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变选育苜蓿叶象甲高毒力白僵菌
紫外线诱变处理对苜蓿种子苜蓿皂苷含量的影响研究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实验 材料 .
用 6 // l 4z m 浓度 的标 准 品进 行 扫 描 , 长从 40 g 波 5 n m至 70n , 0 l 测定 其 吸光 度 , n 以选 择最 大 波 长 h x ma。 h x= 4 . m。在 最 大 波 长 下 , ma 560n 以空 白样 作对 照 , 测上述 各个 浓度标 准 品的吸光 度 O D值 , 绘 制 以 O 并 D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20 0 8年 1 月
种
子
(ed Se )
V 12 N . Jn 2 0 0.7 o 1 a . 0 8
紫外 线 诱 变 处 理 对 苜 蓿 种 子 苜蓿 皂 苷 含 量 的影 响研 究
李 波
(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10 ) 6 06
LIBo
( o eeo f si c n n ier g Qqhr nvri , iia i n j n 6 0 6 C ia C l g f i c n ea degnei , iia i s y Q qhr l gi g1 10 , hn ) l le e n u e t Heo a
a d te eemiaeteq a tyo a o isi a ht ame tT ersl h w ta eq a t fsp nn n nd tr n t u i fsp nn e c e t n. h eut so t u i o a o is h h n t n r s h t h n t y
紫花苜 蓿龙牧 8 1品种 的种 子为 实验 材料 。 0
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含量的影响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材料 .
.
强抗 旱敖汉 种子 来源 于 内蒙 敖汉种 子公 司 , 抗旱 三得 利种 子来 源于百绿 ( 弱 天津 ) 国际草 业有 限公 司 。
0 1C I 剪取样 品 , . 1 处 T 叶背 面粘在 样 品台上 , 进行 离子溅 射镀 金膜 , 镀金后 的材 料进行 形态 观察 。 蜡质 含量采 用气 相色 谱法测 定[ 1 。每 盆采集 相近 叶位 展开 叶 片 1 O片 , 用正 己烷 萃 取 , 同时每 样 品加 入 l 0 o
1 3 指 标 测 定 .
叶片水 势采 用压 力室 法 ( KP 4 0 S M1 0 ,英 国) 上 午 1 : 0测 定 。 自植 株 顶 部选 择 第 2片展 开 叶 片进 行 测 于 O。
定 。每盆测 定 3片 , 其 平均值 。 取 蜡质 晶体结 构采 用扫 描 电子 显微 镜 ( 3 0 一 Hi c i观察 。 自植株顶 部采 集第 3片展 开 叶 片 , 中间 叶脉 ¥ 0 0N, t h) a 距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蜡 质含量 变化规 律 .
紫花苜 蓿 叶表皮蜡 质含 量受 品种 、 紫外 线 、 土壤 干旱 处理 及 品种与 土壤干 旱交 互作 用 的显 著影 响 ( 1 。敖 表 ) 汉 品种 叶表皮蜡 质含 量平 均为 1 . g c , 著高 于三 得利 (0 6F / m ) P<O 0 ) 表 1 图 1 。单独 紫 外 9 8 ̄ /m。 显 1 . g c ( .5( , )
杀叶甲科害虫的白僵菌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杀叶甲科害虫的白僵菌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e5afe58c77da26924c5b080.png)
专利名称:杀叶甲科害虫的白僵菌菌株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杜立新,曹伟平,宋健,冯书亮,王金耀
申请号:CN201310428019.1
申请日:20130922
公开号:CN103555589A
公开日:
201402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林业重要害虫,特别针对鞘翅目叶甲科害虫榆蓝叶甲具有高毒杀能力的白僵菌新菌株XWY-1。
毒力测试表明,XWY-1菌株对鞘翅目叶甲科害虫榆蓝叶甲具有极高的毒力,因而,可以将本发明白僵菌()XWY-1制成杀虫剂,用于林业害虫的防治,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申请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东关大街43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保定市燕赵恒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周献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我国高毒力白僵菌菌株选育的研究进展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n Hi g h— v i r u l e n c e S t r a i n Br e e d i n g o f
Be a u v e r i a b a s s i a n a i n Ch i n a
第4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文 章 编 号 :1 0 0 6—1 1 2 6— 2 0 1 3( 3 )一 0 2 6 3— 0 4
广
西
林
业
科
学
Vo 1 . 4 2 No . 3
Se p . 2 01 3
