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重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3S复习资料

3S复习资料

3S复习资料RS部分1、遥感的分类⽅法很多,主要有以下⼏种: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成像遥感;按传感器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性质不同分类分类 - 摄影机成像、扫描成像、雷达成像;按遥感的应⽤领域分–资源遥感、⽓象遥感、环境遥感、⽔⽂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

2、⿊体:是⼀个理想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

也就是说,⿊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1,透射系数为0。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斯忒藩-玻⽿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辐射最⼤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向移动。

3、⼤⽓窗⼝: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散射,⽽透过率较⾼的波段称为⼤⽓窗⼝。

⼤⽓窗⼝的光谱段主要有:可摄影窗⼝(0.3 - 1.3µ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近红外窗⼝(1.5 - 2.5µm),近红外、中红外波段,⽩天⽇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波段;中红外窗⼝(3 - 5µm),中红外波段,反射+地物⾃⾝热辐射;远红外窗⼝(8 - 14µm),⼜叫热红外窗⼝,远红外波段,注意为热辐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微波窗⼝(0.8 – 2.5cm),微波波段,主动遥感,全天候观测。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

⼀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5、摄影像⽚的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 - 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包括遥感摄影像⽚上的形状、⼤⼩、⾊调、阴影、纹理、图型等;间接判读标志 - 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应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多分析”的原则。

3S考试复习资料

3S考试复习资料

3S考试复习资料3S1、⾼斯克吕格投影答:⾼斯—克吕格投影是横轴等⾓椭圆柱投影。

等⾓横切椭圆柱,中央经线和⾚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中央经线投影后的长度不变,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弧线,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除⾚道外的其余纬线,投影后为凸向⾚道的曲线,并以⾚道为对称轴。

经线和纬线投影后仍然保持正交。

所有长度变形的线段,其长度变形⽐均⼤于1,随远离中央经线,⾯积变形也愈⼤。

2、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答:GPS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监控部分、⽤户部分。

空间部分分为GPS 卫星和GPS卫星星座;⽀持整个系统正常运⾏的地⾯设施成为地⾯监控部分,它由主控站、监测站、注⼊站以及通信和辅助系统组成;⽤户部分由⽤户及GPS 接收机等仪器设备组成。

3、栅格数据和⽮量数据的特征和区别?答:栅格数据:结构简单属易于数据交换,叠置分析和地理现象模拟较易,利于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输出速度快成本低廉。

但是现象识别效果不如⽮量⽅法,难以表达拓扑,图形数据量⼤,数据结构不严密,投影转换困难,图形质量较低,图形输出不美观,需增加栅格数据来美化,增加数据⽂件。

⽮量数据:便于⾯向现象(⼟壤、⼟地利⽤单元),结构紧凑,冗余度低便于描述线或边界,利于⽹络,检索分析,提供有效拓扑编码,图形显⽰质量好。

但是数据结构复杂,不便于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交换困难,多边形叠置分析困难,没有栅格有效,表达空间变化性能⼒差,软硬件技术要求⾼,显⽰与绘图成本⾼。

4、不规则三⾓⽹的构建算法?答:不规则三⾓⽹的建⽴通过不规则分布的地形点⽣成连续三⾓⾯的地形模型来接近地形表⾯,其构造过程是将临近的三个离散点连接成初始三⾓形,再以这个三⾓形的每条边向外扩展,寻找新的临近的离散点构成新的三⾓形,如此下去,直到所有的三⾓形的边都⽆法继续向外扩展成新的三⾓形,⽽所有的离散点都包含在三⾓形顶点中为⽌,然后在进⾏等值线的追踪,将等值线进⾏曲线拟合。

