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向IPv6接入过渡的关键技术与广电业务建设
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践

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践关于《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践》,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践作者:未知摘要: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广电网络通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方面的革新。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联通资源与需求方面的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信息需求的量和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甚至超越了现有技术能够满足的程度,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原有的基于IPv4协议基础上的广电网络通信的缺点和不足逐步突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IPv6的优势和功能成为广电网络通信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IPv6技术在满足信息需求方面具有IPv4难以媲美的优势,但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实现IPv6技术对IPv4技术的完全替代,这就需要对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进行实践性的研究。
关键词:IPv6技术广电网络通信应用实践1 IPv6技术概述IPv6技术是基于IPv4应用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新技术,其地址空间长度可以达到128位,极大地提升了广电网络通信的资源满足程度,对于形成规模化的广电网络架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对IPv6技术相关属性的了解是强化其在广电网络通信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相较于IPv4技术而言,IPv6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足够的地址空间与IPv4的32位地址结构相比,IPv6的128位地址结构可以为任何一种物质提供足够的地址空间,从而提供强大的物理技术支撑。
同时,IPv6所能够提供的理论地址空间最大可以达到43亿×43亿×43亿×43亿,可以满足相关系统任何地址空间的分配,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空间的配置效率。
1.2高层次的网络结构空间地址的足够大为IPv6技术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一组织机构可以只使用一个前缀来进行链接,从而提升了路由器的运行效率,释放了网络空间运行效果。
IPv4IPv6过渡技术和方案的分析

作者:杨巧霞摘要:简要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的主要技术,并针对我国IPv6发展情况对网络过渡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IPv4IPv6过渡方案O、前言互联网的成功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增长,当前的互联网协议IPv4的缺点已经越来越突出。
IPv6作为IETF确定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有望彻底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
IETF从1992年就开始着手研究IPv6。
目前IPv6的相关标准和产品已经逐渐成熟。
随着3G、NGN等潜在业务需求的增长,IPv6的市场前景日趋看好。
2003年,我国启动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CNGI工程”,更使得IPv6成为了国内业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IPv6网络建设,但IPv6业务的发展还将是个漫长的过程,IPv4向IPv6的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IPv6完全取代IPv4之前,两种协议不可避免地有很长一段共存期。
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方案保证IPv4和IPv6的互操作性和平滑过渡。
在这方面,IETF的IPv6过渡工作组已经提出了许多建议方案,并定义了多种IPv4/IPv6过渡技术,以实现IPv4向IPv6的过渡。
