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87例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隔物(药饼)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在面部出现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表情失常,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传统中医认为面瘫属于“中风”范畴,而隔物灸法则被认为是一种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其通过在患者身体上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灸疗,以促进气血循环,恢复患处的神经肌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本文旨在对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选择60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诊断标准确定为面瘫病,年龄范围为20-6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
面瘫病患者应有面瘫的临床症状,如面部肌肉无力,表情僵硬,眼睑下垂等。
二、研究方法1.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本研究采用传统中医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患者。
具体操作为在面瘫患者身体上的特定穴位上放置专门制作的隔物(药饼),然后在隔物上点燃中药制成的药烟,以温热的方式进行灸疗。
每次灸疗的时间和频率按照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
2. 治疗评估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面部肌肉力量、面部表情、眼睑下垂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以确定隔物灸法治疗的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1.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安全性在本研究中,60例面瘫病患者接受隔物灸法治疗,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只有个别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轻微的局部红肿和疼痛,但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缓解,并不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
2.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有效性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60例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力量、面部表情、眼睑下垂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面部表情更加灵活自然,眼睑下垂程度减轻,肌肉力量得到增强。
并且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效果仍然稳定。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60例面瘫病患者的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我们得出结论:隔物灸法治疗面瘫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隔物(药饼)灸法,面瘫病,临床研究引言面瘫病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多由于感染、中风、颅脑外伤、耳部手术等原因引起。
面瘫病患者面部肌肉麻痹,表情呆滞,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认为,面瘫病属于“中风”病证范畴,治疗应以理气活血、通络解表为主,采用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35-60岁之间,病程1周内的为急性面瘫病,病程3-6个月之间的为慢性面瘫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病程相当于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隔物(药饼)灸法治疗方法:在患者面部穴位及瘫痪肢体选穴处放置好姜丝、大葱白等饮食用泥,再放上药饼,并于两耳两侧灸照,频率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分3次照法,连用15天为1个疗程,每晨临高潮时为一次照状态。
传统中药治疗方法:采用益气活血、理气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特别是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
每日1剂,每剂12克,水煎后口服。
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痊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 优良率 || ---- | ---- | ---- | ---- | ---- || 实验组 | 79% | 17% | 4% | 100% || 对照组 | 53% | 30% | 7% | 90% |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饼灸联合埋针治疗面瘫的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药饼灸联合埋针治疗面瘫的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张静
【期刊名称】《科技与健康》
【年(卷),期】2024(3)7
【摘要】观察在面瘫患者治疗中采取药饼灸和埋针联合治疗的效果。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清镇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8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患者接受药饼灸和埋针联合治疗,并辅以中医特色护理,对照组44例患者则接受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并辅以中医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研究发现,联用药饼灸和埋针治疗面瘫,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且辅以中医特色护理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清镇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隔药饼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神阙隔药饼灸结合埋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40例临床观察
3.电针加药饼灸治疗顽固性面瘫24例疗效观察
