》提倡谨慎,认为人们应该慎思慎行,不要轻易行事,以免后悔。

3.3 谦逊谨慎的益处谦逊谨慎能让人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与后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无为而无不为4.1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为态度,不受外在干扰。

4.2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无为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4.3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人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超然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至简至真5.1 简朴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不要被物质所累。

5.2 真诚的处世态度《老子》强调真诚待人,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

5.3 至简至真的境界通过追求至简至真,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结语:《老子》的人生智慧贯穿于整部经典之中,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谨慎、无为而无不为、至简至真等理念,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阐述了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老子》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一、返璞归真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1.2 简化生活:《老子》提倡简化生活,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

通过摒弃繁杂的欲望和物质追求,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1.3 保持本真:《老子》强调保持本真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自己最本真的样子,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改变。

只有保持本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二、无为而治2.1 谦逊为本:《老子》认为,谦逊是治理世界的关键。

只有谦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道,从而做到无为而治。

2.2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2.3 顺势而为:《老子》主张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事物的发展。

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慈悲为怀3.1 以德为先:《老子》认为,慈悲是人性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只有以德为先,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2 包容大度:《老子》倡导包容大度的态度,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轻易责备和批评他人。

只有包容大度,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乐善好施:《老子》强调乐善好施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乐于助人,慷慨解囊。

只有乐善好施,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四、守静保安4.1 内心宁静:《老子》认为,内心的宁静是人生智慧的基石。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4.2 静心养性:《老子》主张静心养性,通过冥想和静心的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4.3 淡泊名利:《老子》强调淡泊名利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道德经中的人生四大境界:你处在第几境界?

道德经中的人生四大境界:你处在第几境界?

道德经中的人生四大境界:你处在第几境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大“道”是空虚而不可见的,但是使用起来却是没有止境的。

它是那样的深渊啊,好像是万物的本原。

收敛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含蓄光芒,混同于尘垢。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我国现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梁漱溟曾经以斗鸡作为比喻讲述人生的不同修养阶段!他认为: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地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第四阶段,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不战而胜。

这和老子道德经第四章的内容相形益彰!想必梁漱溟也是研究了道德经的这一章才得出这样的道理。

下面我们看一下,道德经中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什么?你处在什么阶段。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这其中的大道。

道德经中的第一阶段:那我们先来看人生修养最初级的阶段是什么呢?处于第一阶段的人,表面上装得很凶狠、很强大,其实是心里很软弱,很空虚。

有这样一句话:想知道一个人真正缺少的是什么,那就要看看他经常要炫耀什么。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人极力去炫耀自己在某方面如何富有的时候,其实他恰恰是在表现给别人,自己在这方面最空虚,最软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

他偶然发迹,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与人生境界老子有关真、善、美、艺术和人生理想境界的观念,由于始终贯穿着“无为而无不为”的哲理精神、通体充满了原始历史的深厚底蕴,就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构成了后世中国哲学相应观念的原初起点,并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之“无为”与“真”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从“道”的本体论和“人”的存在论角度,全面深入地阐发了“无为”观念。

一方面明确肯定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质特征(《老子》三十七章;本文下引《老子》,只注章数),另一方面又从这一点出发,为“人”确立了一种旨在效法“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

从思想实质看,老子确立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不仅浸润着深厚的原始历史底蕴,精辟地揭示出原始人绵延几百万年之久的时代精神,而且还为中国主流哲学特有的“人为情理”精神奠定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起点,使其明显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

本文对老子人生境界观的分析,将立足于对其哲学精神的这种理解之上。

从比较的视角看,在西方主流哲学中,由于认知理性精神的主导效应,所谓的“真”(aletheia,truth)总是具有鲜明的“主客二分”意蕴,一方面是指外界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律亦即“真实”,另一方面又可以指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外界事物的正确知识亦即“真理”,从而在自身中兼有了“客观真实”与“主观真知”两重性的内涵。

相比之下,老子哲学则从一个全新的维度阐发了“真”的哲理意蕴,并对后世中国哲学的“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在“道”的本体论层面上运用“真”字。