3S技术复习

3S技术复习

【例题试做 3】 (2012· 福建文综)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 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2011· 北京卷] 图1-8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 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2)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1)C (2)D 【解析】 第(1)题,此题要求学生熟悉地理信息技术 的基本应用。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城市交通领域,侧 重在交通事故的数据检测后,利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并进 行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立,以便于城市交通的管理。因此正确 选项为C项。第(2)题,根据交通事故次数分布,可知虽然西侧部 分地段事故很多,但是彼此分离。东侧虽然没有很突出的事故高 峰,但是形成了南北向连贯的事故多发区。说明东侧南北道路周 边交通运输量较大,由此推断应该是城市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 因此中心商务区应在东侧分布,商业网点也是东侧密度更大,A项 错误,D项正确。B项中乙处事故少,推测交通空间比较大,但是 距离东侧经济活动集中区域较远,不适合建大型停车场。图中快 速干道应该是对外联系主要干道,根据指向标可知C项错误。
“3S”的特点与应用
遥感 利用一定技术对地 物进行感知 RS 人的视力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3S技术早读背诵知识点

3S技术早读背诵知识点

1.RS特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动态监测、实时传输、瞬时成像。

2.遥感影像特征: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真彩色:反映真实地物颜色,假彩色:植被为红色,水是灰色或蓝色)3.遥感应用: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监测植物健康状况、监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植被含水量越低,反射率越高);环境灾害监测(冰山漂流、植被变化、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4.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一共四个,美国、中国(北斗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5.GPS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6.GPS功能:定位、导航、测速、授时7.GPS应用:提供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速度,时间;地壳的微小移动(珠穆朗玛峰高度变化测量);精确农业管理8.GIS(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如:电子地图、城市规划图、疫情实时分布地图)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资源管理、城市规划、选址分析、应急响应)1.RS特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动态监测、实时传输、瞬时成像。

2.遥感影像特征: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真彩色:反映真实地物颜色,假彩色:植被为红色,水是灰色或蓝色)3.遥感应用: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监测植物健康状况、监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植被含水量越低,反射率越高);环境灾害监测(冰山漂流、植被变化、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4.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一共四个,美国、中国(北斗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5.GPS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6.GPS功能:定位、导航、测速、授时7.GPS应用:提供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速度,时间;地壳的微小移动(珠穆朗玛峰高度变化测量);精确农业管理8.GIS(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如:电子地图、城市规划图、疫情实时分布地图)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资源管理、城市规划、选址分析、应急响应)1.RS特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动态监测、实时传输、瞬时成像。

3S核心知识点

3S核心知识点

3S(清扫)核心知识点:1. 3S的七件事:- 安全注意事项及培训- 划分责任区域与责任人- 制定清扫标准(配合点检标准)- 口号:化清扫为检查- 恢复不良点- 改善污染源与困难部位- 每天五分钟5S2. 整理是针对空间的改善整顿是针对时间的改善清扫是针对设备与环境的改善3. 清扫的最高境界是“不清扫”,但是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的实际目标是每天5分钟5S,可以迎接任何领导的检查4. 在清扫的过程中,千万要记得要检查,利用“看,听,摸,闻”来检查异常,填写不良点标签5. 对反复出现的不良点,要进行五个为什么分析,防止其反复发生6. 以下两种情况是不可以填写不良点的:-日常工作-紧急事务7. 针对所有的污染源的常见改善思路: 杜绝/收集/隔离, 这三个思路是有先后顺序的,最好是杜绝,杜绝不了就收集,收集不了尽量隔离,不要污染其它区域.8. 清扫基准是可以随着污染源/困难部位的改善而不断更新的,主要是更新其清扫时间,确保最后每天5分钟5S9. 在3S时候,经常会对设备刷漆. 特别提醒: 刷漆必需是要等相应的污染源消除后再刷漆,否则很快就脏了.10. 刷漆不是为了好看漂亮,而是为了能在污染发生时,及时发现问题.11. 每天5分钟5S,不是指一个人做5分钟,而是所有人共同做,花了5分钟12. 掌握3S知识的同时,还要对1S/2S进行复习3S(清扫)注意事项:1. 3S审计的时候是对1S/2S/3S的全面审计2. 小组活动需要有很详细有效的3S活动计划(按照七件事),小组活动需要和计划相对应3. 车间领导每周至少要参加一次小组活动,必须在小组活动记录上给予评语,评语不能太简单,表现好时要表扬,不好要指正.4. 在指导老师审计前,务必自审90分,部门审计85分5.3S审计时,各小组需要制作详细的3S报告,介绍整个过程,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在3S正式审计前一周发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会给出修改意见.6. 小组组长务必确认,每次员工都能化清扫为检查,通过清扫,都能发现问题并填写不良点标签或污染源困难部位清单7. 合理化建议和不良点标签的质量进行检查,审计时候会看,如果质量差的太多会扣分8. 合理化建议和不良点标签的完成率要至少70%以上,完成的多可以适当加分9. 所有的污染源都要有五个为什么分析10. 所有的改善前后对比,都要量化,最好能量化成金钱11. OPL要能分享背后的东西,不能简单的和改善前后对比相似。

