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及中日环境合作

合集下载

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者:余维海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03期一、中日环保合作的现状(一)中日双边环保合作机制中日两国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在环保领域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模式,走上了机制化合作道路。

1.建立了高层中日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1994年5月28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政府间《环保保护合作协定》。

截止2003年底,中日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已经召开了五次会议,其主要作用是定期协调并促进两国间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确定和组织实施具体的项目。

该联委会对促进中日环保合作、组织实施具体合作项目、增进人员交流和信息沟通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建立了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为加强中日两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对话,两国于1996年设立了双边的“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

“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是中日环保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该论坛作为中日政府间双边环保合作联委会的补充,为双方各部门与机构之间、社会团体与民间企业间就双边与多边的环保问题交换意见,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场所,为推动两国间多层次的环保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成立了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为了更好地开展环保合作,1991年中日两国政府决定建设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该中心于1996年5月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

中心拥有各种研究、实验设备3000多台,有一流的环保分析测试仪器,收集处理环保信息的计算机系统,防治大气、水质、废弃物污染的模拟实验装置,开展宣传教育的音像制作与培训设施。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中心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资金支持渠道及研究项目等方面均已初具成效,并凭借优良的仪器设备、先进的科研手段与科学管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目前该中心在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信息、环保战略与政策研究、环保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环保分析测试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中日两国环保合作的窗口和基地。

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

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

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扩大,中日关系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然而,在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下,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那么,在未来十年,中日关系将以什么样的态势发展?中国会采取何种政策来应对中日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一、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首先,中日两国地理相邻,不仅经济上相互依存度高,而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因此,未来十年中,中日关系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互利合作,不断推进各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构建更加紧密的中日关系。

其次,中日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推动构建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双方可以加强贸易合作,深化投资合作,共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应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此外,中日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未来十年,中日两国将继续加深在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对于历史问题的正确认知和处理至关重要。

双方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反思历史,通过历史教育和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对中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中日两国都属于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它们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化解分歧与补充差距,共同应对地缘政治挑战。

二、中国对日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对日政策在未来十年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推动构建和谐亚洲。

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

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

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周边安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本文认为,21世纪初我国周边安全战略的基本架构可以用“稳定两翼,强固后背,经略东南,斗而不破,打牢依托”来勾画。

(一)稳定两翼:改善在亚太多边关系中的现实处境亚太地区是我国国际战略展开的前沿和核心地区,又是我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市场和资金来源。

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大国力量,东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力量都集中在这里。

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在这一地区位于俄国、印度、日本之间,是地区地缘政治和均势政治的重心所在。

就双边同盟关系来看,这一地区内有俄印、美日、美韩、美菲、美澳等双边同盟,中国则独立于所有同盟关系之外。

从大国的多边关系看,中、美、日和中、俄、印两组大三角关系中,中国都是弱势的一方。

从安全环境看,朝鲜半岛的危机、中印边界的争端和阿富汗战争引起的地缘政治变化牵制着中国的东西两翼,日益严峻的台湾海峡局势、长期存在的南海诸岛争端又迫使中国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东南。

亚太地区是我战略展开的基础和出发地,但遍布现实和潜在冲突热点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构成重大挑战,而关键又是东西两翼的稳定。

1、在东翼,稳住朝鲜和日本首先要稳住朝鲜半岛局势。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朝鲜半岛有重大战略利益。

朝鲜长期牵制了美国,构成对我的战略屏障,对我来说不是战略包袱,而是战略资源。

我应保持这一屏障,帮助朝鲜建立安全保障和安全信心。

在朝鲜半岛核危机中如果我们袖手旁观,不但将失去朝鲜,也将失去韩国。

所以帮助朝鲜走出冷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用和平的方法而不是用武力相威胁的方法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不但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利益。

我们要密切跟踪形势发展,加强同有关各方的合作与协调,积极发挥应有作用,努力推动朝鲜半岛实现不乱、不战、无核,中朝关系基本稳定的目标。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为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日双方于XX 月XX日在XX市举行会谈,经过友好、深入的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并发表本次联合声明。

1.致力于和平与稳定中日双方重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将和平作为共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双方将继续加强高层互访,拓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以建立更加牢固的互信关系。

双方将积极探索建立战略互信机制,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2.促进经济合作中日双方认识到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

双方将加强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和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经贸关系朝着更加平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双方将积极探索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双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3.加强人文交流中日双方重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拓宽人文交流渠道。

双方将加强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民众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对方国家。

