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负荆请罪》

合集下载

负荆请罪-小寓言大智慧_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_企业管理哲理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寓言大智慧_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_企业管理哲理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寓言大智慧_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_企业管理哲理小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政治家,他出身卑微,原是赵国的一介寒士,赵惠文王时,因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之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原璧归赵。

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使赵王免遭屈辱。

他的大智大勇,举国钦佩,因此赵王十分器重他,一下子将他提升为上卿,位子与老将廉颇持平。

当时在赵国任大将军的名将廉颇看到赵王对蔺相如如此厚爱,便恼羞成怒,说:“我为赵国攻城夺地,争战沙场、出生入死,大小数百战,屡建大功,才做了上卿。

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贱,什么才能也没有,光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竟跟我平起平坐,叫我这张老脸搁到哪里去?”他还到处扬言,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得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就处处避开廉颇。

他怕上朝碰面,就推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在大街上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驰来,他连忙命人掉转车头让进小巷里。

蔺相如的部下看见主人对廉颇一再退让,也觉得面上无光,便相约要告辞而去。

蔺相如劝他们不要走,问他们:“廉将军同秦昭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当然是八面威风的秦昭王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蔺相如微笑着说:“对啊,就是这个威慑天下的秦昭王,我都敢当廷斥骂,羞辱他的满朝王臣。

我蔺相如虽不中用,难道独独害怕廉将军吗?”他目光炯炯环顾众人,又说:“我只是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赵国就危险了。

我的一再退让,是把国家安危放在前头,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又羞又愧,深受感动,于是就脱光上身,背着一条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他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求蔺相如狠狠鞭打他这个狂妄无知的人,蔺相如急忙上前扶起廉颇。

从此,廉颇和蔺相如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小寓言大智慧:在危急面前,要识大体,顾大局,放弃个人恩怨,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启示道理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启示道理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启示道理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贤士,他曾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而受到君王的赏识。

然而,由于嫉妒和陷害,一群小人诽谤了他,导致了君王的误解。

最终,君王被诬告而对屈原产生了疑虑。

感到无法继续忍受这层冤枉之后,屈原决定选择一条极端的道路来表达他的忏悔和负罪之情。

一个雨天,他攥紧着荆条,自愿投入了汨罗江中。

继而,他的忠诚和正直被人民所领悟,每年都有人们划船游览汨罗江,以纪念他。

启示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道理。

首先,它向我们展示了坚守真理的重要性。

屈原宁愿选择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也不愿屈服于谎言和不公正的待遇。

他的行为鼓励我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坚守不移,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偏见所动摇。

其次,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弥补。

屈原明白自己遭受了冤屈,但他没有消极抱怨或报复他人。

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悲壮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内心的悔意和道歉之情。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无论我们犯下何种错误,只要我们愿意面对错误并寻求弥补,我们都有机会获得原谅和重塑自己的形象。

最后,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珍惜真诚的友谊和忠诚的伙伴关系。

尽管屈原受到了诬告和误解,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这是因为他一直与人民保持着真诚的关系,并坚守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他以自己的行动传达了对友谊和忠诚的深刻理解,这也是我们应该效仿的。

通过负荆请罪的故事,我们得以体验到无论我们经历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真理、勇于面对错误,并珍惜真诚友谊。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我们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前言负荆请罪是一种古老的表达自责和悔过之情的方式。

它源自于中国的古代文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历史和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忏悔与道歉,以及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刻反思。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反思。

1. 孟子负荆请罪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而闻名于世。

据传,孟子曾经有一次去见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却由于到达国君面前时看见他坐在鱼池边垂钓,而没有及时行礼。

孟子深感自己失礼大失,离开后立即割断了自己肩上的荆棘,然后再次前去拜见鲁庄公。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表达了孟子内心深处对自己失礼行径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2. 托尔斯泰的负荆请罪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他描写了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

故事中,一个叫尼古拉·罗斯托夫的年轻将军因在一场战斗中犯下失误,导致士兵们的伤亡,决定前去战场负荆请罪。

虽然他原本可以选择逃避和掩饰自己的错误,但他选择了坦诚面对,并以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的悔过之意。

托尔斯泰以他独到的文笔和思想描写了这个故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悔过和负责任的重要性,并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和暴力行为的反思。