最新3S技术与集成-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3S技术与集成-考试复习资料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简而言之,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

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RS:Remote sensing,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

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

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

戈尔的数字地球学是关于整个地球、全方位的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3S技术复习要点

3S技术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批准,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

通俗地讲就是计算机地图管理和分析处理技术,它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

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重采样:就是根据一类象元的信息内插出另一类象元信息的过程。

辐射校正:指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校正,消除或改正因辐射误差而引起影像畸变的过程。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

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

即在多光谱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组的过程。

二、填空1、3S技术包括RS、GIS 、GPS 。

2、GPS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接收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3、GIS系统由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五部分组成。

4、地理空间实体分为空间位置、属性、时间三种。

5、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波长范围分别为0.38—0.76μm、0.76-3.0μm。

6、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

7、卫星轨道参数包括卫星高度、运行周期、重复周期、扫描带宽度、偏心率、截距。

3S复习提纲

3S复习提纲

3S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相片平面图:将相片的倾斜差和投影差加以消除或限制,将他们的比例尺统一起来,按相邻相片的同各地物拼接起来,把重叠的部分切去,依切割线进行镶嵌并贴在图纸上面制成2.空间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各种有用信息3.立体模型变形:相片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不一致引起立体模型与地形的不一致4.视差:像片上同名点的横坐标的差值,称为视差5.垂直比例尺:是指图上高度比实际高度的缩小程度。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高度多少米6.垂直比例尺:值模型高度与实时高度的比值7.像片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用1m表示8.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知识,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9.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10.遥感平台:安置传感器的运载工具11.传感器:接收电磁波信息的仪器。

12.大气窗口:太阳辐射是连续的电磁波谱,其能量通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而造成了衰减。

这种作用与各波段强度不同有关,一般将电磁波谱中被大气吸收较少而透射较多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3.象角:为了说明所绘物体的位,将互相垂直的正投影面和水平投影面无限扩展,把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一个区域称之为象角。

14.摄影基线:摄影基线长度就是每张相片去掉航向重叠度新增影像航向长度。

15.正射影像图:用正射投影仪将普通的航摄相片经过投影改色而成为正射影的相片,并一国家基本地形图为依据组合而成的影像地图。

16.数据:数据是指对某一目标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它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化信息系统中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S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0.5分/空)、名词解释20%(2分/题)、简答题30%(5—6题)、论述题20%(10分/题)、计算或证明10%第一章绪论1、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或Geomatics):又译为地理信息科学,是测绘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地图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卫星定位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等的有机集成,即多种学科的综合。

是用各种现代化方法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和产业实体。

2、地球信息科学的特点:动态性、系统化、实时性、空间特征、信息科学。

6、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天遥感(平台处于海拔高度大于80km的空中,如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航空遥感(平台处于海拔高度小于80km的空中,如飞机、气球等)。

地面遥感(平台处于地面。

如三脚架、遥感车、塔、船等)。

2)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被动遥感:传感器本身不发射任何人工探测信号,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对象的信息。

如不用闪光灯的摄影。

主动遥感:传感器本身带有电磁波的辐射源,工作时向目标发射信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

如使用闪光灯的摄影和侧视雷达。

7、遥感的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光谱特性。

这三大特性构成了遥感信息地学评价的三个基本标准(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11、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现实世界的各类空间数据及属性特征的技术系统。

