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是教师生活的常态

合集下载

教师的读书生活演讲稿

教师的读书生活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生活。

教师,这个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特殊的职业中,读书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书生活。

一、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首先,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最后,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坚定的信念。

读书可以让我们在书海中汲取营养,净化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读书,是教师生活的调味品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读书让生活充满阳光。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读书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首先,读书可以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泡上一杯香茗,翻开一本好书,让心灵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释放一天的疲惫。

其次,读书可以让我在业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

这些书籍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最后,读书可以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读书让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能够游刃有余,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三、读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需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需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需作为教师,要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需要不断地历练自己,使自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使命——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上丰盈自己的同时也丰盈学生,涵养学生,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更渊博的知识,来实现生命的飞跃。

学科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当学生走出教室什么知识都忘掉了,留下的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读书应当是教师升华自身境界的最佳、最捷之径。

读经典文本,可以让教师了解中国文化,可以通过阅读了解经典的精神与思想。

通过读书,尤其是读古今经典书籍,还有一些根本书籍,就会让教师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唯有坚持读书,读经典书籍,才能让自己的境界得到一定提升。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唯有自己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先生,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经师和人师。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达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只有从书中,我们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和文化。

如果教师不读书,怎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呢?怎么能成为学生心中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呢?教师阅读一些高层次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智慧,慢慢地就会拥有人生智慧。

当教师拥有了教育智慧,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教教科书,不再是将课本上的内容重复或再现,而是对教材文本重新审视后的一种再创造,更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

教师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他的课堂教学就只能是在平面上的一种滑移,或者是在浅层次上的转圈。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只有读书,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生命个体的蜕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曾经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沈红旗老师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一根只会燃烧自己的可怜的蜡烛,而应该是一个在辉煌中同时照亮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火炬。

让阅读成为教师生命的常态

让阅读成为教师生命的常态

让阅读成为教师生命的常态
盛康中心学校张雪锋
我们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一度是一种骄傲,一种象征。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书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这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传承媒体,给予了人们众多情感的交集和智慧的启迪。

阅读,不仅能扩展现在的空间,还能给人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旦毕业成为教师就不再读书,似乎他们在学校所学已经足够应付到老。

殊不知现代社会知识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只有广泛而全面地阅读,才能积累广博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视野和眼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教育形式的需要。

阅读是教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书籍启迪智慧,阅读丰富人生。

让我们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让阅读成为教师生命的常态吧!。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暑假里,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二届群文阅读种子教师体验式研训活动”,在研训活动中,我非常赞同王林博士倡导的教师发展专业阅读,就像王林博士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习惯。

许多人对专业阅读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没有读进去。

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有了收获了,就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觉得自己读得太少,而不是太多。

”学海无涯,生命有限,我们教师如果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阅读,该是多么地幸福!因为我们教师多读书,不仅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我认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是与大师、与智者的对话,与社会学习,与他人学习,与实践学习,这是熏陶、这是享受、这是进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让专业阅读成为乐事,让专业阅读成为习惯。

正如王林博士说的:“行动就有收获。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只有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

”读书,无疑是塑造完整人格和丰富心灵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真正的教育使命在前,阅读显然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

回首自己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

手捧一本本名著,如饥似渴,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捕捉一切时机,广泛地阅读着。

茶余饭后,泛读《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教育期刊;在宁静的夜晚,细读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名著;微弱的灯光下,研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等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书中,我认识了陶行知、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我走进了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教育之路,渐行渐宽渐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认真阅读的同时,我将文中好的观点、典型的事例、精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出版以来,得到了各地教师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读者不仅阅读,而且还写下了读书的体会文章,其中有一部分散见在网络各处,只要上网搜寻总能有新的发现。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是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赵剑峰老师在几年前所写,至今读来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修订版也已经由出版社审定完毕,即将正式出版。

衷心感谢大家对拙作的厚爱!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文/赵剑峰常生龙老师是从我们淮北市走出去的名师,大约20年前在我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上,我曾聆听过他的讲座,其中的“前概念”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生龙老师“十年磨一剑”,通过广泛阅读,笔耕不辍,终于结集成册。

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读书是件好事情,都想让自己沾些书卷气,但为什么极少有人能做到呢?怎么才能让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读罢《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之后,觉得有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借鉴。

一、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的动力问题二、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的方向问题互联网时代,要警惕“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让纸质文本、经典书籍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

具体读什么呢?常生龙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循着他的足迹去读书——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

常生龙老师在书中还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延伸阅读的书目,方便我们按图索骥。

当然,读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难以复制。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觉得,历史教学、历史学、教育教学、人文素养应当是我们阅读的主要方向。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随性阅读。

什么都别说,先选一本你最喜欢看、爱不释手、能一口气读完的书,然后延伸出五本,从这五本再延伸出来,然后慢慢梳理出自己的书单、自己的阅读方向。

三、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笔记的问题读书笔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

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梳理、深化自己的阅读,使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一点,记忆更持久一些。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从阅读开始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从阅读开始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从阅读开始阅读是教师的生命之源。

一位幸福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阅读能够开拓教师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边界。

通过阅读,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引领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

阅读也能够加深教师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幸福的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和成长。

教育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行业,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幸福的教师应该不断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增长教学经验和方法。