3. 南京大屠杀的负荆请罪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南京市民的大规模屠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结束后,政府和民众中出现了一批发自内心的悔过之情,他们试图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反思和弥补这一黑暗过去。

1995年,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刻悔过和歉意,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此后,政府和民众中的一些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纪念、反思和教育工作中,努力弘扬和平、友好和尊重人权的理念。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引言负荆请罪是一种表达道歉和谦卑的方式,通常用于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的承认,并表达对受害者的歉意和愿意承担责任的决心。

它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

本文将讲述一个关于负荆请罪的故事,展示负荆请罪的含义和人们的反应。

故事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而勇敢的农民,名叫刘明。

刘明在一个小山村生活,过着朴实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自己种植的庄稼被毁,村民们的生计受到了威胁。

刘明深感愧疚和内疚,他决定采取行动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于是,他听说了一位智者,据说智者在远方居住,能够赐予人们智慧和指导。

刘明决定亲自去向智者负荆请罪。

穿越山脉和河流,刘明终于来到智者居住的地方。

他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氛围,但并不被吓倒。

刘明径直走进了智者的居所,他看见智者正坐在一张青石椅上,悠然自得。

刘明落了座,诚恳地向智者解释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并补偿村民们的损失。

智者仔细地听着,并沉默了片刻。

最后,智者向刘明发问:“你会如何弥补错误,并证明自己值得原谅?”刘明答道:“我会全力修复庄稼,再次播种,确保村民们能够恢复他们的生计。

我也会与村民们共同努力,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智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满意。

他告诉刘明,负荆请罪并不仅仅是向别人道歉,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改变和决心。

智者承诺会支持刘明,并给予他指引和帮助。

负荆请罪的含义负荆请罪并不只是一种口头的道歉,更是一种行动的表达。

它象征着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付出努力来修复和弥补过失。

负荆请罪还展示了一个人的谦卑和谢意,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在许多文化中,负荆请罪被视为一种净化的仪式,能够为错误者带来救赎和重新开始的机会。

它也建立了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准则,鼓励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向受害者展示诚意和决心。

反应与启示刘明回到山村后,他向村民们讲述了他与智者的会面以及他的决心。

村民们对他的行动表示出了深深的感动,并接受了他的道歉和诚意。

《负荆请罪》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历史典故《负荆请罪》历史典故《负荆请罪》历史典故 1[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正音]荆;不能读作“jīn”。

[辨形]负;不能写作“赴”;荆;不能写作“京”。

[近义]引咎自责[反义]兴师问罪负荆请罪的典故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负荆请罪的造句1)人家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邱若影坚信她不辞劳累,每日来医院负荆请罪,就算他是铁石心肠也有绕指柔的.一天。

2)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心悦诚服;蔺相如忍让宽容,廉颇负荆请罪……海纳百川容量大,壁立千仞气节高。

3)张氏爱子深切,明白朱友裕是无辜的,便命人四处找寻朱友裕,要他回来负荆请罪,朱友裕听从庶母所言,归来向父亲请罪求死。

4)显然玩心大起的师师一下子被惊着了,看着舒野眼中那种似要同归于尽的表情一阵慌乱,不是应该羞愧难当,负荆请罪神马的。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劳苦功高,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自持功劳在身,看不上文人出身的蔺相如。

在蔺相如高升之后,扬言说:“我再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就不愿意见到廉颇,上朝的时候就说病了不去,也减少了出门的次数。

但该来的终究是躲不过去,不久后在邯郸城回车巷里蔺相如远远就看到了廉颇。

廉颇让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不给蔺相如过去的空间。

结果蔺相如却直接调转回头,从巷子里退出去了。

蔺相如的门客问他:“先生您是害怕廉颇将军吗?”蔺相如回答:“就是见到秦王我也是不怕的。

但是我知道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若是我和廉颇将军争斗,必然会有一方受到损害。

我这样做,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愧疚,就脱了衣服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两个人从此尽释前嫌,成了好朋友。

负荆请罪的故事50字

负荆请罪的故事50字

战国时,赵国的武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不和,廉颇好胜心强,处处为难蔺相如。

蔺知道后,为国家的大局着想,每次都故意躲开,避免与廉正面冲突。

廉知道后很惭愧,于是背上荆条到蔺的门上请罪。

负荆请罪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意思是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扩展资料负荆请罪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楚、燕、韩、赵、魏、齐,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秦国最强大。

