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1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不可错过哟。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25部国学经典

25部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学术传统,它集中研究和记录了过去的许多精彩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并在今天尽可能传播着这种渊源深厚的学术传统,以及它给我们世世代代带来的重要影响。
尽管过去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优秀的书籍,但它们只能说有些更优秀,更具影响力。
下面是中国国学经典中的25部最重要的书籍。
1、《论语》:论语,又称《老子》,是《四书五经》之一,作者是孔子。
本书全部以孔子的话语形式记录,着重强调“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通过细致的反思来研究诸子之言,以继承和发扬古代知识。
2、《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儒家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
它把四书拉在一起,以儒家观点解释其中的内容,并且涵盖了几乎所有古代儒家著作的核心思想。
3、《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性古典作品,由十三史史家和汉代司马迁编写而成,包括305首古诗歌,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今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来源。
4、《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
它主要包括无政府思想、和平理念和尊重社会和谐。
5、《孟子》:孟子也叫《梦诗》,是儒家著名著作,由孟子编写,内容涉及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尤其清楚强调仁爱的伦理道德,开创了中国礼仪文明的先河。
6、《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献,历时超过1000多年。
本书是十七世纪学者谢灵运根据传统文献收集整理而成,是一部记录迄今所知历史文献中最完整的启发式综合性史书。
7、《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关于齐桓公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根源。
全书由四卷组成,主要内容是介绍齐桓公的政治理想以及治国的方法。
8、《孝经》:《孝经》是古代中国家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道德精神的表达。
它把孝顺父母视为礼仪的根基,要求子女忠于父母,尊重他们,并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
9、《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国家史的一部重要史书,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左丘明。
国学经典 - 古代经典书籍介绍与阅读指南

国学经典 - 古代经典书籍介绍与阅读指南简介古代经典书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这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你介绍几部著名的国学经典,并提供阅读指南。
1.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中国人民优秀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
阅读指南:•在阅读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孔子的背景和生平;•阅读时,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并注重注释部分的阅读。
2.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民歌总集,也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五言句式写成,内容涵盖了起源神话、政治抱负、生活百态等各种主题。
阅读《诗经》,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情感与智慧。
阅读指南:•在阅读前,可以简要了解一下《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风格;•阅读时,可以关注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注意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预测和哲学著作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六十四卦象来推演人事、天地变化,并将其归纳为六个爻位。
阅读《周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并提供人生的思考与决策方法。
阅读指南:•在阅读前,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卦象和卦辞的含义;•阅读时,注意理解卦象和卦辞所代表的意义;•学习《易经》的基本阐释方法,如概率计算和辩证思考。
结语以上介绍了几部重要的国学经典著作,并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指南。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古代经典书籍。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发。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书籍内容请以原著为准。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1.《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2.《孟子》《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庄子》《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4、《孟子》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墨子》墨子,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的先祖是宋人。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国学经典书籍有哪些_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有哪些_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四书》《四书》不是一本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是国学的核心,要学好国学,熟读《四书》是基本功。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来说,是古时读书人入门必读经典;《中庸》是国学的心法;《论语》是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孟子》在宋朝后与《论语》并驾齐驱。
2《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讲述的全是纯洁的思想、高尚的行为。
在艺术形式上,《诗经》还略显粗糙,艺术表现也不够成熟,但却篇篇都是正能量,是涵养精神最好的诗歌,其后的唐诗宋词,虽然在艺术形态上达到了巅峰,但这方面却远不如《诗经》。
3《传习录》读这本书,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阳明学问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来自这里。
阳明龙场一悟后脱胎换骨,成为千古佳话。
《传习录》这本书是阳明心学的主体,提出了满大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观点,特别是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使儒家思想脱离了朱熹理学的繁琐禁锢,变得简单、唯美、实用。