教师应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成长,教师才能够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幸福的教师应该尽力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者,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幸福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幸福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能仅仅传递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幸福的教师应该享受教学的乐趣。

教师的辛苦付出有时候并不容易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但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幸福的教师应该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享受教学的过程。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坚持不切。

阅读只是一个开始,教育是一个终身的事业。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才能够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暑假里,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二届群文阅读种子教师体验式研训活动”,在研训活动中,我非常赞同王林博士倡导的教师发展专业阅读,就像王林博士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习惯。

许多人对专业阅读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没有读进去。

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有了收获了,就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觉得自己读得太少,而不是太多。

”学海无涯,生命有限,我们教师如果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阅读,该是多么地幸福!因为我们教师多读书,不仅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我认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是与大师、与智者的对话,与社会学习,与他人学习,与实践学习,这是熏陶、这是享受、这是进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让专业阅读成为乐事,让专业阅读成为习惯。

正如王林博士说的:“行动就有收获。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只有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

”读书,无疑是塑造完整人格和丰富心灵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真正的教育使命在前,阅读显然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

回首自己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

手捧一本本名著,如饥似渴,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捕捉一切时机,广泛地阅读着。

茶余饭后,泛读《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教育期刊;在宁静的夜晚,细读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名著;微弱的灯光下,研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等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书中,我认识了陶行知、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我走进了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教育之路,渐行渐宽渐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认真阅读的同时,我将文中好的观点、典型的事例、精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分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分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分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路人,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而读书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读书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场景。

而读书可以让教师涉猎更广泛的领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

读书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表达,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读书可以让教师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章和书籍,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

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读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情感修养。

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情感智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

而读书可以让教师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之一。

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和文章,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修养,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师应该积极地阅读各种
不同的书籍和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的状态和面貌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应是教师生活的常态
年轻教师走上教师岗位,要快速成长起来,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日趋成熟,让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轻松自然,这些方方面面的教学基本功的操练,可以拜师学艺,可以上网学习,但我今天要说的是,教师需要与书相伴,让悠悠书香伴随教师成长。

教师这个行业就是带领孩子走进书的海洋,让书中的营养来滋润孩子的精神家园,让孩子爱上书,爱上学习,爱上这个美丽的世界,为孩子的一生埋下幸福快乐的种子。

然而,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师只读教材,只读一些教材解析书,肤浅的阅读造就了肤浅的教师,教师的精神家园是凋敝荒凉的,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在教师中已经见怪不怪了。

许多教育专家、知名人士在不断地大声疾呼:老师们,读书吧!
我是一位在三尺讲台战斗了近二十年的老兵了,当迈上讲台的时刻,我是懵懂的,没有目标,只为了那三斗粮,为了安身立命。

曾经的青春淹没在孤独的粉笔灰里,幻化在晦涩的语言里,我一直都是在原地踏步,然而,岁月的沧桑爬满了我的眼角,憔悴了我的容颜。

猛然间,我才知道自己已经落伍了,我的教学举步维艰,僵化的思维、闭塞的思想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筑起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在我的精神家园注入生命的活水,我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书页,开始了我与文字的轻歌曼舞。

一个小小的举动为我推开了遮蔽思想的大门,让我看到
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美丽世界,从此,我拥有了来自大江南北的朋友,我的教师职业之旅变得妙不可言,我品味到了做教师的快乐和充实。

我在《中国教师报》上认识了李镇西,他的真诚朴素给我送来了一缕清新的和风,噢,原来普通的老师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可以得到仰慕和尊严,我的血液因为有了文字的激活,像生生不息的长江水般奔涌向前,我亦步亦趋地跟随李镇西老师去雕琢教学细节,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了解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孩子。

任何事情一旦投入了真感情,平凡也会创造奇迹,慢慢地,我的课堂语言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学生把我的课称作吸铁石,我的工作获得了孩子的肯定,教学成绩像牛市的股票蹭蹭往上蹿。

我被文字吸引了,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了,无聊的时间都成了我见缝插针的快乐。

公交车上,我在拥挤嘈杂的车厢里畅游在文字的世界里,哲理故事,名言警句,都成了解闷的小零食。

虽然,我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的目光,但有了文字这位知心朋友的相随相伴,我能在与文字连接的世界里获得快乐,这就足够了。

当自己成为爱书的老师,有了广泛的涉猎,在学生面前,我只要略施小计,就会把孩子们引领到阅读的正道上来。

孩子们只要沉浸在阅读中,他们想象的翅膀就能展翅飞翔,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足行千里。

孩子们纯净的思想在阅读的沃土上拔节成长,我的课堂不用絮絮叨叨,不用声色俱厉,只要我稍作引导,孩子们就好像
品到了世间的琼浆玉液,每一点知识化着涓涓细流在孩子的心中流淌。

我的生活因读书变得精彩,因阅读获得了改变,是的,我们不用抱怨周围的环境。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句通俗的话语道出了读书的妙处。

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每天读上几页,你的气质,你的谈吐,你的精神境界,都会悄然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高贵将会获得同事、学生的赞叹,你就不会陷入职业的倦怠,激情会在你的身上沸腾,你将获得当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教师们,读书吧!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生活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