Gu a n g x i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l o w a n d b r e e d i n g s t r a i n s a f t e r r e p e a t e d s u b c u h u r e a p p e a r e d d e ra g d a t i o n a n d S O o n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O -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me t h o d a n d g e n e c l o n e me t h o d a n d S O o n .S o m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g i n h i g h — v i r u l e n t s t r a i n
我 国高 毒 力 白僵 菌 菌 株 选育 的研 究 进 展
邹东 霞 ,廖 旺较 ,朱英芝 ,吴耀 军
( 广 西林 业科 学研 究院 国 家林 业局 中南速 生材繁 育 实验 室 广西优 良用材林 资 源培 育重点 实验 室 ,南宁
苜蓿草的抗病与抗虫性状遗传与遗传改良研究

苜蓿草的抗病与抗虫性状遗传与遗传改良研究引言:苜蓿草作为重要的牧草植物,具有优异的营养价值和适应性,广泛用于饲养牲畜和改良土壤。
然而,病害和虫害对苜蓿草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苜蓿草的抗病与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改良对于提高其耐病虫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苜蓿草的抗病性状遗传机制苜蓿草具有多种抗病基因和抗病性状。
目前,已经鉴定并克隆了一些与苜蓿草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苜蓿草的R基因通过识别病原体或其效应蛋白并触发免疫反应来提供抗性。
除了单个基因的作用外,苜蓿草的抗病性状还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此外,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也会影响苜蓿草的抗病性状表达。
因此,进一步研究苜蓿草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苜蓿草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 苜蓿草的抗虫性状遗传机制苜蓿草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相对复杂。
研究表明,苜蓿草的抗虫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不同基因的互作以及环境因素对抗虫性状的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苜蓿草品种对同一虫害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携带了不同的抗虫相关基因。
此外,与苜蓿草抗虫相关的生化和生理机制也受到重视,如植物抗虫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等。
因此,深入研究苜蓿草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有助于发现并利用抗虫相关基因,提高苜蓿草的抗虫性能。
3. 遗传改良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针对苜蓿草的抗病和抗虫性状,遗传改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选择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策略。
选择育种通过对大量苜蓿草品种或种质资源进行病虫害筛选和评价,选择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再进行配制与选育。
分子育种则主要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对相关基因的检测和筛选,以提高育种效率。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快速、精准地鉴定苜蓿草中的抗病或抗虫基因。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也为苜蓿草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抗病与抗虫遗传改良研究的意义苜蓿草的抗病和抗虫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8种杀虫剂对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的毒力测定共5页

8种杀虫剂对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的毒力测定新疆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的故乡,是苜蓿种植的主产区之一,全区苜蓿种植面积已达30.1万hm2,其中,北疆地区种植面积为15.0 万hm2 ,占总面积的48.54%;南疆地区种植面积为14.4万hm2 ,占总面积的46.67%;东疆地区为1.5万hm2 ,占总面积的4.79%,除塔什库尔干县和巴音布鲁克地区不宜种植外,其他地区均有种植。
种植面积超过4.0万hm2 的地区有伊犁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3个地区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疆苜蓿种植总面积的49.85%[1-5]。
苜蓿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由于其种植方式与播种、刈割时期不同,田间既有当年播种的新苜蓿,又有历年播种的老苜蓿,有即将刈割的成熟苜蓿,也有刈割后新长出的嫩苜蓿,为各类害虫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和适宜的生态场所。