双方将继续开展青年交流项目,增加青年人才的互访交流机会,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中日双方将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双方将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双方将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双方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5.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日双方认识到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将加强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合作。

双方将推动国际组织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双方将加强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反恐怖主义等重大议题上的协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双方还就其他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换。

中日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繁荣。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研究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的热门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日本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两国合作走向更深入的方向。

本文就“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进行探讨。

一、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背景和意义中日两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两国在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

同时,中日两国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摩擦,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造成了一定阻碍。

因此,通过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弥补双边经济合作的不足,更好地发掘中日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潜力,提升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增强合作国的发展动力,推进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可以在“一带一路”高速发展的市场中发掘新的合作机会,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提高双方在地区或全球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促进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合作领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领域:1、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两国可以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共同打造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大项目,促进区域间的贸易、投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构建“互联亚洲”格局,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和日本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合作潜力。

中日两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卫生和医疗、环保、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为“丝路基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出贡献。

3、新能源技术合作中国和日本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也相当雄厚,双方可以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地热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探寻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新能源和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地球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中日联合声明内容

中日联合声明内容

中日联合声明内容
中日联合声明是指中国和日本双方签署的共同宣言,宣布双方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共同立场和合作意愿。

具体内容会根据签署时间、背景和议题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中日联合声明可能包括的内容:
1. 互相尊重和平与稳定:声明双方将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致力于推进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2. 加强经济合作:承诺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3. 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落实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计划,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 外交合作:强调推进双边外交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

5. 安全与防务合作:加强双方在安全和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7. 历史问题与友好往来:重申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倡友好的往来和民间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中日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可能随着时间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修改。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

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

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形势政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分析

形势政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分析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但是存在不稳定因素。

本文就此从台海问题、领土问题、极端势力等非传统威胁三个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周边,安全,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总体来说,目前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比如中俄边界线正式划定,中越陆地边界线的划定,中日关系改善,中日韩首脑会晤实现机制化等等,可以说是处在以说正处于历史上周边安全比较好的时期。

此外,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能源合作、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进展。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如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等“热点”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不稳定因素。

一、台海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成为中国周边的一个热点问题。

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马英九正式宣誓就职。

这意味着台海关系走进一个新纪元,台湾正式开启马英九时代。

马英九主张一中,不支持法理台独,在两岸关系上主张理性务实开放,这比陈水扁时代的“急独”有了一些进步,目前两岸关系正在稳步发展,因此马英九提出一系列关于两岸经贸往来的开放政策主张。

在经济领域,两岸已经达成某些成果,诸如周末两岸包机及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开放陆资进岛等等,营造出开放与自信的氛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英九政府并没有放弃武力据统的想法,仍然还在向美国购买先进的武器。

而且由于台湾地区政府政策的连贯性也值得怀疑。

另外,在国际上,美日等国不会放弃这个遏制中国崛起的机会,会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制造麻烦。

所以我国的对台战略首先要坚持以政治手段促统一,应在和平统一的旗帜下,继续推进两岸政治谈判,拓展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一个中国”的国际共识。

