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书目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推荐

多看一些国学经典,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修身,提升人文修养。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关于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1、《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清推荐理由: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
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
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堪称处世奇书。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2、《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推荐理由: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
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儒家文明救西论。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着力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3、《论语》推荐理由:《论语》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对现代人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国安邦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在现代社会,指望仅靠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是不现实的,但有没有《论语》智慧的启迪却影响到治国境界之高下;同理,要安身立命,仅靠《论语》也是远远不够的,但有没有《论语》精神的涵养,却关系到人生格局之大小。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4、《格言联璧》作者:金缨编清推荐理由:在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的“微阅读”时代,推荐一部国学“微经典”也许是契合当代大学生之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
小学生国学经典年龄阶段推荐书目

小学生国学经典年龄阶段推荐书目
【一、二年级】
㈠国学经典
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㈡古典诗词
【三、四年级】
㈠国学经典
注音版的《孝经》、注释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㈡古典诗词
【五、六年级】
㈠国学经典
㈡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
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
《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扬州慢?【宋】姜
夔、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语》10段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
《大学》节选
《中庸》节选
《庄子》节选
七、《孟子》6段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九、《劝学》荀子(战国)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十一、《伤仲永.笠翁对韵二冬》
十二、《岳阳楼记.笠翁对韵三江》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

.
'.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诗经》《菜根谭》《周易》《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千子诗》《孙子兵法》《大学·中庸·尚书》《孟子》《老
子》《中文观止》《史记》
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
梦》《水浒传》
三、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婉约词》《山海经》《资治通鉴》
《容斋随笔》《杜甫诗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儒林外史》《陶渊明集》《吕氏春秋》《随园诗话》《世说新语》《大藏经》《四书五经》《阅微草堂笔记》
《人间词话》《春秋左传》《纳兰词》------
四、诗词精品名家编注
五、全唐诗60册
六、古代诗歌选
七、经典诵读系列
《百家姓》《弟子规》
《三字经》《论语》。
国学经典大全

国学经典⼤全 近年来,谈国学的⼈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
国学是以先秦诸⼦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主从关系;以下是⼩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 1 ⼀、⼗三经 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 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 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 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 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得 8、《春秋公⽺传》——三科九旨,⼀统⼤同 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是⾮难辨 10、《孝经》——百善之⾸,⽴国之基 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 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成圣贤 13、《孟⼦》——民贵君轻,王道荡荡 ⼆、其他 1、《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外,意在诗外 2、《尚书⼤传》汉、伏胜——劫后馀⽣,似伪似真 3、《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感应,儒术独尊 4、《⼤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嫡派 5、《⽩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 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朝编定,千载不移 