使苜蓿在不同生育期,害虫以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危害方式,对苜蓿进行危害,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牧草产量损失严重[7-13]。
近年来,新疆苜蓿虫害问题日渐突出。
其中,苜蓿叶象(Hypera postica)和条纹根瘤象(Sitona lineellus)是危害苜蓿的重要害虫。
在新疆普遍分布于伊犁、阿勒泰、呼图壁、乌鲁木齐、阜康及奇台等地。
其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牧草,是苜蓿和三叶草的主要害虫。
苜蓿叶象初龄幼虫在茎内蛀食,潜食叶芽、花芽,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成虫和3龄以上幼虫剥食叶肉,严重的叶片全被吃光;条纹根瘤象成虫危害幼苗,咬食叶子和生长点,抑制植物生长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虫蛀食根和根瘤,减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降低土壤肥力[1-4]。
由于根和根瘤被害,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引起根部腐烂[14-20]。
根据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的发生、为害特点,现今防治这2种害虫的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为了筛选出对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防效较好且对环境友好的药剂,采用喷雾法进行毒力测定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虫剂对苜蓿叶象3龄、4龄幼虫及条纹根瘤象成虫的触杀毒力,以期为苜蓿叶象和条纹根瘤象的田间防治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紫外线诱变木醋杆菌及优良突变菌种的选育

me d i u m we r e c o mp a r e d wi t h e a c h o t h e r . Af t e r t h e s t r a i n wa s e x p o s e d t o UV- i r r a d i a t i o n f o r 3 mi n, 4 mi n a n d
x y l i n u m C G MC C 5 1 7 3菌株诱 变 , 还 对 3种不 同培 养基培养得 到 B c进行 了对 比。 研 究表 明, 紫外线 分别照射 3 m i n 、
4r a i n和 5 m i n , 经 筛选得 到 U V 3 1 、 U V 3 2 、 U V 3 3 、 U V 4 2 、 U V 4 4五株 产 量较 高的 突变 菌株 , 其 产 量 高达 2 6 . 9 6 d E 3 5 . 4 8 g / L ; 菌株 U V 3 1 、 U V 3 2 、 U V 3 3 、 U V 4 2连 续发 酵 四代 产 量仍 比较 稳 定 ,分 别 稳 定在 2 3 g / L 一 3 9 g e L 、 2 5 g / L ~ 3 6 g / L 、 2 4 d E ~ 3 9 g / L; 菌株 U V 3 2 、 U V 4 2和 野 生 茵在 C MMF 中的 B C产 量 高约 为 1 9 . 9 4 L 3 9 . 9 7 e e l , 但 结 构松 散 , 在 MMF中 B C的 产 量 低 为1 O . 1 7 g , L 一 2 2 . 2 8 g / L , 均 匀紧密, 在 C 0 一 MMF — C MM F中 B C产 量 中等 为 1 6 . 2 4 g / L ~ 3 1 . 0 9 g / L , 较 均 匀 紧密 。 结 果表 明 , 紫外 诱 变 3 mi n菌 株 的 B C产 量 高且 3代 ~ 4代 发 酵 产 量 保持 稳 定 , C O — MM F — C M MF是 最适 于发 酵 的 培养 基 。 关键词 : 木 醋杆 菌 ; 紫 外诱 变 ; 选育 ; 突 变菌株 ; 细 茵 纤 维 素
高毒力杀蝗绿僵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高毒力杀蝗绿僵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程辉彩1,敦冬梅2,张丽萍1,张根伟1,董 超1,崔冠慧1(1.河北省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摘要:以金龟子绿僵菌M 105复壮菌株M 1053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选育,获得P r1酶活是出发菌株1.36倍的诱变株M 105-52。
经测定,诱变株的遗传性能稳定,紫外线抗性和杀蝗毒力均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杀蝗绿僵菌;紫外线;诱变选育中图分类号:S433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8)03-0106-02收稿日期:2007-10-08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5820121D )。
作者简介:程辉彩(1974 ),女,河北栾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农药研究。
Te:l (0311)83014879;E -m ai:l hu icai ch eng @163.co m 。
蝗灾危害范围广泛,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严重威胁我国农牧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长期以来,我国防治蝗灾仍然以化学农药为主,如有机磷类、菊酯类及其复配制剂等,化学农药在蝗灾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