这些技术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本文将对主要的过渡技术进行介绍,并针对我国目前互联网现状对可采用的网络过渡方案及相应过渡技术的选择进行分析。
1、IPv4/IPv6过渡技术简介1.1综述IPv4/IPv6过渡技术是用来在IPv4向IPv6演进的过渡期内,保证业务共存和互操作的。
目前的各种IPv4/IPv6过渡技术,从功能用途上可以分成两类:IPv4/IPv6业务共存技术、IPv4/IPv6互操作技术。
a)IPv4/IPv6业务共存技术用来保证这两种网络协议可以在公共互联网中共同工作,在IPv6发展过程中这些技术可以帮助IPv6业务在现有的IPv4网络基础架构上工作。
IPV4升级到IPV6建设实施计划方案与对策

IPv6 全网解决方案应用背景IPv4 协议是目前广泛部署的因特网协议,然而,随着Internet 的发展,该协议在历经了20 多年的实践与考验后,已逐渐暴露出设计的先天不足以及诸多局限,成为IP 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
而IPv6 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以其鲜明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业务发展创造了机会:IPv6 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地址短缺的问题IPv6 提供了更快捷的部署方法(即插即用)IPv6 支持流标签能力,便于QoS 的实施IPv6 集成了安全特性IPv6 具备更有效的报头结构,提高处理性能IPv6 与IPv4 网络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以及相互访问解决方案建设IPv6网络主要应当考虑现有网络升级支持IPv6业务和采用同时支持IPv6/IPv4 网络设备进行新建网络建设两种情况。
1、升级现有IPv4 网络方案组网模式:原有IPv4局域网不进行改造,核心增加或者更换支持IPv6业务 的核心交换机。
核心交换机开启双栈,向上连接 IPv6网络,向下开启ISATAP隧道功能,开启IPv6/IPv4主机可采用ISATAP 隧道方式直接接入核 心交换机。
网络中其余设备均无任何变化,原有IPv4业务正常运行。
方案优势:只需增加支持IPv6业务的核心设备,保护原有投资。
只需简单开启ISATAP 隧道功能即可,快速实现网络IPv6主机接 入。
MiMripz 业搭tjjytIPM /"业勞牌城 IPV 4/V 61?务lx 煤 隧道模式(ISATAP 隧道),升级核心-A. - - : -A- 7X~ : ■ J ww 4A $占 4bj 汽 用户亦—瘦沪¥4丹点业箱区域 沪常4/v3p 第区域 IPv4ii 务送域隧道模式,升级核心与部分汇聚逐步支持IPv6 组网模式:在原有核心层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对汇聚的三层设备进行更换, 将汇聚层的原有三层交换机更换为支持 IPv4/IPv6的双栈设备。
IPv4 to IPv6过渡的关键技术研究

I P v 6 子 网仅需 要一 个公 开 的 I P v 4地 址 , 就可 以构 建 自己 的 6 t o 4格式 地 址 , 通 常在 结 点 的边界 路 由器 之 间建 立隧道 , 维 护方便 , 而 且可 以用 于互 联 站点 网络 . 其 缺 点是使 用特 殊 的 6 t o 4地址 .
络连 接到 I P v 6网络 上 , 其 缺点 是工作 方式 复杂 j . 另外 , 隧道技 术还包 括 I S A T A P隧道 、 6 P E隧道 、 T e r e d o 隧 道 等, 因为 在实 际应 用 中各 自都有 明显 的局 限性 , 在此不 一一 赘述 . 2 . 3 网络地 址转 换一 协议 转换 ( N A T - P T ) 技 术 网络 地址转 换 是指通 过使 用 N A T网关 , 将一 种 I P网络 的地 址转换 为 另一种 I P网络 的地址 . 它允许 内部
网络使用 一 组在 公 网 中从 不使 用 的保 留地 址 , 它将 I P v 6网视 为一 个 独立 封 闭 的局域 网 , 使用 地址 翻译 器 进
行地 址 翻译 . 当内 网主机 向外发 送数 据时 , 将 内部 的 I P地 址转 换为外 部 的公 网地址 , 当外 部 网络 回复数 据 包
I P v 4体 系 来 传 递 I P v 6体 系 数
据 的方 法 : 在某 一 网络节 点上 , 将I P v 6的 数 据 封 装 在 I P v 4数
据包 中 , 然 后数 据 包 在 I P v 4网 络 的隧 道 中传 输 , 到 达 目的地 址 的时 候再 将 数据 包 解 封 , 得
T u n e l 等 机 制来 进 行 路 由、 传送; 如果 应用 程 序 使 用 域名 来 作 为 目的地 址 , 则先要从 D N S服 务 器那 里 得 到
广电网络从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政策研究

4 tv . 6地址分配方案 : 出 Iv P 提 P 6地址分配以及管理方法 , 按 照区域分 配连 续 Iv P 6地址 ,为减少路 由碎 片和全程全 网监
控提供基础。
第五 , 在过 渡期 间, 应鼓励各地运营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 安排 专项 资金加大财政资金 支持 力度 ,积极 推进 Iv P 6业务部