《传习录》后来风靡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4《菜根谭》《菜根谭》是明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被认为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正心诚意、修心养性、涵养品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这本书集儒释道思想为一体,通过简易的诗句和警世的喻言表达出来。
读来使人心旷神怡,又感慨万千,想必是作者饱经世事沧桑后的深刻体会。
所以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5《五种遗规》。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读《周易》,学会最高明的思考读《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读《老子》,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读《论语》,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读《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读《孟子》,成阳刚之骨,养浩然正气读《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读《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读《近思录》,明天理,正道统读《传习录》,看顾内心,知行合一读这十部经典,也绝非读了十本书这么简单,而是在郑重接过先贤的十大衣钵,并对自我人生、家国天下予以十种大安顿。
读书,是一种修行;读经典,是一种修炼;读顶级经典,是一种境界!宋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年代:南唐作者: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年代:宋作者:苏轼定场贺老今何在。
几度新声改。
怨声坐使旧声阑。
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拭问谁能晓。
七岁文姬小。
拭教弹作辊雷声。
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虞美人》年代:宋作者:秦观高城望断尘如雾,不见联骖处。
夕阳村外小湾头,只有柳花无数送归舟。
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
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虞美人听雨》年代:宋作者: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一杯莫落吾人後。
富贵功名寿。
胸中书传有馀香。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
江海消闲日。
看君天上拜恩浓。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关于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

关于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国学,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先进文化、一种时尚文化,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书》《四书》不是一本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是国学的核心,要学好国学,熟读《四书》是基本功。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来说,是古时读书人入门必读经典;《中庸》是国学的心法;《论语》是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孟子》在宋朝后与《论语》并驾齐驱。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讲述的全是纯洁的思想、高尚的行为。
在艺术形式上,《诗经》还略显粗糙,艺术表现也不够成熟,但却篇篇都是正能量,是涵养精神最好的诗歌,其后的唐诗宋词,虽然在艺术形态上达到了巅峰,但这方面却远不如《诗经》。
《传习录》读这本书,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阳明学问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来自这里。
阳明龙场一悟后脱胎换骨,成为千古佳话。
《传习录》这本书是阳明心学的主体,提出了满大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观点,特别是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使儒家思想脱离了朱熹理学的繁琐禁锢,变得简单、唯美、实用。
《传习录》后来风靡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菜根谭》《菜根谭》是明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被认为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正心诚意、修心养性、涵养品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这本书集儒释道思想为一体,通过简易的诗句和警世的喻言表达出来。
读来使人心旷神怡,又感慨万千,想必是作者饱经世事沧桑后的深刻体会。
所以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五种遗规》这本书是清朝名相陈宏谋所编辑,是清朝时期社会教育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
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
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
“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
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
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
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
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读《周易》,学会最高明的思考《周易》这部书最伟大之处,就是完美解决了儒道合一的问题。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两根大梁,《周易》则以天道而明人事,致广大而尽精微,真正将中国文化引向了“天人合一”的大方向和终极高度。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
读《周易》,就是参悟掌握一种天地间最为高明的思维方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以往的人研究易,多将注意力放在其中的卦爻辞、象彖传、系辞传等文字的哲理和人事解读上,而忽略了那些符号,以为只有卜筮之用。
其实周易最伟大的正是它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统是难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却可以用符号系统完美模拟,而易经卦爻符系统正是对天道系统的完美模拟,其中精义,究之不尽、用之不穷。
中国文化中重视这个符号系统的流派也有,却多落于占卜、风水等术数,实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过是对这个符号系统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根本是舍本逐末。
以这个认识为基础,通过研究卦爻符系统中的位置、关系、转换等去理解体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体会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及这部书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读《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中国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情和有着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而《诗经》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这正是诗情的本质。
