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综合练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硕鼠》属于《诗经》中的()。
A.王风B.卫风C.秦风D.魏风答案: D2.下列各诗中不属于讴歌祖先功业的作品有()。
A.《生民》B.《采薇》C.《公刘》D.《绵》答案: B3.《战国策》属()。
A.编年体B.纪传体C.本末体D.国别体答案: D4.《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是()。
A.风B.小雅C.大雅D.颂5.《诗经》中区分风、雅、颂的标准是()。
A.时代B.作者C.音乐D.国别答案: C6.《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
A.最早的抒情诗B.最早的叙事诗C.最长的叙事诗D.最长的抒情诗答案: D7.《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是()。
A.《大雅》B.《小雅》C.《国风》D.《颂》答案: D8.《九章》中有一首出色的咏物诗,诗人借物抒怀,表达了忠于故土的感情和高尚脱俗的志趣,它是()。
A.《哀郢》B.《涉江》C.《橘颂》D.《抽思》9.下列《诗经》作品中有一篇全景式地展示了古代农夫艰辛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它是()。
A.《君子于役》B.《关雎》C.《东山》D.《七月》答案: D10.《九歌》共有()。
A. 1篇B. 9篇C. 10篇D. 11篇答案: D1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有()。
A.骈文、散曲B.小说、戏曲C.辞赋、散文D.歌谣、神话答案: D12.《孟子》散文艺术风格上的最重要特点是()。
A.气势酣畅B.想象丰富C.文辞华艳D.委婉含蓄13《湘夫人》选自()。
A.《九辩》B.《九章》C.《九歌》D.《招魂》答案: C14.《战国策》的行文风格属于()。
A.严谨简约B.辩丽横肆C.自然平淡D.典雅精工答案: B15.下面散文()为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风格特征。
A.《五蠹》B.《非攻》C.《劝学》D.《逍遥游》答案: D1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句名言出自()。
A.墨子《兼爱》B.庄子《逍遥游》C.屈原《离骚》D.荀子《劝学》答案: C17.《离骚》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抒情长诗,内容非常丰富,下列哪项内容在长诗中并未具体表现出来()。
总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

总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老子和庄子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无极的至道,即“道”。
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道具有无形可识的特性,超越了人们的理解力,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去领悟,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即通过不干预,不强求的方式去处理事务,让自然的力量自主运行。
他认为,人们违背道的本性,追求欲望和功利之心,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类的苦难。
只有回归到道的本质,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庄子是老子的思想传承人,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注重生命和自然的哲学思考,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存在形式。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抛弃功利心和欲望,无为而不为,顺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放松和修身养性。
他还讲究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和自我解放的思想,主张从心灵上实现和谐和自由。
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重要的观念是“道”、“无为”、“自然”和“心性”。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事物,不强求、不追逐功利,而是要顺从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们强调放下欲望和私欲,追求无为而治的状态,通过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真实的幸福。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观念成为了人们追求宁静、淡泊和自由的重要价值观。
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和审美观念。
道家的思想观念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放松。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两个字是古代“六艺”之一?(A)A. 礼、乐B. 书、数C. 射、御D. 琴、棋答案:C2.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是《论语》的作者?(B)A. 孟子B. 孔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B3.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出自《离骚》?(D)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答案:D4.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两个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A)A. 小篆B. 草书C. 隶书D. 行书答案:A5.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A. 王安石B. 柳宗元C. 欧阳修D. 曾巩答案:D6.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出自《将进酒》?(B)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案:B7.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两个字是古代“五音”之一?(A)A. 宫、商B. 角、徵C. 羽、徵D. 宫、羽答案:B8.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是《庄子》的作者?(D)A. 孟子B. 孔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D9.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出自《春晓》?(A)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案:A10.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两个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B)A. 笛、箫B. 琴、瑟C. 鼓、锣D. 钹、镲答案:B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答案:论语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____________的《离骚》。
答案:屈原3. 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指____________。
答案:射箭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____________的《静夜思》。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5篇材料)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5篇材料)第一篇:《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
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老子所著。
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
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
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老子》第一章既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
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
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老子》二章

3、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实词。
4.老子以水作比,阐述人的美德,他推崇的人的美德都有哪些方面?
5、老子讲不争,为什么却要推崇为人处世的诸多美德呢?
四、总结
五、练习:背诵课文。
六、作业:积累识记文言词语。
个案补改
学生积累诗词。
教者以经典导入,引起学生仰视。
引导学生列举成语,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诵读,指导阅读方法。
教案序号
26
出席学生数
课 题
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
授课时间
9.25
教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经典语句以及重要实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出声的朗读,在把握文言文韵律的基础上,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起思索,更多地阅读经典。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的体会过程中,把握两篇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一、语文活动:
二、导语: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
三、新授:
1、列举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成语:
“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师准备
研读课文
学生准备
熟读成诵
教
学
过
程
一、语文活动
二、导言: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道法自然”,这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二、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2.作品简介—《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以“道德”为纲领,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于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春秋战国】庄周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介绍