Iv P 6过渡标准体 系基本建立 ; 电网络终端 、城域 网汇 广
聚层全 面开始双栈改造 ,完成骨干网的 Iv P 6设备 升级 ,推 进
全 网互联互通进程 ; 网络 中 Iv P 6终端数量 占全部 l P终端数量 的 3 %、Iv 0 P 6流量 占网络流 量 的 3 %、业 务系统 对 Iv 0 P 6支
2 1 第 8期 0 2年
T 暑 =再 - =■
. .i ; :: i。
CA
量 占网络流量的 1 %、业务系统对 Iv 0 P 6支持达到 3 %。 0
2 过 渡 中 期
将 Iv P 6技术应用于广 电网络 中的认证鉴权 、保证 Qo 、安全 S 监控 以及运营支撑等领域提供基础 。 在 Iv P 6过渡标准体 系建 立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推 进网 络改造的进程 ,更早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业务之间的互访 ,应 该尽快成立领 导工作小组 ,由广 电总局科技司牵头,各地运营
进 行 的过 程 ,演 进 过 程 中应 在 着 眼 全 局 的 同 时 完 成 阶 段 性 目 标 ,为最 终 完 成 过 渡 奠定 坚 定 的 基 础 。
99 . 1 23万户 ,约 09 1亿。广电网络运 营者 为了解决用户地址 数 量有限的 问题 ,采用动态地址分配 、网络地址转换 ( A N T) 和公 网地 址私用等 方式对用户进 行服 务。 以上方式 可以有效
互联网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互联 网 Iv P4向 Iv 过渡 技 术 P 6的
李 刚
( 平顶山学 院 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 , 河南 平顶 山 470 ) 602
摘 要 : v 及相关协议已相对成熟 , I6 P 如何渐进的、 无伤害的由Iv P4过渡到 I 6是当前 Ie c发展所面临的 P v nrt t a
一
运行 Iv P6的“ 小岛” 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 , v I 4的 决定采用 I 4还是 I 6协议 发送 或接收数 据包。 P P v P v 海洋将会逐渐变小 , Iv 而 P6的小岛将会越来越多, 在过渡的初始阶段 , 最 所有支持 Iv P6的主机将 同时具 终完全取代 Iv 。在过渡的初期 , P4 要解决 的问题可 有 Iv 议栈 。他们 能够 使用 Iv P4协 P4分 组直 接 和 以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就是解决这些 Iv P6的小岛之 I 4 P 节点通信 , v 也可以使用 I 6分组直接和 Iv P v P6节 间互相通信的问题 ; 第二类就是解决 Iv P6的小岛与 点通信。双协议栈并不一定要和隧道技术一起使用 , 1 4的海洋之间的通信的问题。针对这两类问题 已 但创建隧道一定要有双栈技术的支持。 1 % 经提出了很 多方案 , 有一些 已经相 当成熟并形成 了 允许两个协议栈并行工作 的主要 困难在于需要 R C参考标准 , F 而还有一些只是作为 I e t n me 草案 , 同时处理两套不同的地址方案。首先 , t 双协议栈技术
接设备都支持 Iv , P 4 因此要想一夜 间就完成从 I 4 P v 到 Iv P6的转换是不切实际的。Iv P6必须能够支持和
处理 I 4体系的遗 留问题。可以预见 , v P v I 4向 Iv P P6 互连问题的研究 , 国际上 , T I F组建 了专门的 wr— E o k 的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 J i r p即 N T A S 现已改为 V os工作组来处 n gu g o GR N ( 6p ) 理 这个 问题 … 。 同时 ,E F在 全球 范 围 内成 立 了试 2 过渡技术 IT 验床 6 Bn , 一 oe专门对 Iv P6的特性进行研究。 目 前已 2 1 双协 议栈 ( ul t k . D aSa ) c 经出现了多种过渡技术和互连方案 , 这些技术各有特 双栈机制是处理过渡问题最简单的方式, 通过在 点, 用于解决不同过渡时期、 不同环境的通信问题。 台设备上 同时运行 I 4和 I 6协议栈使得设备 P v P v 在过渡 的初期 , tme 由运行 Iv “ Ie t n P4的 海洋 ” 和 能够处理两种类型的协议。主机根据 目的 I P地址来
ipv6,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

IPv6,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IPv6[浏览次数:约452次] IPv6 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 协议的一种新的IP 协议。
目录IPv6特点IPv6技术标准化从IPv4到IPv6组播过渡技术IPv6与流媒体传输在互联网的应用IPv6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IPv6特点(1)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2)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3)IPV6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7个,加快报文转发,提高了吞吐量;(4)提高安全性。
