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幼儿园《大学》经典教案

年级:幼儿园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古诗朗诵的方式表达情感。
4. 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
2. 指导幼儿学会用古诗朗诵的方式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理解《大学》中的抽象概念。
2. 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打印版2. 《大学》诵读音频3. 教学挂图或PPT4. 朗诵道具(如扇子、灯笼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大学》的背景知识,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大学》内容1.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大学》原文,边读边解释生字、生词。
2. 引导幼儿理解《大学》中的基本内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通过讲解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大学》中的抽象概念。
三、诵读《大学》1. 教师播放《大学》诵读音频,让幼儿跟读。
2. 教师指导幼儿学会用古诗朗诵的方式表达情感,如抑扬顿挫、重音、停顿等。
3. 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段《大学》内容进行集体朗诵。
四、展示与评价1. 各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幼儿的朗诵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大学》的价值观念。
2.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鼓励幼儿课后与家人分享《大学》的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大学》内容时,要注意深入浅出,让幼儿易于理解。
2. 在指导幼儿朗诵《大学》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3.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经典文本,它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
作者:曾子,姓曾,名参(zēng shēn,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山东临沂平邑县),后移居鲁国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第一章(1)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注释(0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全文及译文,四书之首,古代每个读书人必读篇章!

《大学》全文及译文,四书之首,古代每个读书人必读篇章!《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成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将《大学》列在首位,成为儒家最经典书目。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宋代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除旧的思想习气,以求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治国安邦的宗旨性典籍《大学》简介

治国安邦的宗旨性典籍《大学》简介治国安邦的宗旨性典籍《大学》简介《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简介,欢迎阅读。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XXX,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XXX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XXX。
”《太甲》曰:“XXX之明命。
”《帝典》曰:“XXX。
”皆自明也。
第三章XXX《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XXX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XXX。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XXX,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XXX。
有XXX,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正人,终不成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正人,终不成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克不及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民气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世界之物,莫不因其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能成为国学经典?二、新课讲授1. “三纲八目”讲解(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经典名句讲解(1)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身:君子必慎其独也。
(3)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三、课堂讨论1. “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提高自身素质。
五、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三纲八目”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心得。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大学》全文及译文,四书之首,古代每个读书人必读篇章!

《大学》全文及译文,四书之首,古代每个读书人必读篇章!《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成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将《大学》列在首位,成为儒家最经典书目。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宋代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除旧的思想习气,以求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而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二:《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
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出自《中庸》。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三:《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
《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四:《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五:《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
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
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六:《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
《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七:《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弟子规》
是教育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敬师长、和别人平等相处,懂礼貌、讲信用等,而这些是一个人和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