4."颈三针"合"二白"药饼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5.隔药饼灸联合圆利针伞形刺治疗寒凝湿滞型慢性肩周炎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隔物(药饼)灸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面瘫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评估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共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接受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为面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面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表情不对称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
隔物(药饼)灸法是一种采用药饼隔离灸疗点,经过热刺激、药物渗透等方式,通过调节经络、增加气血循环,达到治疗面瘫病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治疗面瘫病提供临床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5-60岁。
符合以下标准:符合面瘫病临床诊断标准,未接受过面瘫病相关手术治疗,无严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疾病,无重大精神障碍等。
2. 研究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传统中医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进行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观察面瘫病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同的临床观察。
三、研究结果经过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后2周面部肌肉张力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面部表情恢复情况良好。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安全性问题及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不如观察组明显。
四、讨论。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作者:黎君和陈阳何琴蔡凌云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8期【摘要】目的隔物(藥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方法我院我科将2015年~2018年60例三种类型的面瘫病,设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了随机、双盲实验观察及研究,其中30例为隔物(药饼)灸治疗,另外30例为艾条悬灸。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6.7%,其临床症状的恢复和改善,均明显优于普通悬灸的对照组。
结论隔物(药饼)灸的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恢复时间短,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隔物(药饼)灸法;面瘫病例;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8..01“面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病症,又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较多的发病于20~50岁年龄段的青壮年群体,且男性居多。
对面瘫病症的发病源,中西医侧重点不同,中医将面瘫病症又称为“吊线风”“歪嘴巴”等,主要为风寒侵入经脉,使得气血不通,经气阻滞,经肌纵缓而引起的病症,西医则认为,面神经的发生来源于人胚胎第二腮弓的神经外胚层组织,主要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或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所引起。
近年来,面瘫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若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后期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形象。
1 隔物(药饼)灸法的概念及起源隔物灸也叫间接灸、间隔灸,是为避免灼伤皮肤,借隔物(药饼)的药效和艾柱的特性,让药效更好发挥的,将艾炷和穴位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操作技术,它能使经脉通、气血和,并调和肝脏、平衡阴阳。
2 面瘫病的主要表现及症状面瘫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常见的面瘫有面神经炎、中枢性面瘫和亨特综合征这三种,患有面瘫症的人,总会伴有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迎风流泪、喝水漏水等现象,在鼓腮和吹口哨时,嘴唇不能完整的开合,吃饭时,常常会掉落饭粒并伴有口水流下。
浅谈刺灸结合辨证治疗顽固性面瘫

正,以致局部面神经受损 , 面肌得不到充分的营养 , 而形成 “ 病
久多瘀”的特 点,故一般疗法难 以治愈【。 2 】
2 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本病只有 辨证施 治、补泻 兼施 、透 刺与艾灸相结
戴 莉莉 李 野 白 茹 马铁 明 沈阳,10 0 ) 1 1 1 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 :17. 6 21)0.02 2 证型:B D 647 0(02 4 9— 8 0 4. 2 75 + 1 【 摘
要 】 在辩证论 治的基础上 ,论述以透 刺与艾灸相结合 ,近端取穴与远端取 穴相 结合 ,治疗顽 固性 面瘫的理论探讨。
【 关键词 】 顽 固性 面瘫 ;透刺;艾灸
[ s a t A te r v s g t nt a n t c befc l aa s y au u c r l s xb s o , rxma u on s ls Ab t c ] o yi et aeo e t gir t l a i rl i b c p n t epu i t n p o i l c p it pu r h n i r i n a a ap y s u mo u i a
辨证 论治是 中医临床特 色之一 ,针灸 作为 中医学的一部 分 。虽有其特 点,也理应遵之 。对 于本病 的治疗 ,笔者主张将 经络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通过辨证选穴和辨证选法实现 。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甲,女 ,5 岁。 自诉 4个 月前晨起突感面部麻木 , 3 饮水有漏感 , 照镜 时发现 口角 向左歪斜。检查:右侧额纹 消失,
与合谷相配属开 四关 。泻下关 ,是补虚泻 实原则的体现 。
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为顽 固性 面瘫 。 由于 顽 固性 面瘫 发 生对 于 患者 的 健康 和 正常 (44.34 4-3.04)岁 ,患 者 病 程 为 4~10个 月 ,平 均 病 程 为
生 活产 生较 大程 度 的影 响 ,所 以我们需 要及 时对 患者 实施 有效 (6.32 4-0.24)个月 ,其 中女 12例 、男 28例 ;观察 组 40例 患者 年
3 讨 论
性腱鞘 炎的 临床 疗效 卟 中 国康复 ,2015,30(1):43—44.