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的关键特性;(5)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6)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
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
IPV6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路由器可以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IPv6技术标准化1 泛在网络基本概念Ubiquitous(无所不在)源自拉丁语,意为存在于任何地方。
1991年Xerox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Mark Weiser 首次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描述了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将不仅仅要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到人与机器(或物体)以及机器到机器之间的通信,并朝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方向演进。
在未来异构的网络环境中,广域网、局域网、车域网、家域网、个域网等不同层次、多种网络技术会彼此互补、融合发展,并在微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的支撑下,最终促成“泛在信息社会的实现”。
浅析IPv4向IPv6过渡技术

浅析IPv4向IPv6过渡技术作者:田甜徐冉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1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IP地址的需求量不断增加,IPv4地址资源明显不足。
因此,IPv6成为了新一代网络协议,它的可用地址至少相当于全球IPv4地址空间的42.9亿倍。
本文主要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以及LTE网络引入IPv6的过渡方案。
关键词:IPv6 过渡技术网络升级中图分类号:T939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062-02在移动互联时代下,智能化电表、智能化家电、汽车、电脑、智能移动设备以及移动医疗设备都将拥有自己的IP地址。
原有的IPv4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IPv6采用了128位地址格式,可以支持的网络节点数远大于IPv4。
在解决IPv4向IPv6过渡的问题上,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1)IPv4海洋中IPv6孤岛间的通信问题,既现有的IPv4路由体系相隔的局部IPv6网络之间如何通信的问题;(2)如何使新配置的局部IPv6网络和现有的IPv4资源之间完成相互地无缝访问[1]。
我们可以利用隧道技术和双栈技术以及地址头翻译来解决这些问题。
IPv6地址格式的巨大优势不仅体现在地址空间的巨大上,而且基于IPv6报头中新增的字段“业务级别”和“流标记”的基础上,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IPv6还支持“时时在线”连接,从而防止服务中断并且提供了更高的网络性能。
[2]1 过渡技术上文提到IPv4向IPv6过渡技术有三种:(1)双栈;(2)翻译;(3)隧道三种。
下面就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介绍。
双栈技术使得路由器和交换机内部同时存在IPv4和IPv6协议。
这种技术的本质就是让两种地址在机器内部实现转化,只要设备具有双栈性能就可以和仅仅具有单一IP协议的设备完成通信。
其工作方式是建立在应用程序使用的目的地址基础上的,具体工作方式如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3移动通信 的发展 . 随着 3 业务的兴起及 4 时代的到来 ,数据、游戏 以及 G G
手机 电视等业务 将成 为人们 生活 中不可或 缺的部分。如果 为
每个手机都分配一个 l P地址 ,所需 的 l P地址数 目将大大超过
目前国内所使 用的 Iv P 4地址 总量。
3 广播与电视技术 4
些 电视终端全部 实现双向化改造 ,所需 I P地址数量非常巨大。
1
.
融于一 网之 中。本文就其 关键 问题 及 与广 电业务建设 的
关 系进 行 探 讨 。
2三网融合
三 网融合 的终极 动力源于用 户需求 ,用户需 求则源于对
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理想情况下 , 用户只需关注服务 的内容、
2 1 年第 4期 01
\ q 姻 I ; 廿日1
14物联网 .
&吼氘
l l
3 先进的无状态寻 址方式可 以支持即插 即用,新上 线的 .