夫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读《诗经》,言语不能从粗鲁变得文雅,文化无法从粗野上升到文明,又说出了诗情对于人心的滋养、对人群的教化之用。
这两句话的反面,也正是这个时代的病。
《诗经》中那些动人诗篇,则正是药方。
读《老子》,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易经》是中华文化百家之源,道家则是其天道部分的最高代言。
有人说老子的学说不成系统,所以不够哲学、不够档次,这种想法才是真正的不上档次,这种人悟道也已没有指望——大道无极,如何系统?“系统”本就是一个设定范围的局限性概念,本就是不达于道的。
所谓哲学,更多只是一种思维游戏,游离于大道之表而已。
老子五千言之所以能够言尽天道、成就出博大深邃的天道系统,其言说模式恰恰是不求系统,而只是字字句句不离于道,于是才能呈现出一种没有系统的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天道系统。
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面言德,为我们标示出这个系统的唯一明确特征——天人和合、人道混一;天道显于人即是德,人德合乎天即是道。
读《老子》,便是读那份道、德一体的天人合一之境。
读《论语》,好好做人,做个好人《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尽管这部书中含有无尽的人生智慧,我们也要承认这部书并不深——而其珍贵和伟大,也正在于此。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息息相关,更因为书中告诉我们的,多是基于人之常情之上的常识,而常识往往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我们最容易在人心和社会的混乱和复杂性之中,忘却大道至简、真实确正的常识所在,而从此失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这些常识所指向的最终一点,则不过是两个字——做人。
知礼义廉耻,做谦谦君子;好好做人,做个好人;这就是孔子要教给我们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
而这,也正是读《论语》的最大价值所在。
读《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并驾齐驱的两位大咖,区别到底在哪里?我的表述会是这样:老子告诉了我们天道至德是什么,庄子则告诉了我们,将这天道至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会是怎样——有什么思想,是怎样境界。
这种思想,就是“齐物”——生死一如,万物一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境界,就是“逍遥”——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哲学大师冯友兰概括庄子思想:“游于逍遥,论于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超乎象外,正是那把打开一切的钥匙。
如此,人之身心,才能最终得以安顿。
读《孟子》,成阳刚之骨,养浩然正气孟子是孔子道统的最好继承人,其学说囊括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精华。
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孟子这个人的气质,准确说是气概。
他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阳刚、最纯爷们儿的一个。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孟子这些话中,感受出那种舍我其谁的慷慨和无畏之气。
这正是孟子最独特和最珍贵之处。
这种气,来自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便是浩大的正气,所谓浩然正气。
读《孟子》,除了学习体悟儒家智慧,更是熏染存养孟子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难得一见的天地正气!读《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史记》记录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既是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在中国历史著作中有着开创和标杆式的伟大地位。
太史公司马迁自述《史记》的写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句话对《史记》的精神进行了最高的概括——“究天人之际”,这本书里塑造演绎的人物,无不鲜活生动、让人难忘,为我们揭示出的则是成败祸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变”,历代兴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轮回循环里,也展现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这不是单纯的自谦,更是在看尽兴衰成败后的一份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命运的超然。
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参悟这蕴含在历史之中、超越于历史之上的深刻内蕴。
读《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和说法记录,由弟子法海记录。
禅宗是在六祖大师手中真正发扬光大的,他实际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祖师。
这部书,在中国高僧著作中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在佛教传统中,只有佛所说法能称为“经”,其他高僧大德的著作只能称为“论”。
《坛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喜爱和推崇的一点,是全书没有一点宗教色彩,说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禅宗妙谛。
禅宗一向被称为佛门的道家,《坛经》也和《老子》《庄子》一样,是一部纯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
经中字字句句都妙意无穷,值得一再玩味,体悟不尽。
而说到底,是落在三点真谛上——无念,无相,无住。
无不是没有、拒绝、压抑,而是不执著在意,须超越跳出,以达到六祖所说“道须通流”、通流即道,一旦执著就会滞住自缚,违道是违在这里。
无念是对自心,无相是对外物,无住是对行持;有内有外,有分有合,有知有行,而处处不离于空无之本体。
这既是一条路,也是一个方向;路的名字叫做修行,方向所指,叫做明心见性。
读《坛经》,是一条修心之路,聆听着来自天地和内心最深处的谕旨。
读《近思录》,明天理,正道统《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很多人都对理学排斥,觉得“存天理、灭人欲”式的教条生硬可厌,实际上完全是一种门外汉的看法。
理学和心学之所以成为先秦诸子之后的两大思想高峰,就是因为它们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虽然以儒家为主体,却是分别吸收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精华后的新儒家。
理学的实质,就是融入道家之深度后的儒家面貌。
太极、理、气等概念,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
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读这本书,是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砺炼,对认知是巨大提升。
读《传习录》,看顾内心,知行合一《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
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
更为难得的是,王阳明虽是一个大学者,其书和思想却无论读书人还是非读书人,都可以读可以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也是心学比理学更为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更为紧迫切实的意义: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和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此时,你就需要读读《传习录》,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这十部最伟大的中华经典,绝不只是十本书而已,而是中国文化的十个面向、十种高度,中国人的十种修行、十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