【春秋战国】庄周简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介绍庄子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周,字子休[2]。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
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旅游文化概论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旅游文化概论考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墨子名( A )A、翟B、况C、轲D、耳正确答案:A2、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A、前期的母权制B、前期的禅让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正确答案:C3、中国旅游互联网文化进入成熟期后,下列哪一项是携程的差异化路径?_______A、在强化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开始更深入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加强了全球化布局B、聚集出境游体验和互联网创新,瞄准年轻客群,利用双十一打造了一系列目的地IPC、宣布将业务拆分为旅游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两大板块,在金融服务领域发力,尝试差异化经营D、背靠点评的超大流量优势,发展旅游相关业务,酒店间夜量增长迅速正确答案:A4、成语“紫气东来”与哪个人物有关( )A、列子B、庄子C、老子D、孔子正确答案:C5、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A、夏代B、三皇时代C、五帝时代D、商代正确答案:D6、有关西方旅游文化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
A、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B、强烈而多样的旅游动机C、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D、节制性的旅游消费观正确答案:D7、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
A、吴道子B、韩干C、李思训D、闫立本正确答案:A8、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A、商代B、夏代C、秦代D、周代正确答案:D9、禅宗主张( )A、渐悟B、无为自化C、顿悟D、道法自然正确答案:C10、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A、《史记》B、《三国志》C、《汉书》D、《后汉书》正确答案:C11、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是(A)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本草纲目》正确答案:A12、兵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A、孙子B、墨翟C、孙膑.D、李悝正确答案:C13、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D)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正确答案:D14、“胡同”一词借用了什么语的词汇( )A、藏语B、满语C、蒙古语D、维吾尔语正确答案:C15、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C )A、明代李时珍B、东汉张仲景C、东汉名医华佗D、孙思邈正确答案:C1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朱熹B、孔子C、王阳明D、董仲舒正确答案:D17、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晋、唐、宋、明各有不同,大致说来,唐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
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辨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大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概括:《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老庄学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中惟一可以与儒家学派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庄之学深奥无比,笔者学识浅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不吝指正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老
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
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
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
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四十二章)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衍生于“道”。
继而认为“道”
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五十一章)的,“道”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而且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永恒意义。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那么,“道”又是何物呢?老子认为,
“道之为物,惟恍惟憾刀(二十一章),没有固定形体,因而“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持之不得”(十四章);又说“道常无名”“无名,天地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虽然老子还不能清楚他说明“道”
的特点,但是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负概念“无”来作为万物本源的,这
是人类认知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老于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辩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等对立统一的
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提出了“反者道之
动”(四十章)的命题,辩证地指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从而引出了贵柔、守雌、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
一书中蕴含辩证因素的警句,如“柔弱胜刚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大巧若拙”、“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渭沼生辉,千古流传,已成为我
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时代的局限,老于哲学思想不免带有原始、朴素的
性质,包含着机械、片面的成分,如忽视事物对立面转化中的必要条件等等。
《老子》还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社会观念,提出了反对剥削的平均主义思想,
指出“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当时的“人之道”却是“损不足以奉
有余”;并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端,揭示出了人民生活艰难的根本原
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七十五章)认为“服文彩,带利剑,厌饮
食,财货有余”的贵族们是十足的“盗竿”(强盗头子)(五十三章)。
还描绘
了一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国图画。
但是,把“绝圣弃
智”、“无为而治”作为到达理想国的途径却是消极的。
至于老子反对智巧,倡
导“寡欲”,鄙薄礼义,攻击仁慈,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去等等,
应该看成是他对当时杜会自私、欺诈、言行背离等丑恶现象的愤慨和呐喊。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自宋代苏拭始,怀疑其中的一些篇目不是庄周所作,但至今未得信据。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天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从“道”的观念出发,认为万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虽有差异,其本质却是同一的,所谓“通天下一气”(《知北游》),“万物一齐”(《私水》),“道通为一”(《齐物论》)。
这就是事物的总体性、同一性。
同时,庄子又认为各种事物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即“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且事物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们,各自都向着相对立的方面转化,所以“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则阳》)。
在事物的认知问题上,庄子十分强调认知的相对性,认为“知有所侍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大宗师》),而且“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秋水》)。
这样就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导向不可知,并由此而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口的观点,得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同上)的片面结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局限性。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皙学的概括。
《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邪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筐》)的社会现实。
为此,庄子提出了斥责仁义和圣贤、弃绝智巧和技艺的治世方针,主张退回到原始蒙昧的社会去,认为“绝圣弃知,天下大治”(《在宥》),因而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即是最大的作为。
这固然是庄子明察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却又看不到出路的哀叹。
庄子的社会观同老子简直如出一辙。
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倡导“无己”,忘掉自我,不追逐外物,不谴责是非曲直,这才“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才能凝神寂志,恬淡自适,达到顺应自然的境界。
但过分强调顺应自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命之行也”(《德充符》),这就走向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庄子》可以说是一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论文汇编,然而却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庄子神妙无比的语言艺术。
《庄子》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地创造性地用寓言来说理。
庄子认为社会“沉浊”,“不可与庄语”,因此虚构夸张,嬉笑怒骂,“心如泉涌,意如飘风”,创造出数以百计的寓言故事,透过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庄子》语言艺术的又一特点是丰富奇特的想像力和体物入微的描绘。
全书以粗线条的手法勾勒出了渔父、屠夫、画师、隐士、射手、儒生等等众多呼之欲出的形象,描绘出了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等大自然的奇观,其意境之深邃玄妙,构思之奇特险峻,设喻之形象贴切,抒情之浓郁强烈,文意之飘逸飞动,均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令后世多少文人墨客“倾倒,醉心,发狂”(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
此外,《庄子》中的大量寓言故事及由此化来的大量成语,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邯郸学步”、“吐故纳新”、“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痀偻承蜩”、“陷井之蛙”、“越俎代庖”等等,己成为汉语言文学宝库中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