终端无须人工干预 即可工作 ; 4 提 高了 Q S服务质量 ,对各种流媒体信息可根据紧急 . o 性和服务类 别确 定数据包 的优 先级 ,数据 的传输质量和 延时
址 需 求 ,需 求来 自两 方面 : 期 , 以 IT 近 P v为代 表 的 视频 业务
需 要更大的 I P寻址空 间 ; 远期 ,物联 网等相关业务 的大规模 开展将使 I P延展到更广泛 的网络空间。
国内各大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 I 6的部署和应用 ,电信已经 P v
开始在一些省份地 区启动 了 Iv P 6的试点工作。但是 ,受诸多 因素的影响,终端用户和产业链上游的 CPS /P缺乏向 Iv P 6迁 移的动力 ,广电的终端产 品在 Iv P 6的部 署和应用上更是考虑
Ⅱ' 1 I , 6将从 根本上解 决 目前 Iv 存在 的问题 ,同时还将提 P4 供更 多的 高性能服 务 。 v [ 6从根 本上保 障 了系统 的安 全 P
性 、 稳 定 性 、 实 效 性 , 同时 还 可 使 有 线 网络 和 移 动 网络
全 统计 ,目前我 国电视机的社会 拥有量约 有 5亿 台,如果这
网络音视频 潞
铆 舶 删
Iv P 4向 Iv 入过渡 的 P 6接 关键技术 与广 电业务建设
◎ 张 韬 姚 永晖 国家广 电总局广播 电视规 划院
●
摘要 :三 网融合 工作 的推进 、物联 网的建设 、移 动数据
业务的 大幅增加 等都很 大程度上催 生 了我 国当前对 I地 P
关 键 词 :Iv I 址 P 6 P地 过渡 组播
质量和 安全等 因素,而无需关注服务 的提供 方式 ,因此 ,不 管接入 何种类型 的网络 ,用户都希望 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 和任何 方式下获得语 音 、视频 、数据 和移动等服务 。下一代 广播 电视 网 ( NGB 是以有线 电视 网数字化 和移 动多媒体 广播 )
势。Iv P 4地址分配机制 的不合理性 ,使得可用的 Iv P 4地址资 源越来越 少,濒临枯竭 。为改变 Iv P 4地址资源受限所造成 的 被动局面 ,由 Iv P 4向 Iv P 6平稳过 渡成为 了各界关注 的焦点 ,
电视 为基 础 ,实现视频 、语音 、数据和移动 业务等综合 承载
5 加强 了组播功 能,同时 Iv . P 6网络在带宽上将大大地提
高, 使实现高性能的大规模音视频应 用成 为可能 ;
6 Iv .P 6强制 执行必选 的 Is c协 议 ,保证 了监控信息 的 I Pe 安全性 ; 7 支持与 3 的无缝连接 ,为发展新 的移动业 务应 用与 . G 管理提供了可靠 的平 台。 因此 ,基于 Iv P 6互联 网将可 能开发出性能更加可靠、功 能更丰 富 、使 用更 灵活 方便 、智能 化程 度更 高、速度 更快 、 容量更大和范围更广的产品和应用 , 包括前端产 品、 中接设备 、
物联 网的发展不仅依 赖于传感 技术等 的进步 ,更依赖于
网络 的发展。物联 网发展 的一个重 要前提就是 网络范围 的延 展 ,而三 网融 合将进~步 推进新一代 网络基础设 施建设 ,扩 大 网络覆盖范围 ,因此三 网融合可 以为物联 网相 关业务的开
指 标可 以人 为进 行控制 ,从很大 程度上保 证了多媒体数据 的
传输质量 ;
展 奠定更坚实 的网络 基础。从服务 对象 的角度来看 ,物联 网 就是 将互联 网的概念 由人扩展到物 。中国电信集 团公 司总经
理王晓初曾说 , 物联 网概念下的网络发展 , 需要大量的 l P地址 , 而现有互联 网在 I P地址 资源上的不足 ,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 最大的瓶颈 。在物联网时代, 除了计算机 , 多电子产 品、 很 电器、
的网络 ; 电信网则利用 N GN技术实现基于分组 的视频 、语音 、 数据和移动等业务综 合承载 ; 正在 向 NGI 向演进 的互联网 方 也 基本具备 “ 四重播放 ”能力 。由于 f 术的开放性、经济 P技 性以及在异构网络 整合方面的优 势,NGB GN及 N 等都 、N GI
选择 I P作为基础 网络协议 。因此三网融合将产生 巨大的 I P地
O 引言
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和 3 G牌照的发放 ,移动数据业 务 不断增加 ,用户 的在线时长也 在不断增加 ,三 网融合让终 端也不 断增加 ,这更加大 了对 I P地址资源 的需求。I P地址作 为J P网络 最基础的地 址资源 ,是三 网融合的先决 条件 。伴 随 着国内信 息化进程 的加速 ,Iv 址资源呈现快 速消耗的趋 P 4地
址 资 源 的 需 求 。]v P 4向 脚 6过 渡 是 必 然 的 ,新 一 代 的
1我 国当前发展对 I P地址 的迫切 需求
1 1 电双向化改造 .广
为适应 三 网融 合 的发展 ,广电 网络需 要进行 双 向改造。 广 电网络 的双向改造过程实际上是 网络 f 的过程 。据不完 P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