狭窄性腱 鞘炎可 在指 、趾 、腕 、踝 等部位 发生 ,但 以拇 指屈肌 [2]廖 志浩 ,陈希 ,吴雪 茹 ,等 .温通 膏外敷 和局 部封 闭治疗桡 骨
肌 腱 、桡 骨茎 突部 最为 多见 ,以腕部 操作 的劳动 者 为多发 人群 , 茎突狭 窄性腱 鞘 炎的疗 效观 察 U】.广 州 中医药 大学 学报 ,2017,
中图分类 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0979(2018)05.0069.02
顽 固性 面瘫 是指 面瘫 病程 超 过 3个 月 ,并 已经 接受 相关 治 的损伤性 面瘫 ;⑤合并 有肝 肾等脏器疾 病的特殊病例 。
疗 却 仍 然存 在 口角 歪斜 、眼 睑下 垂 、面肌 痉 挛等 病 症 的患 者称 对 照 组 4 0例 患 者 年 龄 为 2 2 ~6 4岁 ,平 均 年 龄
的治疗 ,本次 我们 则着 重分 析针 刺配合 麦粒 灸 治疗顽 固性 面瘫 龄 为 21~64岁 ,平 均 年龄 (44.5I 4-3.11)岁 ,患 者病 程 为 4~11
的效 果 ,目的在 于总 结经 验 供相 关 研究 参 考 ,现 将 研究 详情 作 个 月 ,平 均病 程 为 (6.25 4-0.21)个 月 ,其 中女 I3例 、男 27例 。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标签:隔姜灸;顽固性面瘫;针灸疗法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4岁,平均42岁;病程65d,最长4a,其中伴发外耳道疮疹2例,继发面肌痉挛5例。
1.2诊断标准病程两个月以上,经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或虽有一定疗效,但并发面肌痉挛或仍有口眼歪斜,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吹气、鼓腮、皱眉等障碍,患侧口角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出现贝尔氏征,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瞬目反射减退。
2、治疗方法2.1针刺治疗选患侧翳风、太阳、下关、颊车为主穴,合谷(双侧)为配穴。
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法,捻针2~3min后留针,共留针30min,每日1次,10d 为1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1疗程。
2.2隔姜灸选颊车(患侧)、足三里(双侧)。
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cm,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数个小孔,点燃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连灸5壮,若姜片烧干皱缩,或患者感觉灼热时可更换姜片,务使温热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
此法每日1次,10d为1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表情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额纹和鼻唇沟尚未恢复原状;好转:患者自觉有好转,外观面部有轻微不对称,额纹略不对称,谈笑时口角稍歪;无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30例,1~3个疗程后,痊愈2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77.7%。
4、讨论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治疗方法各异,疗效亦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此时患者针刺日久,肌肉疲劳,针感不强,皮肤痛阈降低,因此治疗上,针刺不宜过强过频,取穴少而精的温和治疗成为必要。
翳风穴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的穿出处,下关距面神经分叉点最近,针刺二穴能使闭阻、凝滞的筋脉得以温通舒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7 例 均 为 我 院 门诊 及住 院患 者 。 男4 9 例 ,女 3 8 例; 年龄最小 l 4 岁 ,最 大 7 8 岁 ;病 程 最 短 3 个 月 ,最 长 3 8 个
月。
诊断标准为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常规对症治疗3 个 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好转 ,一侧 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 失或不对称 ,睑裂变大 ,病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低垂 , 患者不能额 、皱眉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露白,不能鼓 腮 、吹 口哨 ,口角斜 ,面部表情肌呆滞或面部瘫痪肌挛