7、《经学历史》清、⽪锡瑞——六经致⽤,孔教救国 三、史部 (⼀)⼆⼗六史 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家之⾔ 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朝国史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且周,疏⽽不漏 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部书 5、《晋书》唐、房⽞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志,⼏占⼀半书 7、《南齐书》南朝梁、萧⼦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 8、《梁书》唐、姚思廉——⼀洗六朝芜冗之习 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 1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秽史扬名 1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 1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 1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 1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江南 1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国合述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国分述 2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不掉 21、《辽史》元、脱脱等——怎⼀个“乱”字了得 22、《⾦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意 2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其陋⽆敌 24、《明史》清、张廷⽟等——⼀波三折,百年乃成 2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之⼒,千钧之功 2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 (⼆)别杂史 1、《逸周书》——收之圣⼈,失之圣⼈ 2、《国语》——风云⼀代,春秋⼋国 3、《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睥睨天地 4、《列⼥传》汉、刘向——⼥⼦⽆才便是德 5、《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说 6、《越绝书》后汉、袁康——吴⾔越语,君问⾂答 7、《⼈物志》三国魏、刘邵——知⼈善任,书中伯乐 8、《华阳国志》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 9、《⼭海经》——⼭中奇谭,海外奇观 10、《⽔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妙不可⾔ 11、《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犹闻 12、《⼤唐西域记》唐、⽞奘——遐⽅异俗,绝壤殊风 13、《⼤业拾遗记》唐、颜师古——隋炀⼀世,烟花⼀现 14、《贞观政要》唐、吴兢——君贤⾂忠,长治久安 15、《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16、《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宋元易⿍,蒙汉交锋 17、《五代史补》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补史 18、《蛮书》唐、樊绰——滇⽔之边,云天之南 19、《吴地记》唐、陆⼴微——⼤唐江南,全景苏州 20、《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 21、《通典》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 22、《史通》唐、刘知⼏——为史者宜置于座右 23、《桯史》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 24、《⽂史通义》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 (三)野史 1、《穆天⼦传》——思接千⾥,神驰⼋极 2、《晋五胡指掌》明、张⼤龄——兴废始末,焕焉在⽬ 3、《唐摭⾔》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 4、《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 5、《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 6、《⼤宋宣和遗事》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 7、《靖康传信录》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 8、《蒙鞑备录》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 9、《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弯⼸⼤漠,⽴马中原 10、《元朝秘史》元、佚名——黄⾦家族黄⾦册 11、《备倭记》明、⼘⼤同辑——空⾔空语,纸上谈兵 1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正史 13、《南明野史》清、三馀⽒——江⼭已逝,苟延残喘 14、《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 四、⽬录 1、《崇⽂总⽬》宋、王尧⾂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 2、《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 3、《书林清话》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 4、《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书⽬答问》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 6、《四库全书总⽬提要》清、纪昀等——经史⼦集,纲举⽬张 五、⼦部 (⼀)诸⼦ 1、《⽼⼦》春秋、李⽿——道不可道,⽞之⼜⽞ 2、《庄⼦》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 3、《公孙龙⼦》战国、公孙龙——⽩马⾮马,名不符实 4、《韩⾮⼦》战国、韩⾮——⼈⾮有爱,法本⽆情 5、《淮南⼦》西汉、刘安——荟萃诸⼦,旁搜异闻 6、《列⼦》战国、列御寇——⼊乎其内,出乎其外 7、《墨⼦》战国、墨翟——兼爱其仁,⾮攻其义 8、《荀⼦》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 9、《孙⼦兵法》春秋、孙武——知⼰知彼,百战不殆 10、《⽂⼦》春秋、⾟钘——杂糅百家,道为其旨 11、《关尹⼦》春秋、关尹——九阳⾄极,⼤道其成 12、《鹖冠⼦》战国、鹖冠⼦——深浅莫测,真伪难辨 