绿僵菌(M etarhiz i u m )是一种有效的蝗虫生防制剂,为蝗虫体内寄生病原真菌,对蝗蝻和成虫均有效。
作为专用性生物杀虫剂,绿僵菌对昆虫天敌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可持续有效控制蝗虫种群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1-6]。
紫外线诱变是一种使用时间长、效果好、设备简单、所需费用少、突变随机性强、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突变体的常用诱变选育方法。
本试验以研究室保存的M 105菌株虫体复壮后进行紫外线诱变,以选育高毒力杀蝗绿僵菌菌株,为制备田间具有高防效菌剂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菌种 金龟子绿僵菌(M etarhizium anisop li ae )M 105,为本研究室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的】 【 选育 出对苜蓿叶象 甲高 毒力 的 白僵 菌。【 法】 用紫外线对 前期筛 选出 的白僵 菌菌 株照射 方 利
1 O和 3 i 0mn进行 诱 变 , 出高 几 丁 质 酶 突 变 株 , 用 诱 变 前 后 的 白 僵 菌 对 苜 蓿 叶 象 甲 3龄 幼 虫 进 行 毒 力 测 选 再 定 。 【 果 】 诱 变 前 后 的 白僵 菌 对 苜 蓿 叶 象 甲 3龄 幼 虫 室 内 毒 力 测 定 : 理 9d后 , 导 菌 株 B 结 用 处 诱 b一1 —1 0 2校 正 死 亡 率 为 10 , b一3 1 0% B 0— 4校 正 死 亡 率 为 7 . 8 , 未 经 紫 外 线 照 射 的 野 生 型 菌 株 校 正 死 亡 率 为 77 % 而
mo evr ln tan Bb一 1 r iue tsr i 0— 1 fBe u ei asa o Hy eapot a Wa b an d b 2 o a v r b sin t p r si S o ti e y UV t e e i . a a c mua n ss g Ke r s: p r o t a Gyln a ;UV tg nzn ; Be u e i a sa a;tx ct e t y wo d Hy ea p si l h l c e mu a e ii g a v ra b s in o ii ts y
S r e i g Hi h y Viu e t S r i s o a v ra c e n n g l r l n t a n f Be u e i b s i n o Hy r sia Gy ln lb a sa a t pe a po t le ha y UV u a e ss c M t g ne i
3 0—1 a 7 7 % ,adcr c dm r lyo wl t es a a 2 9 % i 9dy t .【 o d s n A 4w s7 .8 n or t o at f i p t i w s6 .7 n as a r C n ui 】 ee t i d y rn le o
新疆 农业科 学
2 1 ,8 7 :2 3 26 0 14 ( ) 17 —17
Xni gA r u u ̄ Si cs i a gi l r c ne jn ct e
紫外线诱变选育苜蓿叶象 甲高毒 力 白僵菌
韩 慧 , 小虎 , 益 , 克梅 , 莉 吴 李 李 赵
( 疆农 业 大 学农 学 院 , 疆草 地 资源 与 生 态 实验 室 , 鲁 木 齐 新 新 鸟 80 5) 302
bsa o Hpr ota G l na. Meh d lai e ia iigw sue oiai e Ba v i as n as n t ye psc yl h 1【 to 】Ut v l r d t a sdt r da euea bsa i a a i e r o t r an r t r i a
HAN i W U a Hu , Xio—h u,LIYi L , IKe— me , Z i HAO Li
( goo yClg i i gA ru ueU i rt/ ii gL brt yo rsadRsuc n cl y A r m o eefXna gi l r nv sy Xn a ao o Gas n e r s d Eo g , n l o jn ct ei jn ar y l o ea o
6 .7 2 9 %。【 结论 】 通过室内毒力 测定法 , 获得 了经 1 i 0mn紫外线照射诱 变对苜蓿 叶象 甲更 高毒力 的 1株 白僵
菌菌株 。
关键词 : 蓿 叶象甲 ; 外诱变 ; 苜 紫 白僵 菌 ; 力测 定 毒
中图 分 类 号 :46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302 1)7 23 4 1 1 4 3 (0 10 —17 —0 0
sr i o 0 mi n 0 mi n od r t ee thg htn s tn ,a d t e tg a v e o p r o t a tan f r 1 n a d 3 n i r e o s lc ih c i a e mua t n h n 3 sa e lra fHy e a p si i c
u dreth i l c s wt teBa v i bsa bfr ada e U u gns . R sl】 h eu so n e n ev e et t i euea as 舱 e en f r V m t eei 【 eut T er l f w t r n e h h u r i o t a s st
Uu q 80 5 ,C i rm i 30 2 h a) n
A s at【 bet e r ep roeo ti porm w st sr n oth hyv uets a so eue a bt c: O jc v 】 ’ ups f h r a a o c e u i l i l ti fB a v i r i I I l s g e g r n rn r
t e ts n iae h tc re td motl y o h t i h e tid c tdt a o ce rai fte san Bb—l t 0— 1 s 1 0% .c re td mo tl y o h t i b一 2 wa 0 orce rai ft esan B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