他提出的“道之为物……其精甚真”(二十一章)的命题,显然是把“真”理解为“道”自身的真实本性。

表面上看,这里说的“真”与西方主流哲学的“真实”概念意指客观事物自身本质的内涵是十分接近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某些深度的差异。

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子强调的“道”之“真”,首先是指“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纯真本性;因此,它不是在“主客二分”中与人的主观认知亦即“真理”相对而言,而主要是在“天人合一”中与人的存在样态内在相关。

换句话说,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通过理性思维(“智慧”)去认识和把握外界事物(包括“道”)的“真理”,而首先是要求人们效法“道”的纯真本性,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范式实现自己的存在。

果然,老子也在“人”的存在论层面上运用“真”字。

例如,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的命题中,“真”字就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用来描述人在“知”中的存在状况,而是用来描述人在“德”中的存在样态。

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获得有关“道”的真理知识,而是要求人们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中做到“修身德真”,亦即去除“有为”文明的扭曲异化、回归原始纯朴的“天真”本性。

所以,毫不奇怪,在《老子》文本中,所谓“伪”无一例外地都是与“人为”或“智慧”直接相关,诸如“为者败之”(二十九章)、“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等等。

结果,在老子看来,只有保持不仅“无为”、而且“无知”的状态,做到“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十九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人才能够达到“真”的境界;反之,追求智慧或拥有知识不仅不能使人成“真”,反而还会使人变“伪”。

因此,与西方哲学的“真”概念在“主客二分”中兼有“客观真实”与“主观真知”的双重内涵不同,老子所说的“真”首先是在“天人合一”中意指“道”和“人”的“无为”存在样态。

这种理解极大地影响到后世哲学的“真”概念乃至汉语中“真”字的语义。

《说文解字》曰:“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这种源于道教观念的语义诠释,便带有老子哲学的浓重印迹。

按照这种诠释,汉语中的“真”字根本就没有西方哲学那种“主客二分”的意蕴,因为它并没有涉及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是直指人的存在自身,也就是“仙人”在“变形而登天”中所达到的一种特定境界。

换句话说,“真”不是指外界事物本质规律之“真”,而首先是指人的存在自身之“真”。

诚然,所谓的“变形”似乎也有西方哲学“真理”概念的“去蔽”含义,可以指人们变更甚至去除自身的凡俗状态。

不过,正如上述诠释所表明的那样,这种“变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主要是为了让“人”能够通过“登天”的途径成“仙”。

结果,汉语中的“真”字总是缺失“主客二分”的倾向、充满“天人合一”的理想。

与“真”字的上述语义相对应,在汉语中,所谓的“假”、“伪”首先也不是指主体知识的“错误”或“虚假”,而是指人的存在或行为的矫揉造作、虚伪欺诈。

《说文解字》曰:“假,非真也”;段玉裁注曰:“六书六曰‘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

”从这里看,“假”字最初根本就没有“虚假”、“错误”等认知性的意蕴,而仅仅是指使用文字的“假借”行为。

《说文解字》又曰:“伪,诈也”;段玉裁注曰:“经传多假‘为’为‘伪’。

……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

’故‘人为’为‘伪’,是也。

”结果,在汉语中,无论“真”与“假”的对立、还是“真”与“伪”的反差,都不具有主客二分的“认知”意蕴,而是富于天人合一的“人为”内涵。

老子哲学的深度影响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老子之“善”从词源学角度看,《说文解字》曰:“善,吉也,……与義、美同意”;段玉裁注曰:“按羊,祥也。

故此三字从羊。

”首先可以指出的是,汉语中的“善”、“義”、“美”等字皆从“羊”,已经在象形构造中流露出远古先民从事游牧活动的原初底蕴;其次可以指出的是,“善”等价于“吉”、“祥”的语义,又从一个角度突显了它与“人为”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事实上,正如旨在算卦占卜的《易经》“元典”所表明的那样,远古先民们的确十分关注自己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吉凶休咎”。

就此而言,中国文化可以说主要是从人为践履的视角关注“善”的。

与“善”字的这种语义相对应,中国主流哲学也总是围绕“人”这一中心,以对“人为践履”是不是有好处或利益为标准,来判定一个东西是不是“善”的,却很少围绕外界事物自身的存在来判定一个东西是不是“善”的。