同时要以军事手段反台独,中国政府努力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使美日及台独分子得到明白无误的信息:统一台湾是中国最根本的地缘战略利益所在,迫不得已时,中国将毫不含糊地使用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安全 的界定 介 于狭义 和广 义之 间 ,更多 的是 指 环境 污染 和 自然资 源耗 竭 问题 。本 文拟 结合 西方 环
列 ,大气污染是 目 前第一大环境 问题 ;我 国的七大
水系 都有 不同程 度 的污染 ,水 环境 污染严 重 ;我 国
的工业 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塑料包装物和农膜等
个 国家 或地 区 的环境 问题 ,第三 波 主要关 注 的是 全 球 性 的环境 问题 。 与世界 环境 相 比 ,我 国的 环境 状 况 尤 为 严 峻 。 我 国二 氧化硫 、烟尘 和工业 粉尘 的排 放量 居世 界前
索。西方学者对环境安全的研究 已经超越 了传统 的 “ 生态 系 统 的 破 坏 ” 这 一 最 纯 粹 的 环 境 事 务 领 域 【 ,扩展 到与 环 境 密 切 相 关 的 能 源 问题 、人 口 l 】 问题 、食物问题 、经济问题以及与环境损害和环境 退化相关的战争和暴力 冲突等领域 。在 国内学界 ,
程”就是环境领域 的问题具有科 学属性 ,有其 自 身 的规律 可循 ;“ 治议 程 ” 就是 环 境 领域 的问题 政 与一定的公共决策相关联 ,有政治 化的一面。 “ 科
作者简介 :任爱平 (9 0 ) 17 一 ,男 ,河北尚义人 ,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 中心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 生。
白色 污染 数量 急剧增 加 ,对废 弃物 的处理 越来 越 困
难;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 ,水土流失使耕地肥力 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难降解 的持久性 有机物污染开始出现;随着三峡库区和青藏铁路等 工程的实施,一些巨大建设项 目带来的环境 问题世 界瞩 目;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 ,高 等植物 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高于世界的平均水 平 。19 97年 9月 ,世 界银 行 发 表 了系 列 有 关 我 国 环境与发展的报告 ,其中,(0 0年的中国:新世 22 纪的发展挑战》 直率地指出 :“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 明显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
的破坏。但是 ,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以较严重 的污染为代价 。 “ ” 今天 ,中国的空气和水的污染
状况 ,特 另是 在城 市地 区 ,属 世界 最严 重之 列 。大 U
潮 ,每次浪潮都 有着不 同的关 注主题。第一波是
2 0世纪 4 0~ 5 年代 ,主要 关 注 的 是 有 限 的 自然 0
资源 ,如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等 ;第二波是 2 0世
纪6 0~7 0年代 ,主要关 注 的是生 产和 消费活 动 的
气中多种污染物的含量超过国际标准数倍 ,使中国
付 出 了巨大 的人 力 和物 力 的代 价 。 总 之 ,中 国的 ”
副产 品,如垃圾处理、空气和水体污染等 ;第三波
是 2 0世 纪 8 0~9 0年代 ,主要 关 注 的是 全 球 环 境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6期 20 0 6年 l 2月
石 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Juபைடு நூலகம்a f h i h a gU iesyo cn m c o r l ia u n nvr t f o o is n o S jz i E
V0. 9 No 6 12 .
环境 安全 的逻 辑 ,亦 即环境 的威 胁和 脆弱性 由什 么 引发 。 “ 环境 安 全 的基 本 逻辑 是 通过 一 种全 球 视 野 来观 察 的 ,人 类正 生活 在超 越地球 载 负能力 (cr a- rigcpcy) 的 世界 。 有 关 环 境威 胁 和 脆 弱 y aai n t ” 性争 论 的主要 分歧 在 于人们 是重 视引 起环境 问题 的 导 因还是 结果 。对于环 境 的指 涉对象 ,一 种观 点认
D c 2o e. 06
环境安全及 中 H环境合作
任 爱平。 ,王 炳 义
( .同济大学 亚太研究 中心 ,上海 2 0 9 ;2 1 0 0 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o 6 o ) 6o 4

要:结合西方环境安全理论,探讨造成我国环境 问题 的主要原因、 日本 的环境 治理 以及 中 日
环境合作 的地 区化动力和合作机制。 关键词 :环境安全 ;中日 环境合作;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7 (0 6 600 -5 0 76 5 20 )0 -8 90 8
人类 对 环 境 问 题 的 关 注 ,大 致 经 历 了三 次 浪
收 稿 日期 :20 0 06— 8—1 9
境安全理论 ,探讨造成我 国环境 问题 的主要原因、 日本 的环 境治 理 以及 中 日环境 合 作 的地 区化 动力 和
合作 机制 。
1 中国的环境脆 弱性 以及 日本 的环境治理
西 方环境 安 全理论 认 为 ,环 境领 域存 在着 一个 “ 学议 程 ” (sinicaed 科 cet gn a) 和 一个 “ i f 政治 议 程 ” (pli laed J ota g na) 。简 单 地说 , “ 学 议 ic 科
环境问题既有经济迅速发展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矛
盾 ,也有 生 产和 消费 活动带 来 的副产 品 ,更有一 些 全 球性 影响 的环境 问题 。 全 球环 境恶 化推 动 了人类 对环境 安全 理论 的探
问题 ,如酸雨 、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等。第一波 和第二波关注的主题从地理空间来看 ,基本上是一
维普资讯
学议程”必须符合学术标准 ,“ 政治议程可以由政
为 ,环境 安 全 的指 涉对 象是 环境 本身 ;另 一种 观点 认 为 ,环境 安全 的指 涉对象 是 人类 的事业 。但 人们
府的、传媒的以及公众的标准所左右 ,而它们更受 短期 事件 的影 响 。 环 境 安 全探 讨 的主要 问题 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