13、《吕⽒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字千⾦ 14、《晏⼦春秋》战国、晏婴——传记⿐祖,⼩说滥觞 15、《管⼦》战国、管仲——九合诸侯,⼀匡天下 16、《商君书》战国、商鞅——任法明术,强兵弱民 17、《慎⼦》战国、慎到——天道因循,贵势尚法 18、《尹⽂⼦》战国、尹⽂——名有三科,法有四程 19、《邓析⼦》春秋、邓析——操两可之说,设⽆穷之辞 20、《论衡》东汉、王充——疾虚妄,斥⿁神 21、《盐铁论》西汉、桓宽——朝野对话,官民争胜 22、《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 23、《申鉴》东汉、荀悦——政之⼤经,法教⽽已 24、《新论》汉、桓谭——⽣死相待,形神相依 25、《新书》西汉、贾谊——伤逝贾⼦,绝代鸿⽂ 26、《孔丛⼦》汉、孔鲋——圣⼈之⾔,后世之教 27、《太⽞经》汉、扬雄——⽞⽣万物,九九归⼀ 28、《颜⽒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29、《刘⼦》北齐、刘昼——礼教为先,⽆为是务 30、《⾦楼⼦》梁、萧绎——常笑淮南之假⼿,每嗤不韦之托⼈ (⼆)儒家 1、《法⾔》西汉、扬雄——儒学正统,孔圣独尊 2、《说苑》西汉、刘向——分门别类,稽古谈史 3、《新序》西汉、刘向——嘉⾔懿⾏,可叹可敬 4、《新语》汉、陆贾——秦所以亡,汉所以兴 5、《忠经》汉、马融——天下⾄德,莫⼤乎忠 6、《孔⼦家语》汉、佚名——孔⽒家学,源远流长 7、《朱⼦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 8、《传习录》明、明——⼼外⽆学,传⽽习之 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边之事,⽇常之理 10、《⼀贯问答》明、⽅以智——⼀以贯多,不妨⽭盾 (三)释家 1、《⾦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万事皆空,当如是观 2、《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众⼼本净,修禅⾃明 3、《⽆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量,往⽣极乐 4、《肇论》东晋、僧肇——有即是⽆,⽆即是有 5、《法苑珠林》唐、道世——华枝春满,天⼼⽉圆 6、《坛经》唐、慧能——本来⽆⼀物,何处惹尘埃? 7、《童蒙⽌观》隋、智顗——⽌以收⼼,观以启悟 8、《弘明集》梁、僧祐——道以⼈弘,教以⽂明 9、《祖堂集》五代、静、筠禅僧——中⼟失传,海外遗踪 10、《五灯会元》宋、普济——佛法如灯,代代相传 (四)道家 1、《抱朴⼦》晋、葛洪——求仙炼丹,谈⽞论道 2、《⽆能⼦》唐、⽆名⽒——天地⽆⼼,万物同归 3、《化书》五代、谭峭——化之为道,流转⽆穷 4、《太平经》——⽊兰树下,神⼈问答 5、《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摄道藏之英,略诸⼦之奥 6、《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内外兼修,天⼈合⼀ 7、《⽼⼦想尔注》——道为⾄尊,积善成功 8、《太上感应》——祸福⽆门,惟⼈⾃召 9、《海内⼗洲三岛记》汉、东⽅朔——海上有仙⼭,虚⽆缥缈间 10、《真诰》南朝梁、陶弘景——众真降授,三君⼿书 (五)杂家 1、《吴⼦》战国、吴起——内修⽂德,外治武备 2、《⿁⾕⼦》——潜谋于⽆形,常胜于不争 3、《三略》旧题汉、黄⽯公——揽英雄之⼼,⽴不败之地 4、《六韬》旧题周、姜尚——⽂韬武略,兵书之祖 5、《素书》三国、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 6、《忍经》元、吴亮——⼀忍成仁,百忍成圣 7、《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 8、《梦溪笔谈》宋、沈括——⾛笔天下,纵谈百科 9、《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医,岐伯释疑 10、《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医科圣典,药学⼤全 11、《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画宗六法,⽓韵为上 12、《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画史之祖,遗泽千秋 13、《法书要录》唐、张彦远——意在笔先,法成书后 14、《海岳名⾔》宋、⽶芾——别寻蹊径,独阐精微 15、《林泉⾼致》宋、郭熙——近⽔遥⼭皆磊落 16、《棋经⼗三》宋、张拟——成败纵横界,⽣死⿊⽩间 17、《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唐之⾳,歌舞升平 18、《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两倾国 19、《茶经》唐、陆⽻——临溪烹茗,缓缓醉矣 20、《酒经》宋、朱肱——壶⾥乾坤⼤,杯中⽇⽉长 21、《随园⾷单》清、袁枚——烹天下美⾷,品⼈间⾄味 22、《九章算术》汉、张仓——⼀问⼀答,百题百解 23、《氾胜之书》汉、氾胜之——农耕之本,趋时得法 24、《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圆,丈量天地 25、《天⼯开物》明、宋应星——天⼯巧夺,开物成务 六、笔记 1、《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魏晋风流,尽收眼底 2、《⼤唐新语》唐、刘肃——事关政教,⾔涉⽂词 3、《幽闲⿎吹》唐、张固——偶记君⾂事,尽话朝野闻 4、《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 5、《北梦琐⾔》宋、孙光宪——孤唐五代,乱世碎影 6、《唐语林》宋、王谠——唐⼈世说,风俗可辨 7、《容斋随笔》宋、洪迈——笔记之珍,南宋之冠 8、《⽼学庵笔记》宋、陆游——放翁虽⽼,其学弥⾼ 9、《鹤林⽟露》宋、罗⼤经——博⽽匪滥,醇⽽寡疵 10、《东京梦华录》宋、孟元⽼——千古繁华⼀梦中 11、《湘⼭野录》宋、⽂莹——佛家闲笔,野外别传 12、《梦粱录》宋、吴⾃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13、《铁围⼭丛谈》宋、蔡絛——边城梦回,流⼈呓语 14、《渑⽔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林清议 15、《唐才⼦传》元、⾟⽂房——诗才济济,诗风泱泱 16、《西南夷风⼟记》明、朱孟震——光照西⼟,风越南疆 17、《古今风谣》明、杨慎——古今多少事,且听风中谣 18、《陶庵梦忆》明、张岱——前尘已逝,往事堪嗟 19、《旧典备征》清、朱彭寿——⼤清国故,殚见洽闻 2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读古⼈之书,揣今世之争 21、《廿⼆史劄记》清、赵翼——考正史之得失,究历代之兴废 22、《陔馀丛考》清、赵翼——读书偶得,治学深究 23、《⼴东新语》清、屈⼤均——粤风岭俗,⾝经⽬睹 24、《⽇知录》清、顾炎武——⽣平志业,皆在其中 25、《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 七、类书 1、《艺⽂类聚》唐、欧阳询——随类从事,因事辑⽂ 2、《初学记》唐、徐坚——⾮⽌初学,可为终⾝ 3、《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天地⼈物,包罗万有 4、《太平⼴记》宋、李昉等编——故事渊薮,⼩说⼤成 5、《七修类稿》明、郎瑛——考辩史馀,论载典外 ⼋、⼩说 1、《搜神记》晋、⼲宝——谁道天下⽆神,且看⼈间有⿁ 2、《游仙窟》唐、张鷟——误⼊神仙地,迷堕温柔乡 3、《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说⿁谈狐,⼊世三分 