有一次,赵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和氏璧,秦王想凭强权夺得这块玉。

赵王派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完璧归赵。

后来,蔺相如为赵国接连立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他,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赵王这么器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当时的大将军廉颇。

他很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打下大片江山,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我要是碰着蔺相如,就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他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有一次他自己坐车出门,远远看着廉颇从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务必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为了争夺霸权,与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斗中,秦穆公的军队被楚国打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俘虏之后,秦穆公被楚国国君楚庄王带到楚国,并且受到了礼遇。

楚庄王知道秦穆公身为秦国君主,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

于是,楚庄王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释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深感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君,竟然连战败都经历了,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于是,他在朝会上跪下来,用荆棘抽打自己的身体,向大臣们道歉,表示自己应该为战败负责。

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形成了成语"负荆请罪"。

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犯错或者责任重大而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向他人道歉。

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过错的品质,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责任,以身作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寓言故事《负荆请罪》导读: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秦国,又随同赵王会见秦王,每次都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骄横的秦王,因此赵王很是器重蔺相如,一下子将他提拔为上卿,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卓著的将军廉颇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还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

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凭着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这实在是让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总是处处躲开廉颇。

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正迎面驰来,便赶紧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一条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过,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好像十分惧怕廉颇似的,他们都觉得很丢面子,便议论纷纷,还商量着要离开蔺相如而去。

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问他们道:“你们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随从们齐声说:“廉颇哪能跟秦王相比!”蔺相如说:“这就是了。

人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

所以我不计较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受感动。

他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语和行为,深感自己错了,真是又羞又愧。

好一个襟怀坦白的廉颇老将军,脱光了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赶紧挽起老将军。

从此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将相团结,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

当时一些诸侯国听说了以后,都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和廉颇知错即改的坦诚襟怀,都在启发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顾全大局,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楚王的宽容一次,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便在宫中设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宫中一片热火朝天。

楚王也兴致高昂,叫出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轮流着替群臣斟酒助兴。

忽然一阵大风吹进宫中,蜡烛被风吹灭,宫中立刻漆黑一片。

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

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人的帽缨并赶快挣脱离开,然后许姬来到庄王身边告诉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

”庄王说:“且慢!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

再说,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说完,庄王不动声色地对众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缨,庄王再命人重又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众人尽欢而散。

3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

交战中,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前,所向无敌。

众将士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奋勇杀敌,斗志高昂。

这次交战,晋军大败,楚军大胜回朝。

战后,楚庄王把那位将官找来,问他:“寡人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寡人平日好像并未对你有过什么特殊好处,你是为什么如此冒死奋战呢?”那将官跪在庄王阶前,低着头回答说:“3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本该处死,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还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动,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

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这次上战场,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奋勇杀敌,就是战死疆场也在所不辞。

大王,臣就是3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一番话使楚庄王和在场将士大受感动。

楚庄王走下台阶将那位将官扶起,那位将官已是泣不成声。

如果我们都能正确分析问题,从大处着眼,不以眼前小事来干扰我们的心智,有时,坏事能变成好事。

老鼠装死苏轼在一次夜读中忽然听到一阵老鼠啃东西的声音。

他估计这声音是从床下传出来的,于是用手在床上使劲地拍打了几下,想借此把老鼠吓跑。

然而这种办法收效并不大,仅仅安静了一会,老鼠又不停地啃起东西来了。

夜里老鼠啃东西的声音既令人心烦,又让人恼怒,因此,苏轼吩咐书童去捉老鼠。

书童端着烛台往床下一照,发现咕唧咕唧的声音是从一个被绳子系住了口的严实袋子里发出的,于是高兴地说道:“哈哈,老鼠被关在袋子里面了,它还能往哪儿跑呢?”书童小心翼翼地解开系紧袋口的绳子,只让袋口露出一条狭窄的缝隙,试图等老鼠刚一露头就捉住它。

可是书童等呀等呀,不仅没有等到老鼠出来,而且连一点响声也听不到了。

因此,他感到非常奇怪。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书童打开袋口,端起蜡烛把袋子里面照了个通亮。

他发现袋中一动不动地躺着一只死老鼠。

书童惊讶地说道:“这真是怪事!刚才这袋子里分明有一只啃东西的活老鼠,它怎么会突然间死去呢?如果这只老鼠刚才就是一只死老鼠,那么啃东西的声音难道是鬼发出来的吗?”好奇心驱使书童进一步往下追究。