12.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授时、定位、测距导航系统实现精确的定位。

第二章空间信息技术基础2、黄道面:地球绕地轴(地球旋转轴)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面即称为黄道面。

3、我国常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有:BJ54(1954年北京坐标系)、GDZ80(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WGS-84(全球公用的地球坐标系)。

4、地图投影:将椭球面上各点的大地坐标,按着一定的数学法则,变换为平面上相应点的平面直角坐标。

地图投影变换:由于球面的不可展示性,为了用平面坐标来表示球面上目标的空间位置,必须进行球面坐标到平面坐标的转换,这就是地图的投影变换。

5、我国的地图投影主要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在大比例尺时(大于100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在中小比例尺时(1:100万),采用兰勃特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6、高斯投影的特征:1)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后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2)投影具有等角的性质(投影后经纬线相垂直);3)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

7、高斯--克吕格投影的优点:1)等角性适合系列比例尺地图的使用与编制;2)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的偏差小,便于阅读使用;3)计算工作量小,直角坐标和子午收敛角值只需计算一个带。

8、我国高斯投影的分带方法:在1:2.5万至1:50万的地形图,采用6 °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我国位于东经72 °到136 °间,共含11个投影带);1:1万及更大比例尺图采用3 °带,全球共120个带。

9、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计算题)1)我国基本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是按国际规定的在1:100万地形图基础上,按经纬度进行。

1:100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按纬差4度,经差6度分,J-50;2)1:50万, 1:20万,1:10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这三种图在1:100万地形图基础上,按经纬度划分。

1:50万按纬差2度,经差3度分,分4幅图,J-50-A ;1:20万按纬差40’,经差1度分, 分36幅图,J-50-A-[1];1:10万按纬差20’,经差30’分,分144幅图,J-50-144。

3)1:5, 1:2.5万,1:1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这三种图在1:10万地形图基础上,按经纬度划分。

1:5万按纬差10’,经差15’,分4幅图,J-50-144-A ;1:2.5万按纬差5’,经差7.5’,分16幅图,J-50-144-A-10;1:1万按纬差2.5’,经差3.75’,分64幅图,J-50-144-A-[1]。

8、地形图的公里网:在大于1:10万的地形图上绘有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网,其方格为正方形,以公里为单位,故又称公里网。

9、公里网在地图上的间隔是随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而不同的。

在1﹕1万地形图中,公里网间隔10cm ,实地距离1km 。

在1﹕2.5万地形图中,公里网间隔4cm ,实地距离1km 。

在1﹕5万地形图中,公里网间隔2cm ,实地距离1km 。

在1﹕10万地形图中,公里网间隔2cm ,实地距离2km 。

第三章 GPS 的构成1、GPS 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4、地面监控部分包括有:一个主控站(监测站)、三个注入站(监测站)、一个监测站。

5)调制:将低频信号(不仅是二进制数字码序列信号,也可以是不规则的人的声音信号、音乐信号)“装载”到高频电磁波的过程。

7)随机码:凡是具有3个特点的二进制数字码序列的码称之。

9)伪距:将接收机中GPS 复制码对准所接收的GPS 码所需要的时间偏移并乘以光速化算的距离。

此时间偏移是信号接收时刻(接收机时间系列)和信号发射时刻(卫星时间系列)之间的差值。

7、GPS 定位的特点:1)全球地面连续覆盖,从而保障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动态导航、定位。

2)功能多,精度高,可为各类用户连续提供动态目标的三维位置、三维航速和时间信息。

3)实时定位速度快,可在1秒内完成。

4)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

5)操作简单。

6)两观测点间不需通视。

7)可同时提供三维坐标。

8)全天候作业。

8、GPS 定位原理(单点定位原理):设有i=1,2,3,4四颗卫星,在某一时刻tj 的瞬时坐标为i(Xi,Yi,Zi),欲确定地面上某点P 的三维坐标(Xp,Yp,Zp),通过GPS 接收机测得P 点到各卫星的空间距离Si(i=1,2,3,4)。