4、《断鸿零雁记》民国、苏曼殊——⾏云流⽔,孤僧情悟 5、《西游记》明、吴承恩——求⼼证性,历难成佛 6、《⽔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官逼⼈民反,替天⾏道 7、《三国演义》明、罗贯中——青梅煮酒,谁是英雄 8、《⾦瓶梅》明、兰陵笑笑⽣——酒⾊财⽓,四⼤皆空 9、《喻世明⾔》明、冯梦龙辑——世事多讽,喻以导愚 10、《警世通⾔》明、冯梦龙辑——世情多⾇,警以劝俗 11、《醒世恒⾔》明、冯梦龙辑——世⼈多醉,醒以戒⼼ 12、《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重翻旧曲,再酿新蒸 13、《⼆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世风⽇下,近事堪忧 14、《型世⾔》明、陆⼈龙——末世颓风,树型正俗 15、《清平⼭堂话本》明、洪楩——⼝传⼼授,话皆有本 16、《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殷命 17、《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撰,冯梦龙、蔡元放改编——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18、《红楼梦》清、曹雪芹、⾼鹗——⼗年⾟苦,字字⾎泪 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魃魅魍魉,毫发毕现 20、《醒世姻缘传》清、西周⽣——冤仇相报,两世姻缘 21、《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华空驻⽔空流 22、《七侠五义》清、⽯⽟昆——除暴安良,快意恩仇 23、《⽼残游记》清、刘鹗——棋局已残,吾国已⽼ 24、《侠义风⽉传》清、名教中⼈——窈窕淑⼥,侠⼠好逑 25、《孽海花》清、曾朴——孽海浮沉,早登觉岸 九、集部 (⼀)总集选集 1、《晚清⽂选》——世上风云,笔底波澜 2、《六朝⽂絜》清、许琏——风⽉⽆边,黯然销魂 3、《骈体⽂钞》清、李兆洛——俪句偶语,⽚⾦漱⽟ 4、《古⽂观⽌》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我毂中 5、《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怀楚 6、《⽟台新咏》陈、徐陵——艳歌多寂寞,离恨不堪闻 7、《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编尽览 8、《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诗家胜境,⽓象万千 9、《敦煌变⽂》——佛家俗讲,圣窟遗稿 10、《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独辟蹊径,别寻理趣 11、《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宗唐承宋,风味⾃成 12、《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诗教温柔,⼈伦敦厚 1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浮辞尽弃,艳歌莫论 14、《全唐五代词》——词坛初景,春光烂漫 15、《全宋词》——词坛盛景,风华绝代 16、《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选编——词坛晚景,⼣阳⽆限 17、《挂枝⼉》明、冯梦龙——语笑天然活⽣⾹ (⼆)别集 1、《曹⼦建集》三国魏、曹植——贵胄清华,超然⾼蹈 2、《陶渊明集》晋、陶潜——归去来兮,采菊东篱 3、《韩愈集》唐、韩愈——才雄百代,⽂动⼋表 4、《柳宗元集》唐、柳宗元——⽂道合⼀,不平则鸣 5、《欧阳修集》宋、欧阳修——天地⾃在,⼭⽔从容 6、《苏轼集》宋、苏轼——⼤江东去,千古风流 7、《张载集》宋、张载——天地⽴⼼,万世太平 8、《元好问集》⾦、元好问——⼀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9、《明集》明、王守仁——⼼外⽆物,知⾏合⼀ 10、《⼈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写吾⼝,古岂能拘牵 ⼗、戏曲 1、《西厢记》元、王实甫——⼀见钟情,终成眷属 2、《窦娥冤》元、关汉卿——不分好⽍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 3、《琵琶记》元、⾼明——琵琶弦断,谁⼈堪听 4、《牡丹亭》明、汤显祖——相寻梦⾥路,飞⾬落花中 5、《娇红记》明、孟称舜——⽣死相随,不离不弃 6、《桃花扇》清、孔尚任——桃花扇底烟尘绝 7、《长⽣殿》清、洪昇——此恨绵绵⽆绝期 ⼗⼀、⽂论 1、《⽂⼼雕龙》南朝梁、刘勰——体⼤思精,笼罩群⾔ 2、《⽂笔要诀》唐、杜正伦——虚字助词,句⾸何⽤ 3、《诗品》梁、锺嵘——诗分三品,⼈分三等 4、《⼆⼗四诗品》唐、司空图——诗中有品,品中有诗 5、《⽂镜秘府论》⽇、遍照⾦刚——六合四声,诗格⼤成 6、《本事诗》唐、孟棨——不究其根,孰明厥义 7、《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追本溯源,望题思义 8、《六⼀诗话》宋、欧阳修——诗话先河,醉翁绝笔 9、《瓯北诗话》清、赵翼——五代⼗家,诗坛独步 10、《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 11、《本事词》清、叶申芗——词缘于事,情动于中 12、《⽩⾬斋词话》清、陈廷焯——豪怀不肯同零落 13、《⼈间词话》清、王国维——⼈间阅尽,境界天开 14、《闲情偶寄》明、李渔——信⼿拈来,皆成妙旨 15、《宋元戏曲史》清、王国维——曲学祧祖,风⽓⾸开 国学经典 2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2.《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4.《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5.《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6.《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7.《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8.《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9.《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10.《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11.《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1.《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2.《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3.《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4.《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5.《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6.《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
杂家学说代表作。