这与西方主流哲学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为后者不仅往往围绕外界事物自身的存在来判定它们的某个特征是不是“善”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古希腊哲学之所以把“善跑”说成是马的“德性”,并不只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所利用,而首先是因为它体现了马自身的优越功能),而且在论及人之“善”亦即人在实践中的优越功能和伦理德性的时候,也常常强调理性知识或智慧的决定性意义(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即知识”)。

一般来说,在“善”的观念方面,老子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影响远没有孔子那样大;这与他较少关注伦理问题、甚至还对“孝慈仁义”等道德规范持否定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对待“真”一样,老子也把“善”理解成人在“无为而无不为”中实现的一种存在境界。

例如,他在“古之善为道者”(六十五章)等命题中肯定的“善”,显然就是指那些能够像“道”一样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并且由此具备了“道”之“德”的人,亦即所谓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六十二章)。

换句话说,在老子这里,不是“知”、而是“道”,才构成了“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善人”的基础。

这种观念对后世哲学的潜在影响,或许可以从冯友兰的一段话中看出一些端绪: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如人是圣人,即毫无知识亦是圣人;如人是恶人,即有无限之知识,亦是恶人。

”此外,老子在“其德乃真”的命题中论及的“德”,也不像古希腊哲学的“德性”概念那样首先是指人们具有的优越功能、专长优点,相反倒是通体渗透着“不敢为天下先”的“道”之“德”意蕴,诸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等等。

毋庸细说,老子在此赞誉的“赤子”、“婴儿”,不仅仅是指个体生命的嗷嗷待哺阶段,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隐喻着人类历史的原始萌芽时期,因此可以说充满了丰富的原始历史意蕴。

再联系到上面有关“其德乃真”之“真”的解释,老子提倡的“善人”,当然也不可能是那种拥有文明“智慧”、总想“大有作为”亦即“大有诈伪”的“妄作”之人。

就此而言,在老子那里,所谓“真人”与“善人”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指那种无需理性知识的指导、却能够在“法自然”中保持“无为而无不为”存在样态的人。

老子之“美”从词源学角度看,《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段玉裁注曰:“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

……羊大则肥美。

”当代学者萧兵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是正面而立的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祭司或酋长),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大则美’。

”倘若把两种语义诠释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在古汉语中,第一,“美”不仅是指外界事物令人愉悦的感性特征,而且也是指“人”自身的一种特定存在样态;第二,人的这种存在样态又与远古先民们的主要精神文化活动——巫术—艺术活动(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保持着直接关联。

这与西方主流哲学的看法同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后者的“美”概念总是首先指外界事物令人愉悦的特征,却很少是指人自身的存在境界。

与“美”字的上述双重语义直接相关,中国主流哲学对于“美”也往往流露出一种双重性的态度。

这就是一方面积极推崇作为人自身存在境界的“美”,尤其是大力推崇那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使人保持愉悦和乐的存在样态的“美”,另一方面却又相对贬抑单纯作为事物外表特征、并且与人自身存在的“美”正相抵触的“美”。

老子恰恰就是这种双重性态度的首倡者。

例如,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明显是把“美”与“信”(“真”)、“善”对立起来,因而可以说是对“美”持有一种强烈贬抑性的态度。

但深入分析就能发现,这种被老子否定的“美”只是针对言说论辩而言,颇类似于后来孔子反对的“巧言令色”。

并且,如果说孔子虽然一方面指责“巧言令色”、另一方面却又主张“言之有文”,那么,老子断然宣称“美言不信”,则是一以贯之地试图拒斥一切带有人为色调、充满华丽文采的语词言说。

在他看来,有关“道”的“不言之教”,即便在“说不可说”的情况下,也应该是一种直朴率真之言,即“善者”言说的“不辩”之“信言”。

事实上,老子在“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六十二章)中以肯定态度推崇的“美言”,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在“见素抱朴”中言说“道”的无为奥妙的“信言”,因为“道之为物”本来就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刘勰曾就此指出:“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