隔药饼 灸配合 针刺 治疗 顽 固性面神经麻痹8 7 例
来 明
( 重庆市奉节县 中医院康复科 ,重庆 奉节 4 0 4 6 0 0 )
[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 8 2 5 . 1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5) 0 5 — 0 4 4 4 — 0 1
显改 变 。 4 治疗 效 果 ,
眼睑闭合不全者 。选取2 5 m m 毫针 ,针刺局部 常规消毒 , 右手将上眼睑轻轻提起 ,右手持针 ,分别从两端沿眼轮
匝肌 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向 内进针 5 m m,或 眼 睑正 中 向下 进 针 5 m m( 注 意针刺的角度 ,防止针尖刺人 内眼睑而伤及眼球 )。②
缩 面 肌痉 挛 。 2 治 疗 方法 针刺疗法 。①眼部 眼睑上部周 围取穴 :适宜顽固性
程间隔休息2 ~ 5 天 ,治疗4 个疗程。
3 疗效标 准
痊愈 :面部表 情正常 ,眼睑闭合 ,鼓腮如 常 ,鼻
唇 沟对 称 ,肌痉 挛 停 止 ,面 部瘫 痪 肌 挛缩 恢 复 正 常 。显 效 :无 明显不适感 ,面肌表情动作有轻度不对称 ,面肌 痉 挛 基 本 消 失 ,偶 有 抽 动 。好 转 :患 侧 面 肌 有 一 定 进 步 ,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无效 :症状体征无 明
甚 至 于有 的 患者 闭嘴 时 口角斜 向健侧 ,说 话 时 又歪 向患 侧 。首先选取健侧迎香 、地仓 、颊车 、夹承桨 ;局部常 规消毒 ,斜刺进针稍深 ,行捻转泻法 。之后选取患侧同
周 围性面神 经麻痹治疗 后大多 可痊愈 ,如果感 邪
较重 、失治 、误治或体质虚弱 以及没有很好 的休息导致
实 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5 年5 月 第3 1 卷5 期 ( 总第2 6 8 期)
J OURNAL OF P RAC T I CAL T RADI T I ONAL C HI NES E MEDI C I NE 2 01 5 . Vo 1 . 3 1 No . 5
寒 、祛 风通 络 作 用 ,能 加 强开 通 经 络之 功 。诸 法 合 用 ,
可使面部经气流注 ,肌肤舒展 ,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从
而面瘫 得 愈 。 f 收稿 日期 ]2 0 1 4 —1 卜2 4
鲜姜 汁调拌成软泥状 ,用时制作成直径2 c m、厚0 . 8 c m 药
[ 4 ]智建文. 中医挂线 配合对 口引流疗法治疗高位肛瘘 , 1 6 床研 究 [ D]. 中国中医科 学院,2 0 1 0 . [ 5 ] 张海明. 分段 挂 线 疗 法联 合 中 药 熏洗 治 疗 高位 肛 周 脓 肿 对 照研 究 [ J ]. 实 用 中 医 内科 杂 志 ,2 0 1 2 ,2 6
气 血 俱虚 、气 虚 血瘀 、经脉 失 养 ,则 成 顽 固性 面 瘫 。面 瘫最常见症状是眼睑闭合不全 ,长期 眼睑闭合不全会致
样 腧穴宜轻浅 刺入 ,行捻转 补法。然后连接6 8 0 5 — 2 电 针 治疗仪 ,两侧腧 穴一组 ,选取疏密波 ,时间2 0 mi n , 有轻微感觉为度 。③配用四肢及背腧穴 :适宜患病时间 长 ,休质虚弱者 。选取足三里 、太冲或肝俞 、脾俞 、肾 俞 。局部常规消毒 ,直刺 ,行捻转补法 。穴位皮肤常规 消毒 ,选用0 . 3 0 m m× 4 0 . O O m m 毫针 ,以单手进针法快速 进针得气 ,依据胖瘦体质及穴位的不同 ,毫针刺入相应 的 深 度 ,将 约2 c m 长 的艾 条 段 点 燃 后 插 于 针柄 上 施 灸 ,
自2 0 1 0 年 起 ,笔 者 用 隔药 饼 灸 配 合针 刺 治 疗 顽 固性 面 神经 麻 痹8 7 例 取 得 显著疗 效 ,现报道 如 下 。
1 临床 资 料
饼 。取 患侧 面部 迎香 、地 仓 、颊 车 、夹承 桨 、太 阳 、阳 白、攒竹 、四白 、翳风等穴 ,每次选取4 个穴放药饼 , 在 药 饼 上 安放 自制 的艾 灸 筒 。 以局 部有 温 热感 为宜 ,每 次灸 2 0 ~3 0 m i n 至皮 肤红 晕为 度 。 先仰卧针完颜面及 四肢穴后 ,或俯 卧加温针灸背俞 穴 ,再行 隔药 饼 灸 疗 法 。每 日1 次 ,1 0 次 为 一 疗 程 。疗
每穴 灸 2 炷 ,以感 觉局 部 温热 为宜 。 隔药 饼 灸疗 法 。用 白附子 、 肉桂 、丁香 、 白芷 、地 龙 、全 蝎 、蜈 蚣 、川 乌 、红 花 各 等 量 ,共 研 末 ,再 用
眼睛局部炎症 ,充血 、流泪、视力 下降。因此 ,前期常 取 睛 明 、承 泣 ,用 短 毫 针浅 刺 上 眼 睑 ,疗 效甚 好 。后 期
痊愈4 6 例 ( 5 2 . 9 %),显效2 7 例 ( 3 1 . 0 % ),好转 1 1 例 ( 1 2 . 6 %),无效3 例 ( 3 . 4 %),总有效率9 6 . 6 %。
5 体 会
面部两侧同时取穴 :适 宜 口角歪斜、或有 “ 倒错 ”者 , 即患侧面部不瘫反紧 ,口角歪斜 向患侧 ,与初发相反 ,
常 见 后遗 症 是 面部 “ 倒 错 ” ,面 部 两侧 同时取 穴 ,加 用 健侧穴位有利于防止单刺患则而致 “ 纠正过度” 。正所 谓 “ 补 患侧 ,泻 患侧 ” , “ 求 对 称 ,防倒 错 ” 。而 背 腧 穴是脏腑气血输 注腰背的特定穴位 ,温针灸选取肝俞 、
脾俞 、肾俞 ,同时配足三里 、太冲 ,具有补脾益 肾、熄 风止痉 、益气养血之功 。隔药饼灸疗法具有起到温中散