7.《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8.《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9.《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0.《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
”(梁启超语)11.《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12.《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13.《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一)《诗经》
《战国策》
《论语》
《庄子》
《荀子》
《楚辞》
《淮南子》
《论衡》
《左传》
《老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
《元曲选》
《史记》
《汉书》
《明曲选》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二)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韩非子/韩非
周礼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国学经典推荐书目(三)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荀子集注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李太白全集/李白
韩昌黎集/韩愈
白香山集/白居易
文选/萧统
杜工部集/杜甫
柳河东集/柳宗元。
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

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本书为“大师经典·读书方案”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从国学、西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诗歌、名人传记、谋略、修身处世、心理励志、科普、管理、经济、投资、电影、美术、音乐16个领域中各选取了几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着重介绍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最粗浅的文字诠释大师们的深邃思想,用最易懂的字句传递原著中绞尽脑汁才能读懂的理论,以最简洁的话语阐述伟大作品的精华,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大师身上沉淀出的珍贵经历与智慧,走进一个神圣的精神殿堂。
第1部《论语》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第2部《道德经》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3部《庄子》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第4部《孟子》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第5部《墨子》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第6部《荀子》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第7部《韩非子》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第8部《孔子兵法》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9部《左传》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10部《楚辞》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第 11部《吕氏春秋》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第12部《史记》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汉书》班固 (东汉32-92)第14部《论衡》王充 (东汉27-约97)第15部《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第16部《陶渊明集》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第17部《世说新语》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第18部《文心雕龙》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六祖坛经》慧能 (唐代638-713)第20部《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第21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北宋9-1086)第22部《苏东坡全集》苏轼(北宋1037-1)第23部《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南宋1130-1200)第24部《传习录》明 (明代1472-1529)第25部《焚书》李贽 (明代1527-1602)第26部《日知录》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第27部《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读通鉴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第30部《人间词话》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
国学经典书目

国学经典书目篇一:国学入门书目国学入门书目一、启蒙阶段:推荐六本书:《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千家诗》、《千字文》、《朱子家训》。
这些读物的特点是琅琅上口,篇幅短小,短期内阅读,认真领悟,会有很显著的成效。
1、《三字经》:实际上是高度浓缩的中国历史、文化介绍资料。
2、《百家姓》:诵读之后,读者会对中国姓氏有一定的了解。
3、《幼学琼林》对于培养读者的音律感,介绍古代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千家诗》:收集了唐、宋以来诗人作品接近千首,对于普及古典诗歌基础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很有益处。
5、《千字文》:对仗韵文,可培养读者的音律感。
6、《朱子家训》:可以作为读者进业修身的指南,对于读者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进智慧的作用。
二、攻读阶段1、经部经部就是指四书五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
学国学之人,必须以此为根本。
总计九部。
①必须全部通读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其中,大学、中庸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地位却很重要。
应该经常阅读,反复温习。
《论语》是核心,微言大义,尽在其中。
