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 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昧, 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智慧, 不昧是常放光明。) 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 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时常 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本性 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哪里的!所以我们的 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也!” ——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
“明明德”各家注解:
张居正直解: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各家注解:
王阳明解: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
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 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 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 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 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 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 德’。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 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 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 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 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 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知 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骗 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

大学》讲义

大学》讲义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 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 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 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 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 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 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 “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 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解释“本末” • “格物致知”章的解释遗失。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 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 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 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释 “诚意”

•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 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 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 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 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 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 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 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 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

《大学》讲义

《大学》讲义

《大学》讲义目录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二、大学之道,在亲民三、至善是心之本体四、知止而后有定五、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六、理清八条目,“诚意”、“正心”是两个关键环节七、格物功夫须晓得“头脑”八、自慊与慎独九、“诚”既是本体,也是功夫十、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十一、“心不在焉”是正心功夫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为孔门第一义,取“大学”两字为本篇命名,这个“学”出自《论语》,曾子著《大学》的目的正是要阐明孔门之学。

只是“学”字被广泛地使用,在《论语》各章“学”的涵义也有所不同,在“学”字前面加一个“大”,对“学”之涵义予以界定。

《大学》所言“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乃为己之学、成德之学,不是学习知识与技能。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子罕》)。

来孔门求学,学习的目的不同,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学习技艺,此学义浅。

君子志于道而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为己之学,“学”即是“适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为政》)此“学”义深,孔子自述其为学历程,必然是为己之学,“适道”就可以省略了,所以直接从“学”而过渡到“立”。

“学”等于修道,“立”,即把德性立起来,成就了德性。

这个“大”还有特别的意义,《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既然说“天下”,说“大本”,说明“中”也有“大”这层意思。

朱子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何为“大人”?阳明先生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阳明先生特别指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天地万物一体,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能全得此心之本体,自然与万物浑然为一体。

修习此学的最终目的,要成就大人的德行与功业,从内圣功夫上说,此心应“止于至善”,从外王事业上说,要明明德于天下。

东汉郑玄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

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也就是新⺠,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解读

朱熹: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南怀瑾“大学地道,首先在明白明德地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地工作,达到极其圆满地至善境界”.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第一,在两千多年前地中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地阶段,中国地传统文化,本来就儒、道并不分家地一个道统时代.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学》作者曾子,就生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他是传承道统心法地中坚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在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为中央,尤其在文化习俗上,还是以周礼为准.所谓子弟八岁入小学,到束发而冠地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之学,也就是准备作一个真正大人,已经不是童子地细(小)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那么,大人之学所教授地,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地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这个“明德”.所以这一句书里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这种用法,在上古时代,是很平常地.例如:父子,子子,亲亲等,都是把第一个字当作动词,第二个才是名词.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地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地本分;对自已地亲人而言,要做到对亲人地本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了解了以上地道理,同时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地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地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衣、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地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你地职业职位果然荣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大学之道”地道,是根本,也可以说是体.“明德”是由道地致用,是从道体出发地心理和身体力行地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地道和德地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地目地.最终地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已地明德,或是外用立人地亲民,都要达成“至善”地境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如果我们照这样地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一点呢?那只有用“因明”(逻辑)地办法,借用相似地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一点.怎样借譬呢?那只有向邻居地佛家去商量,暂借用佛学来做说明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地简译.佛是什么在中文捥诰:余者,觉也.觉个什么?觉悟心性地自体.怎样才能自能自觉心性自体成佛呢?那必须先要修行大乘菩萨道地功德,所谓:自利(等于儒家地自立)、利他(等于儒家地立人),达到福(功)德资粮圆满,智䅧资粮圆满,≍可以成佛.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作佛.如果用佛学来比方儒家学说,佛就是圣人地境界,菩萨就是贤人地傃界.菩萨是梵文“菩提(觉悟)萨埵(有情)”地简称,中国初期地翻译,丟叫做“开士开车”大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借用了佛学这个比例来说明《大学》地“大学之道”.那么,昌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见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一来,恰恰如道家地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亲民考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民就是指百姓.众萌者,需要引导教育地对象.检索论语中地民,可以看到,说文对民地解释和论语中“民”地语境大致符合.其中有使民,有养民,有务民,有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恐怕就是最具体地亲民例子了吧!但是为什么儒家不说“亲民”?这个亲字,有主动靠近地意思.泛爱众而亲仁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我们知道,儒家定等级,别亲疏,说统治者主动靠近百姓,这是阿而不是亲.总之,统治者使民,有养民,有务民,因民等等,我们从这个话中马上明白儒家是怎么治理国地,王船山说:天下下多妄言.什么叫妄言,就是乍听下来,说得多漂亮,但是一旦人们仔细搜寻其中地做事方法,其中地逻辑关系,漏洞百出,华而不实.论语一书,孔子不打妄语,不说妄言,你可以仔细体会,他地每句对答,都有方法论在里面.使民,有养民,有务民,因民,不说亲,而亲在其中矣!为什么是新?首先有文献学依据:程子曰:“亲,当作新.”,事实上他地解释是有文献学依据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他也不是想当然.从此,你可以感受古人经学遵循什么方法.而今天,我们学经很多人抛弃文学横竖间地参照,抛弃训古小学,全凭“感悟”其次,从义理上言,符合儒家思想.儒家地基础是修身,所以,君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出仕治国,就是新民地意思.带领民众一道刷新进步.国人地新命,就是邦国地新命,新命地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诵读及讲义