误差方面:由于接收机钟为质量较低的石英钟,故其测时误差σT 不可忽略;至于卫星钟,均配有原子钟,其测时精度较高,在阐述单点定位原理时可忽略;另外,对流层、电离层对测距的影响,卫星星历等误差对测距的影响可以忽略。

因而,可得到方程: (1)式其中,i=1、2、3、4…;C 为光速。

式中有Xp 、Yp 、Zp 、δT 共计4个未知数,4颗卫星测距恰好能确定,解上式4个四元二次方程可得之,当多于4颗卫星或观测历元tj 更多时,可用最小二乘原理解之。

第四章 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和测量1、定位方法按照定位分为:单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差分定位。

2、差分定位或动态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在两个测站上安置接收机同步观测,其中一个测站的空间位置是已知点,通过对已知点的观测得到已知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值,然后用此差值对未知点的观测数据进行改正。

3、差分定位主要有伪距差分、位置差分、载波相位差分等基本定位模式。

4、差分定位按时间状态可分为实时差分和后处理差分,包括:12222()()()i p i p i p i t S X X Y Y Z Z C δ⎡⎤=-+-+-+*⎣⎦①RTD:以码相位为观测值的实时差分GPS定位技术。

②RTK:以载波相位为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5.SA技术:主要包括下列两个内容①有意识地在广播星历中加入误差,在(1)式中起始计算数据Xi,Yi,Zi中加入误差,使星历精度降低,称之为ε技术。

②有意识地在卫星钟的钟频信号中加入误差,使钟频相对于标准频率10.20MHz产生±2Hz的抖动,变化周期约10分钟,从而使(1)式中Si有误差,即降低观测值精度,称之为δ技术。

第五章遥感系统和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4、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将各种电磁波排列制成的一张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是RS中常用的三大波段。

7、根据辐射的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可将散射作用分为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和非选择性散射(即d>λ)。

8、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时,通过大气层未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

10、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图。

11、植物的发射光谱曲线的绘制及其影响因素1)规律:在蓝光波段(0.38~0.50μm)反射率低,绿光波段(0.50~0.60μm)的中点0.55μm左右,形成一个反射率小峰,这就是植物叶子呈绿光的原因。

在红光波段(0.60~0.76μm),起先反射率甚低,在0.65μm附近达到一个低谷,随后又上升,在0.70~0.80μm反射率陡峭上升,到0.80μm附近达到最高峰。

(详见下图)2)影响植物反射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叶绿素、细胞结构和含水量等。

第六章遥感技术体系1、航空摄影的种类:1)按象片倾斜角分类(象片倾斜角:是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通过镜头中心的铅垂线间的夹角α。

):①垂直摄影:α<3︒,得到水平象片,各部分比例尺大致相同,可量测距离。

②倾斜摄影:≥α3︒,得到倾斜象片,变形大,但摄取面积大。

2)按摄影的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航线摄影、面积摄影。

单片摄影:为特定目标或小地块进行的摄影,一般获得一张象片。

航线摄影:沿一条航线对地面上狭长地带或线状地物进行连续的摄影。

一般地,航线的长度限制为30-120km。

面积摄影:沿数条平行航线对广大区域进行的连续的摄影。

对于航线摄影和面积摄影而言,象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叠,包括:①航向重叠(纵向重叠):在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象片间的重叠;重叠度为53%~60%; 用于相邻象片地物的互相衔接和立体观察。

②旁向重叠(横向重叠):相邻航线间相邻象片的重叠;重叠度为15%~30%;用于象片镶嵌等。

2、航空象片的几何特性: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

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点A 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平面上,投影中心S 、投影平面P 和空间点A 三者之间的关系任意。

航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6计算题 证明:∵△Saa0∽△SA0'A0∴又 ∵ △Sao ∽△AA0'A0∴ ∴ 同理,r 。

;以δh 表示 aa0 、bb0) 则有:7、投影差规律(对于水平象片):1)投影差大小与象点距离象底点的距离成正比,距象底点愈远,δh 愈大,象底点无象点位移。

2)δh 与h 成正比,h >0时,δh >0,象点离开中心点向外移动;h <0时,δh <0,象点向着象底点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