此书最为关键,应作为重点篇目反复阅读。
《孟子》之中,饱蓄民本思想,千百年以来,无数忠臣烈士的家国情怀、爱民思想,无不本于此。
②节选阅读的:《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易经》:最好能够背诵乾、坤二卦的爻辞。
熟读《系辞》。
《诗经》应以国风为重点。
《国风》里面的著名篇章应该会背诵。
《尚书》、《礼记》可根据个人爱好以及学力情况节选。
《春秋》:《公羊》、《谷梁》、《左氏》对照并读,内容可根据个人爱好以及学力情况节选。
2、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最低标准是五部。
学有余力的可加《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明史》。
总计五部至十部。
①必须全部通读的:《史记》、《汉书》。
其中内容相同的篇目,应参照对比阅读,比较分析班固、司马迁之间的异同。
有条件的学友,可找《班马异同》、《廿二史考异》参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孟子》《礼记》《论语》《孝经》《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中庸句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将苑》《守城录》《太白阴经》《历代兵制》《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握奇经》《鬼谷子》《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乾坤大略》《《孙子略解》曹操注》《兵制》《阴符经》《素书》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闲诂》《列子》《庄子》《荀子》《搜神记》《山海经》《穆天子传》《唐摭言》《唐新语》《颜氏家训》
《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说苑》《论衡》《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鬼谷子>序言》《搜神後记》《周易参同契》《归田录》《古画品录》《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卷》《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晏子春秋》《中论》《周髀算经》《朱子语类》《棋经十三篇》《孔丛子》《人物志》《西京杂记》《邓子》《林泉高致》《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楚辞》《楚辞补注》《乐府诗集浏览》《观林诗话》《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六一诗话》《后山诗话》《诗品》《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诗人玉屑》《中山诗话》
其他
辑注类
《史记三家注》《三字经》《汉官六种》《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文心雕龙义证》《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文集》《曾国藩家书》《商君书》《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
世情小说
《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老残游记续集》《儒林外史》
《孽海花》《官场现形记》《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历史演义
《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三国演义》《两晋演义》
《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反唐演义全传》《唐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
历史小说
《说唐》《狄公案》《后宋慈云走国全传》《五虎征西》《万花楼》《五虎平南》
《杨家将》《说呼全传》《说岳全传》《水浒传》《英烈传》《李自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北洋军阀史话》《民国春秋》《志怪小说》《西游记》《东游记》
《济公全传》《狐狸缘全传》《绿野仙踪》《镜花缘》《聊斋志异》
历史专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太平天国史》《历代职官沿革史》
《三国官职一览表》《吕氏在秦楚之际的战绩》《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楚国史》
《东晋门阀政治》《历史分光镜》《中国古代地缘政治论》《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匈奴人西迁的故事》《第一次东征(元朝对倭)》《张骞西使新说》《看姜维》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匈奴帝国》《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清代的边疆危机》《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谜》《元、明、清的几个问题》《太平天国早衰早亡的教训》
《明清到底孰强孰弱?》《大金帝国的覆亡》《天下大乱与人口消灭》《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中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明朝灭亡的真相》《中国边疆史及建立的政权》《统一与分裂》《钦察汗国》《中国扩张史之鼎盛大唐》《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万历十五年》
《三国杂谈》《中国大历史》《蒙古族族源新考》《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中国通史》《秦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探析》《历法在宋朝对外交往》《三国食货志》《台湾通史》
军事专题
《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武举制度述略》《东北诸族剑》《古代军事学术中机动战略》《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巴蜀之剑》《百越之剑》《铜剑的滥觞(起源)》《甲午战争》《蒙古西征为何无敌》《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中国史猛将传》《中国古代军事乱谈》《中国史百将传》《长平之战》《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问策》《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中国古代骑兵历史》
文化专题
《中国小说史略》《禅宗与道家》《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中国古代文化》《楚文化志》《中国书法发展史》《古籍小常识》《诗词曲专题千家诗》《白居易诗集》《李贺全集》《曹操父子诗选》《人间词话》《诗律浅说》《乐府古题要解》《元人小令选》
《宋诗一百首》《唐宁各家词选》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