他两手抓着袋底把袋子往上一提,然后用力抖了几下,想把袋子抖落一空,看个结果。

可是袋子里面除了老鼠没有旁物。

他只听见老鼠落地“嘭”地一响,还没来得及去捡那只死鼠,却看到死鼠突然复活,一溜烟就逃走了。

苏轼被老鼠的吵闹折腾了半天,结果老鼠把他的书童弄了一个措手不及就溜掉了,因此心里很不愉快。

他恨恨地说道:“想不到一只老鼠有这么狡猾!它无法咬破坚固的袋子逃跑,就用啃咬之声招人来解开袋口;当你守候在袋口伺机去捉它的时候,它却装死蒙骗你放松警惕。

一个小动物耍出的狡猾花招居然骗得过人,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可恨的事情!”一只老鼠,其体能和智能远不是人类的对手,但是这不等于说人类与一个弱小的对手相比,没有自己的短处。

书童因为只看到了人类具有思维能力的长处,而忽视了老鼠求生的乖巧和逃生的敏捷,所以被弱小的对手所捉弄。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仅是一个人取得节节长进的关键,而且是排除各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

蜀鸡遇难蜀鸡是一种体魄健壮的'大种鸡。

它身上的羽毛别具一格,形成自然美丽的花纹,而脖子上的羽毛则是一派红色。

蜀鸡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肉用,因此豚(tun)泽地方的人很喜欢饲养这种鸡。

豚泽一家农户养的蜀鸡在初春时节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鸡。

春分过后,天气逐渐转暖。

眼看着这群小鸡一天一个样地长大起来。

只要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大蜀鸡就领着小蜀鸡到庭院里活动。

大蜀鸡咯、咯、咯地叫着走在前面带路;小蜀鸡啾、啾、啾地叫着,连蹦带跳地跟在后面学步。

虽然小蜀鸡叽叽喳喳的嘈杂叫声不绝于耳,但是大蜀鸡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鸡妈妈既是鸡宝宝的好老师,又是它们的守护神。

有一天,大蜀鸡正领着一群小蜀鸡在院子里散步,一只鹞(yao)鹰忽然从空中盘旋而下。

大蜀鸡一见长着凶狠的爪子和长钩似利嘴的鹞鹰在头顶上盘旋,就知道来者不善。

它迅速用翅膀把小鸡遮护起来,同时高昂起头颈,大声地吼叫,一眼不眨地死死盯住鹞鹰,准备与它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

鹞鹰看到大蜀鸡已有戒备,不敢轻易进犯。

它在空中兜了几个圈子就没趣地飞走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飞来一只乌鸦。

大蜀鸡知道乌鸦平素只以树上的野果、田里的谷物和昆虫为食,性情不像鹞鹰那般凶猛,所以丝毫没有防范。

它让乌鸦飞落到院子里和自己做伴,与小鸡一块啄食、玩耍。

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大蜀鸡与乌鸦和睦相处,简直像亲兄弟一样。

然而好景不长,当大蜀鸡完全丧失警惕、痴心陶醉在这天伦之乐中的时候,乌鸦猛然间用长长的大嘴巴叼了一只小鸡。

然后,它用双脚使劲往地上一蹬,狠狠地扇了扇翅膀,一阵风似地飞走了。

大蜀鸡惊魂未定地站在尘土飞扬的院子里,呆呆地望着乌鸦渐渐远去的身影,感到心痛万分。

它对于自己因判断错误而受乌鸦欺骗,从而导致亲生骨肉转瞬间惨遭横祸的严重过失懊丧不已。

这则寓言通过大蜀鸡丧子的失误告诉人们,狡猾隐蔽的敌人不仅像凶残露骨的敌人一样可恨,而且更难防范。

扁鹊说病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

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

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

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

”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

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

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

”桓公不信这话。

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

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

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

”桓公仍不相信。

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

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

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

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

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

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

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

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

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

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

”桓公这时后悔莫及。

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

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中国寓言故事《负荆请罪》1.成语寓言故事:负荆请罪2.中国精彩的寓言故事3.中国寓言故事及寓意4.中国寓言故事20175.中国寓言故事集6.蝉的歌中国寓言故事7.中国鹰寓言故事8.中国寓言故事精选上文是关于中国寓言故事《负荆请罪》,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