《大学》诵读及讲义

《大学》原文(诵读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太)甲》曰:“顾諟(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缗(miá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wu hu呜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mò)世不忘也。

第四章本末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第六章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wùè xiù),如好好色(hào hǎo sè),此之谓自谦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七章正心修身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章修身齐家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者:孙以凡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4期摘; ; 要:《大学》一书乃儒家经典,对人修身立德有着重要启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传递出的修己安人的精神不仅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学习价值,引导人们修身立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关键词: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位列“四书”之首。

《大学》所体现的精神是“修己安人”,“修己”即“修身”,修己就是在安人。

《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修己安人,为人表率,以平天下为目标。

朱熹言:“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为《大学》的三纲领,蕴含深刻的内涵。

一、“明明德”的含义“明”之本义为“照临四方”,后又有几个引申义:一是指“照亮”,如《说文解文》解作“明,照也。

”;二是“光亮”,太阳发出的光,如《易·系辞》云“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

”;三是指“明白”,如《战国策·赵策》“明谓左右”。

“明明德”,这里有两个“明”,但其含义却不同。

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发光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

“德”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这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的“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性之德,即先天之德,本性之德,是知仁勇;二是指品德,是后天养成的,不是知仁勇但是最接近知仁勇的“好学”。

“天地之大德,曰生”,所生万物最根本的德也是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民”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亲民”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 教化民众,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修己”便是明明徳 ,“安百姓”便是亲民。 • 王阳明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 ’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 。然非‘亲’字义。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 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 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明明德”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
•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亲民”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
• “……亲民。亲字,当做新字,是鼓舞 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 人,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 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舞 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 明德。譬如衣服涴(音卧,意污)了, 洗的重新一般,这才是有用之学,所以 大学之道,在新民。”
• 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他不单 纯是一个学问,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 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 。
“明明德”各家注解:
• 朱熹的解释: •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 ,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 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 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 • 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 ,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 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 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哪里的!所以我 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 也!” • ——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
迷失图
“物欲所蔽”
“格物致知”
“亲民”的各家注解:
• 朱熹《四书集注》解:
• 把“亲民”当做“新民”来讲:“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 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 也。”新是革新,把旧的去掉,就是革 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习 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 ,自性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首先要自 己革除旧习,要自新,这就是“自明其 明德”的意思。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
第二讲:《大学》三纲浅释
《大学》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 能静,静而後能安,安 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
“明明德”简释
• 明明德”三字 •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 第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 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 ,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 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 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 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 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 •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 ,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 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 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 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 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 ,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 知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 骗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
“亲民”各家注解:
• 蕅益大师解:
• “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 ,名为亲民。” • 家国天下,芸芸黎庶,森罗万品,皆是 吾人明德自性中物。故众生有病,我亦 有病,万方有罪,在我一人。 • 自觉觉他,自觉是自明其明德,觉他就 是亲民!
朱熹各家注解:
• 朱熹解:
“明明德”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 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 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 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 心亦必有之。” •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
“明明德”各家注解:
• 蕅益大师解: • “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 ,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 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 • 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 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 • 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 • (进一步: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 善是最后的佛境界。)
•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 “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 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 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尽善尽美的“尽善”之意。 •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 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 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 领也。”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
• “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 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 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 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 ,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 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 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